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徐乐

与经典文本一道至今仍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不仅有那场注定改变人类历史的十月革命,还有应运而生的一代苏联作家的奋斗精神和启蒙理想,甚至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关于时间、人类、事业和生命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这段饱含激情的自白,既鼓舞了受压迫的民众在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公正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也给许多身处困境的个人提供了勇气和力量。在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但影响了众多的新文学建设者,而且收获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20纪末以群众投票的形式评选出的“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这本书位居榜首。根据统计,在整个苏联历史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最受欢迎的一部长篇小说,在作家生前即已出版41次,截至1986年有650个版本问世,发行量达到3650万册,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为苏联乃至全世界心怀共产主义理想的青年的偶像。同时,这部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2岁,却位列苏联时代作品被出版次数最多的十位作家,从1918年到1986年他的所有作品用74种语言被出版了750次,总发行量近5200万册。

一、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传奇经历

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这样写道:

一场革命产生的最重要的艺术作品 就是它所产生的人物 在这场裂开抽搐的大地的新生活的爆炸中 可以看到出现火热的心灵 就像颂歌一样 以信仰的呼喊充满空中 直至这些人消失 回声还缭绕不绝 它们在将来会变成史诗和情歌的启迪者和人物 …… 尼古拉 · 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是火热的生活和英雄业绩的一曲颂歌 。(《 罗曼 · 罗兰读书随笔 》, 郑克鲁译 上海三联书店

在塑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核心主人公保尔时,奥斯特洛夫斯基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与保尔一样,作家出身于乌克兰乡村的贫穷家庭,辍学后做了童工,自幼热爱阅读《斯巴达克斯》《牛虻》和库柏、司各特的冒险小说,崇拜意大利解放者加里波第的英雄经历。在那些为自由、真理和正义而战的文学形象的熏陶下,年轻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浪漫主义者。他痛恨野蛮的地主和国内外工厂主的残酷压迫,无比兴奋地迎接十月革命,加入红军骑兵部队,跃马扬刀,冲杀于前线,作战十分勇敢。

因身负重伤,奥斯特洛夫斯基复员后转入共青团工作,投身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劳动。小说中描写的保尔与共青团积极分子在冰天雪地中抢修铁路的场景,即取材于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了给面临寒冷、饥饿威胁而濒临崩溃的基辅提供紧急过冬储备,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走上修建通往该城的窄轨铁路的工地。当时恰逢极端严寒天气,且奇缺施工保障物资,他不得不长时间泡在半融化的冰水中保护和运送木材,差点被伤寒夺去性命。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8岁时就获知自己罹患不治之症( 强直性脊柱炎 ),即将全身瘫痪,但青春之火烈烈燃烧,推动他逆转人生的厄运。1924年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共青团的一名干部,继续与青年人一起工作。他不顾疾病和多次手术的痛苦,坚持读书学习,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到1927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经卧床不起,而且随着早年的战斗和劳动留下的伤病后遗症的进一步恶化,双目几乎不能视物。接连遭遇的沉重打击,似乎已经断绝他挑战命运的所有途径,但依然没能击溃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来与命运抗争——创作以自己的生平为蓝本的长篇小说。这一新开辟的文学战场,正如保尔在书中所言,使他能够“重返战斗行列”,“在冲锋陷阵的大军中”找到了自己的“一把刺刀”。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准确地把保尔自我牺牲的英雄气质归结为作者本人“对劳动者的事业的伟大忠诚、革命战士的热情……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智慧”。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所经历的“英雄主义的生活”,确保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理想是真实可靠的,具有显著的表现力、吸引力和亲切感。

二、经典形象保尔·柯察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实地展现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艰苦卓绝的战斗和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小说中塑造的十月革命的烈火所淬炼出的一代革命青年的形象,既充满了意识形态的激情,也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晶。主人公的个人命运,一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建构出对光明未来的希望,将时代的现实与存在于苏维埃人心中的共同愿景融为一体。毫无疑问,主人公保尔被赋予了苏联时代英雄的典型特征,具有完整而始终如一的坚定性格,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个人物也处在动态的、连续不断而又富于内在逻辑的演变过程中。

小说的开头,主人公还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少年保夫卡( 保尔的小名 ),被学校开除后在铁路上做工。他关心自己的母亲,有点怯生生地喜欢大哥哥阿尔焦姆,珍惜女友冬妮娅在他心中唤起的纯洁感情;但同时也易冲动,紧张急躁,神经过度敏感和焦虑,常常因为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公正而怒不可遏,做出鲁莽冒失的举动。可是在书的结尾,经过严酷的战火洗礼和斗争锤炼,保尔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定、自觉、自信的无产阶级战士,善于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有意愿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甚至有能力改造身边的环境,帮助那些无力挣脱旧观念束缚的弱者。

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在小说的叙事中通过多重手段,尤其是通过主人公的语言,得到了生动鲜活的表现。随着保尔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他的言谈逐渐摆脱了粗鲁的语调和街头的俚语,也克服了骂人的习惯( 比如 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父不会让你安生 现在我真想吐他一脸唾沫 …… 还有那个黄毛小子 一定得对准他的狗脸狠揍一顿 ”“ 我要是个大力士 一定揍死这个无赖 ”),变得越来越饱含思想,越来越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 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 也要善于生活下去 要使生活有益于人民 ”)。成熟而自重的保尔是如何打动他未来的妻子的?这是他表白的话语:“达尤莎,你们的生活,特别是你的生活,一定要翻他个底朝天。”这句话难免让熟悉俄国文学的人想起契诃夫的绝笔之作《新娘》,其中让女主人公鼓起勇气抛弃庸俗生活的一段著名话语就是:“您把您的生活翻个身,一切就都会改变。主要的是把生活翻个身……”

无论是英雄保尔·柯察金,还是塑造出这个英雄形象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们都完成了自己在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事业旗帜下的伟大功勋。毫无疑问,保尔是如水晶般纯洁的、先进的苏联人的代表,是每一位真心向往真理的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的人生典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在于,它是无产阶级自己创作的最初的文学杰作,歌颂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与合法性,并且预言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具有伟大的未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描绘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已经不在,但它所展现的进步前景却刚刚放射出第一道耀眼的光芒。

三、本版译文的艺术性和完整性

这里要特别提出,本书译者对于人物的语言并未逐字直译,而是根据中国人的言谈措辞习惯做了一定的改造,使译出的语言在汉语语境中符合不同人物的性格、阶级、认知特征,以及人物在不同阶段的教养习惯。这种舍弃具体言辞和句式的对等,重组话语顺序的翻译策略,在更大程度上忠实地还原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反映出时代的鲜明印记,也让读者能够更贴切地体察书中人物细微的情感、心态的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汉语译文中那些熠熠生辉的神来之笔,凝结了译者反复理解、推敲的良苦用心。

此外,译者对人物活动周边环境的描写文字的翻译,也有意识地力求传神达意,营造气场相近的语言氛围。例如这段对保尔抢修铁路的建筑工地的描写:

离车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石头房的空架子,凄凉地立在那里。里面的东西,凡是撬得下、拆得开、砸得动的,早就被洗劫一空了。门窗成了张口的大洞,炉门成了黑窟窿。房顶也破烂不堪,好多地方露出了椽子。

唯一没有遭劫的是四个房间里的水泥地面。每天夜里,四百个人就穿着里外湿透、溅满泥浆的衣服躺在上面睡觉。大家在门口拧衣服,脏水一股股流下来。

这段翻译中的创造性处理非常明显,“撬得下、拆得开、砸得动”这三个连贯的三字短语,一方面完整而准确地传达了俄文原文较长的句式,另一方面与下文的衔接自然和谐,读起来节奏明朗,一气呵成,鲜活地展示出以保尔为代表的先进的共青团员们必须克服的恶劣条件和他们的英勇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应该说,译者对俄语的精确把握、对原著精神的整体理解、对本土接受习惯的考量,以及本人高度的文学修养,共同赋予了这个译本强烈的艺术特色。

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由于各种原因,作者手稿与正式发表的版本在内容上有差异,正式出版的版本对手稿内容做了较多的删减和改动。为此,本版译文把作者手稿中被删除的内容以不同的字体排印,并且以夹注的方式置于文本中原来存在的地方。这么做的目的,是既便于专业研究者考察创作的过程,也可让普通读者毫无障碍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比如保尔写给哥哥阿尔焦姆的最后一封信,在正文中被删掉了一多半的内容,而正是在被删除的那一部分,不仅表现了保尔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对理想的信念,而且见证了另一个新人在他影响下的成长,更隐藏着对哥哥的鼓励和期待。对比前文他写给阿尔焦姆的第一封信中的词句:“现在我是科托夫斯基骑兵旅的一名战士。我们旅长科托夫斯基的英雄事迹你们一定听到过。像他那样的人,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我对他是十分敬佩的。”可以看出,当初那个因为加入红军英雄旅而在哥哥面前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和骄傲的单纯的青年,经历了什么样的灵魂洗礼。

俄国学者曾做过一个统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使用了各种类型的文件,包括主人公的日记、信件、情报、命令、决议、报告等,占小说全部文本的约十分之一。

197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根据1953年版俄文两卷集《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第一卷翻译的,译者为“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翻译组和72级工农兵学员”,黄树南先生参与了翻译工作。1989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了新的三卷《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其中所收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作者生前最后审定的版本( 俄文第 5 )和创作手稿进行了校勘,是一个重新整理的文本,而且在正文后以注释的形式刊出了过去未曾发表过的部分手稿内容。

1994年,黄树南先生以1976年中译本为基础,参校1989年的俄文本,对全书进行了增补和校对,后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如前所述,这一版本“把作者手稿中被删除的内容以不同的字体排印,并且以夹注的方式置于文本中原来存在的地方”,全书共新增了大约四万字的篇幅,后又对文字进行润色。这些工作都大大提升了译本的阅读和研究价值,译本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多年来深受读者称赞。本次出版,即采用黄树南先生增补过的全译本。 WtNV4MhpGTIdhwiijODQHC07/UPfqAlyZCKpYliCNRykYquIw8L3vaIItPQKYX0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