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德裕家世

李德裕,字文饶。

《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李德裕,字文饶。”《新唐书》卷一八〇《李德裕传》同。

初名缄。

按两《唐书》本传及唐宋人所撰有关李德裕的记载,皆未载德裕有他名。清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卷二《路恕李吉甫等侍郎窾题名》云:“右路恕、李吉甫等题名,八分书,十行,在永兴县侍郎窾。……此题名盖即其(琮按指李吉甫)官郴州刺史时也。按吉甫长子名德修……次即卫国公名德裕。……题名云长男绅,次男缄。考绅乃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有诗名,时号短李,元和初第进士,武宗朝为相,封赵郡公,后辞位,以检校右仆射平章事,复节度淮南,卒,赠太尉,谥文肃。穆宗时官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为三俊。德裕当国,擢浙东观察使。缄乃德宗朝相义阳郡王李抱贞子,官至殿中侍御史。二子皆非吉甫子。疑题名所云绅者即德修,缄者即德裕,殆初名本与之同,后乃改易耳。”

按贞元十九年李吉甫由忠州刺史改为郴州刺史,时德裕及兄随父转徙任所,当同游侍郎窾。此年德裕十七岁,名缄;疑弱冠后改名为德裕。

赵郡人。

《旧传》:“赵郡人。”《新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世为赵人。”

据《新书》卷三十九《地理志》三,河北道有赵州赵郡,所属县有平棘、宁晋、昭庆、柏乡、高邑、临城、赞皇、元氏。德裕祖栖筠曾封赞皇县子,父吉甫曾封赞皇县侯,而李氏三祖房又世居平棘(见后),则德裕之祖籍当为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及平棘(今河北省赵县)。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李德裕一门属赵郡李氏西祖房。赵郡李氏三祖房,中唐时为阀阅之家,如唐赵璘《因话录》卷二载:“赵郡李氏,三祖之后,元和初,同时各一人为相:蕃南祖,吉甫西祖,绛东祖,而皆第三。至大和、开成间,又各一人前后在相位:德裕,吉甫之子;固言,蕃再从弟,皆第九,珏亦绛之近从,诸族罕有。”

又《元和郡县志》卷十七河北道赵州所属平棘县,云:“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后汉、魏以来山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属高邑县。”又同卷赵州所属赞皇县(县南有赞皇山,因以为名),中云:“百陵岗在县东十里,即赵郡李氏之别业于此岗下也。岗上亦有李氏茔冢甚多。”

德裕六世祖怀宗,未有官职。怀宗以上无可考。

按据《新书·宰相世系表》,德裕之先世为:怀宗——君逸——肃然——载——栖筠——吉甫。怀宗以上无可考,怀宗亦未载官职。

五世祖君逸,隋谒者台郎。

据《新表》。

陈寅恪先生《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金明馆丛稿》二编)据《隋书》卷三十八《百官志》,谓炀帝即位,多所改革,增置谒者、司隶二台,并御史为三台。谒者台又置散骑郎从五品二十人,承议郎(正六品)、通直郎(从六品)各三十人,宣德郎(正七品)、宣议郎(从七品)各四十人,征事郎(从八品)、将仕郎(从八品)、常从郎(正九品)、奉信郎(从九品)各五十人,是为正品,并得禄当品。又各有散员郎,无员无禄。陈文云:“隋炀失政,命官猥多。谒者台之散员郎,疑即李君逸之所任。此等职名亦如后世小说中之所谓‘员外’者,正是乡居土豪之虚衔耳,固未必常时寄居京邑也。”

高祖肃然,曾祖载,皆未有官职,居赵郡,为地方豪族。

据《新表》。

唐李肇《国史补》卷中:“李载者,燕代豪杰,常臂鹰携妓以猎,旁若无人,方伯为之前席,终不肯仕。”又云:“载生栖筠,为御史大夫,磊落可观,然其器不及父。”唐人记李载事者仅此。

陈寅恪先生《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云:“是栖筠之父载,终身不仕,而地方官吏敬惮之如此。斯亦山东士族本为地方豪强,不必以仕宦而保持其地位势力之例证也。”又云:“虽隋唐统一中国,江左之贵族渐次消灭,然河北之地,其地方豪族仍保持旧时传统,在政治上固须让关陇胡汉混合集团列居首位,但在社会上依然是一不可轻视之特殊势力也。职此之故,河北士族不必以仕宦至公卿,始得称华贵,即乡居不仕,仍足为社会之高等人物。”

祖栖筠。李氏自栖筠始,仕宦始显,亦自栖筠始,离赵郡而移居京洛。

《旧唐书》卷一四八《李吉甫传》:“父栖筠,代宗朝为御史大夫,名重于时,国史有传。”但今传本《旧唐书》实无李栖筠传。《通鉴》卷二二四大历八年五月《考异》有引《旧·李栖筠传》云云,岑建功《旧唐书校勘记》即谓“温公所见之本实有此传,又云实录本有而修史者失载之耳”。

《新唐书》卷一四六有《李栖筠传》,云栖筠字贞一,幼孤,“不妄交游。族子华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始,居汲共城山下,华固请举进士,俄擢高第”。按此段叙述,本于权德舆《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赠司徒赞皇文献公李公文集序》(《权载之文集》卷三十三):“初未弱冠,隐于汲郡共城山下,营道抗志,不苟合于时。族子华名知人,尝谓公曰:‘叔父上邻伊、周,旁合管、乐,声动律外,气横人间。’感激西上,举秀才第一。”据徐松《登科记考》卷九,栖筠与德舆之父权皋均登天宝七载(公元七四八)进士第。

又据《新书》本传,栖筠卒年五十八,《旧书·代宗纪》,栖筠卒于大历十一年(公元七七六),则当生于玄宗开元七年(七一九)。

栖筠为什么离弃赵郡而隐居共城(今河南辉县),陈寅恪先生《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一文有所论列,云:“其时中国太平无事,号为唐代极盛之世。栖筠忽尔离弃乡邑祖宗历代旧居之地,而远隐于汲县之共城山,必有不得已之苦衷,自无可疑。”陈文谓开元初东突厥衰败,“其本部及别部诸胡族先后分别降附中国,而中国又用绥怀政策,加以招抚。于是河北之地,至开元晚世,约二十年间,诸胡族入居者日益众多,喧宾夺主,数百载山东士族聚居之旧乡,遂一变而为戎区”。又云:“又河北士族大抵本是地方之豪强,以雄武为其势力之基础……今则忽遇塞外善于骑射之胡族,土壤相错杂,利害相冲突,卒以力量不能敌抗之故,惟有舍弃乡邑,出走他地之一途。”陈寅恪先生由李栖筠之自赵徙卫,而论及开元末河北之地诸胡族入居的情况,为前人所未道,堪可注意。但开元末、天宝初河北胡人是否有如此大的势力,能将世居其地的山东士族逼走,乃至“舍弃其祖茔旧宅并与茔宅有关之田产而他徙”,还不无可疑。李栖筠之迁徙,是否能概括当时河北山东士族的情况,似还缺少其他例证。唐人离家隐居山寺者极多,栖筠自登科后即仕宦于长安及其他地方,安史乱后河北又为战乱之地,因此未得还其旧居,也合于情理,似不必迂回曲折,以胡人入居河北来作解释。

据《新传》,栖筠曾在封常清幕,肃宗驻灵武,栖筠率精卒七千赴难,擢殿中侍御史。后李光弼守河阳,又引为行军司马。累擢给事中,进工部侍郎,为元载所忌,出为常州刺史,有治绩。元载当国久,代宗阴忌之,乃召栖筠为御史大夫,史称其“敷奏明辩,不阿附”,“无所屈”。而终于为元载所抑,代宗又依违不断,栖筠不得重用,忧愤而卒。

《唐语林》卷一《政事》上:“广德二年春三月,敕工部侍郎李栖筠、京兆少尹崔沔,拆公主水碾硙十所,通白渠支渠,溉公私田,岁收稻二百万斛,京城赖之。常年命官皆不果敢,二人不避强御,故用之。”此事又见《新书》本传。《唐会要》卷八十九《硙碾》条亦略载其事。

又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九跋尾《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则谓义兴贡茶始自栖筠任常州刺史时,明诚并加讥评,云:“右《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云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之邦侔矣,每岁选匠征夫至二千余人云。余尝谓后世士大夫区区以口腹玩好之献为爱君,此与宦官、宫妾之见无异,而其贻患百姓,有不可胜言者。如贡茶,至末事也,而调发之扰犹如此,况其甚者乎!羽盖不足道,於乎,孰谓栖筠之贤而为此乎?书之可为后来之戒,且以见唐世义兴贡茶自羽与栖筠始也。”

栖筠与岑参有交往,岑参有赠栖筠诗,当同在封常清安西节度使幕时,如岑参《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全唐诗》卷三〇〇)。又《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同上)、《西亭子送李司马》(同上卷二九九),当亦赠栖筠,盖栖筠在封常清幕,先任判官,后任行军司马。权德舆《赞皇文献公李公文集序》盛赞栖筠之文,云:“大凡出于《诗》之风雅,《易》之贞厉,《春秋》褒贬,且以闳奓钜衍为曼辞,辩丽可喜。”“故公之文简实而粹清,朗拔而章明。”“皆文约旨明,昭昭然足以激衰薄而申矩度,如昆丘玄圃,积玉相照,景山邓林,凡木不植。”又宋范晞文《对床夜话》曾赞誉李栖筠《桂花曲》诗,谓其结句“曲终却从仙官去,万户千门空月明”,后钱起之“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虽词约而深,不出前意也”。

又《皎然集》卷二《唐洞庭山福愿寿律和尚塔铭》,叙及“奉诚弟子”、“服道弟子”、“饮风弟子”等,即有李栖筠,则栖筠曾皈事释教。

父吉甫,元和时为相。

吉甫有传,见《旧书》卷一四八、《新书》卷一四六。吉甫事,详见谱文,此不具述。

李氏自吉甫时,有宅在西京万年县安邑坊,世亦以“安邑”称吉甫。

宋敏求《长安志》卷八“安邑坊”,有云:“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国公李吉甫宅。”又引《卢氏杂说》:“李吉甫宅,泓师谓其地形为玉杯,牛僧孺宅为金杯,云玉杯一破无复全,金杯或伤重可完。僧孺宅在新昌里,本天宝中将作大匠康 宅, 自辩图阜,以其地当出宰相,每命相, 必引颈望之,宅卒为僧孺所得。吉甫宅,至德裕贬,其家灭矣。”按《卢氏杂说》所载,已具有牛李党争的影响,此当出于牛党文人所杜撰。德裕虽于大中时远贬海南,但其家未灭,其孙延古、殷衡等尚仕于五代,详见后。

《剧谈录》:“李德裕宅在安邑坊东南隅。”按安邑坊在朱雀门大街之东,属万年县所辖。

李肇《国史补》卷中:“近俗以权臣所居坊呼之,李安邑最著,如爵邑焉。”又宋钱易《南部新书》巳卷亦载:“近俗以权臣所居坊呼之,安邑,李吉甫也;靖安,李宗闵也。……”

又德裕孙庄□所撰《唐故赵郡李氏女墓志铭》(拓本,据周绍良先生所抄过录),此李氏女为德裕子烨之女。《志》有云:“赵郡李氏女悬黎,生得十三年,以咸通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卒于安邑里第。”咸通十二年为八七一年,德裕卒于大中三年(八四九),则时隔二十余年,安邑坊旧宅尚为李氏子孙所居。

德裕于洛阳龙门之西置平泉别墅。

德裕创建平泉别墅,始于长庆中为浙西观察使时,详见谱文。《李德裕文集校笺》(按以下均称《文集校笺》,详见本书前新版题记)别集卷九《平泉山居戒子孙记》有云:“经始平泉,追先志也。吾随侍先太师忠懿公,在外十四年,上会稽,探禹穴,历楚泽,登巫山,游沅湘,望衡峤。先公每维舟清眺,意有所感,必凄然遐想,属目伊川。尝赋诗曰:‘龙门南岳尽伊原,草树人烟目所存。正是北州梨枣熟,梦魂秋日到郊园。’吾心感是诗,有退居伊、洛之志。前守金陵,于龙门之西,得乔处士故居。天宝末避地远游,鞠为荒榛。首阳翠岑,尚有薇蕨;山阳旧径,惟余竹木。吾乃翦荆莽,驱狐狸,始立班生之宅,渐成应叟之地。又得江南珍木奇石,列于庭际。平生素怀,于此足矣。”

又《通鉴》卷二六五唐昭宣帝天祐二年六月载:“时士大夫避乱,多不入朝,壬辰,敕所在州县督遣,无得稽留。前司勋员外郎李延古,德裕之孙也,去官居平泉庄(胡注引康骈曰:平泉庄去洛城三十里)。”延古居平泉庄又见《新书·李德裕传》、《旧五代史》卷六十《李敬义(延古)传》。天祐二年为九〇五年,去德裕之卒已五十余年,尚为李氏子孙所保存。宋李格非撰《洛阳名园记》,已不载平泉之名,或毁之于五代兵乱。

自栖筠、吉甫始,李氏即葬于洛阳郊外,有墓地。

德裕《让官表》(《文集校笺》卷十八)有云:“先臣松槚,近在东都,血属数人,皆居上国。”栖筠、吉甫葬于何地,两《唐书》未载。德裕此处所谓“先臣”,乃指吉甫,栖筠宦游在外,河北又在强藩之手,恐亦不得归葬赵郡。自此以后,李氏一门,卒后即迁葬于洛郊。如德裕为其妾徐氏所作墓志(《滑州瑶台观女真徐氏墓志铭》,拓本,今据周绍良先生所抄过录)中云:“余自宦达,常忧不永,由是树槚旧国,为终焉之计。粤以其年(琮按指大和三年,徐氏大和三年十一月卒)十二月二十日葬于洛阳之邙山,盖近我也。”德裕此时为义成节度使、滑州刺史,而将其妾迁葬于洛阳,“近我”云云,德裕自计卒后亦须返葬于洛阳也。又大中三年其妻刘氏卒于崖州贬所,德裕为作墓志(《唐茅山燕洞宫大洞炼师彭城刘氏墓志铭》,拓本,今据周绍良先生所抄过录),以正在贬谪中,故虚拟云“以某年某月某日返葬于洛阳榆林近二男一女之墓”,则在此之前,其已死之二子一女亦已葬于洛阳郊外之榆林,并预计刘氏日后亦须返葬于该地。德裕子烨于大中六年护父母灵柩北返,也归葬于洛阳,见《刘氏志》后烨附记。

李濬撰《唐故郴县尉赵郡李君墓志铭》,记李烨卒于大中十四年六月郴州官舍,后咸通三年“卜葬于河南县金谷乡张村先茔”。李烨撰其妻《郑氏墓志》,载郑氏卒于大中九年烨之贬所蒙州立山县,后大中十三年“附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谷乡先茔”。李庄□撰李烨女悬黎墓志,悬黎咸通十二年卒于西京安邑坊旧第,亦于同年归葬于“榆林大茔”。所谓“金谷乡张村先茔”、“榆林大茔”,当皆为一地。

德裕兄德修,敬宗宝历时为膳部员外郎,历舒、湖、楚三州刺史,袭爵赵国公。约文宗时卒,宣宗初加赠礼部尚书。

据《新书·宰相世系表》,吉甫有子二,长为德修,楚州刺史,次为德裕。《新·李吉甫传》末载德修事,云:“子德修,亦有志操,宝历中为膳部员外郎。张仲方入为谏议大夫,德修不欲同朝,出为舒、湖、楚三州刺史,卒。”德修卒年不可确知,要在文宗时,卒于楚州刺史任。宣宗立,会昌六年四月德裕罢相出镇荆南,下诏加赠德修为礼部尚书,见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唐语林》(卷七《补遗》)。

德修事迹,详见谱文,此不具述。

德裕为吉甫次子,庶出。

《新书·宰相世系表》仅载德裕为吉甫次子。按德裕有《谢恩改封卫国公状》(《文集校笺》卷十九),作于会昌四年八月,有云:“奉今月二十七日敕,臣封卫国公者。……伏以支庶嗣侯,虽存故事,玄成以兄有谴,乃绍扶阳之封;耿霸以父属爱,遂继牟平之爵。开元中,苏颋特封许国公,亦无袭字。然地居嫡长,受则无嫌。伏思亡父先臣,开国全赵,亡兄已经继袭,未及传孙。臣每念贻谋,岂宜不正?若苟安殊宠,实愧幽明。辄罄愚衷,果蒙听察。”《新书》德裕本传亦谓:“策功拜太尉,进封赵国公。德裕固让……帝曰:‘吾恨无官酬公,毋固辞。’德裕又陈:‘先臣封于赵,冢孙宽中始生,字曰三赵,意将传嫡,不及支庶。……愿得封卫。’从之,遂改卫国公。”则会昌中本欲封赵国公,德裕以己支庶,乃让与德修子宽中。又,苏颋亦庶出,故德裕援以为例。

德裕妻刘氏,彭城人,小德裕一岁。从德裕远贬,大中三年八月卒于崖州,年六十二。

德裕《唐茅山燕洞宫大洞炼师彭城刘氏墓志铭》谓其妻道名致柔,“临淮郡人也,不知其氏族所兴”,则非出自甲第(铭文有云“惟子素行,不生朱门”)。又云:“以余南迁,不忍言别,绵历万里,寒暑再期……以己巳岁八月二十一日终于海南旅舍,享年六十有二。”

妾徐氏,名盼,娶于长庆二年为浙西观察使时。徐氏为润州丹徒县人。大和三年卒于滑州,年二十三。

德裕撰《滑州瑶台观女真徐氏墓志铭》,谓“徐氏,润州丹徒县人,名盼,字正定”,“大和己酉岁十一月己亥终于滑州官舍,享年廿三”。又云:“长庆壬寅岁,余自御史(中)丞出镇金陵,徐氏年十六,以才惠归我。”

按刘氏为妻,徐氏为妾,参见岑仲勉先生《唐史馀沈》卷三《李德裕妻刘氏及其子女》条所考。

《新传》谓德裕“不喜饮酒,后房无声色娱”。

德裕有子椅、浑、多闻、烨、钜,另一子失名。

《新表》载德裕子为椅、浑、烨,仅三人。《旧传》亦谓“德裕三子”,一为烨,“大中二年,坐父贬象(蒙)州立山尉。二子幼,从父殁于崖州”。《新传》则仅载“子烨”,“余子皆从死贬所”。

今按《徐氏志》谓徐氏生二子,长名多闻(此当为小名),徐氏卒前已夭,次即烨。《刘氏志》则云:“有子三人,有女二人,聪敏早成,零落过半。中子前尚书比部郎浑,独侍板舆,常居我后,自母委顿,夙夜焦劳,衣不解带,言发流涕,其执丧也,加于人一等,可以知慈训孝思之所至也。幼子烨、钜同感顾复之恩,难申欲报之德,朝夕孺慕,余心所哀。以某年某月某日返葬于洛阳榆林近二男一女之墓。”则刘氏所生为三男二女,“零落过半”,即已死三人,当即为已葬洛阳之二男一女,三男中浑随侍海南。已死二男,一当为椅,长男,其一失名。“幼子烨、钜同感顾复之恩”,岑仲勉《李德裕妻刘氏及其子女》谓“幼男烨、钜都庶出,烨别贬立山,钜想是随行,然必烨、钜并提者,所以尊嫡母也”。钜则既非刘出,亦非徐出,可见德裕尚有他妾。《刘氏志》后有烨附记,自称“第四男”。今据岑仲勉先生所考,德裕诸子排比为:椅、浑、失名、多闻、烨、钜。

据《新表》,浑为比部员外郎。烨所撰其妻郑氏墓志亦称浑“尚书比部郎”,并载浑之少子名褒,浑卒后养于郑氏。

烨历任校书郎、伊阙尉、河南士曹、集贤校理、汴宋亳观察判官。德裕贬,烨亦贬蒙州立山尉。懿宗初即位,因赦量移为郴县尉,咸通元年卒。烨之事迹,详见谱文,此不具述。

德裕孙(烨子)殷衡,小名庄士;延古,小名庄彦(后名敬义),仕宦于唐末、五代初。李濬所作李烨墓志,谓烨“长子庄士,次子庄彦”。李烨所作其妻郑氏墓志,亦谓“有子二人,曰庄士,曰庄彦”。而《新书·宰相世系表》载烨子为殷衡、延古,“殷衡右补阙,延古司勋员外郎”。则庄士、庄彦即殷衡、延古,庄士、庄彦当为小名。殷衡为兄,延古为弟。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汉世家》:“(刘)隐父子起封州,遭世多故,数有功于岭南,遂有南海。隐复好贤士。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皆客岭表。王定保、倪曙、刘濬、李衡、周杰、杨洞潜、赵光裔之徒,隐皆招礼之。……衡,德裕之孙,唐右补阙,以奉使往,皆辟置幕府,待以宾客。”此处李衡省去殷字,盖避宋讳。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五十八《南汉·烈宗世家》:“开平二年(九〇八)冬十月辛酉,梁命膳部郎中赵光裔、右补阙李殷衡充官告使,诏王为清海静海等军节度使、安南都护。王留光裔、殷衡不遣。”则殷衡仕梁为右补阙,开平二年奉使至南汉,遂为刘隐所留。《十国春秋》同上卷《高祖本纪》,又记乾亨元年(九一七)八月,南汉刘即位,任李殷衡为礼部侍郎、同平章事。

《十国春秋》卷六十二并有《李殷衡传》,云:“乾亨初,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居无何,终于其职。”未详其卒年。

韩偓有《奉和峡州孙舍人肇荆南重围中寄诸朝士二篇,时李常侍洵、严谏议龟、李起居殷衡、李郎中冉皆有继和,余久有是债,今至湖南,方暇牵课》(《玉山樵人集》)。陈寅恪先生《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引此,并谓:“据冬郎诗题,可知殷衡亦文学之士,不坠其家风者也。”殷衡任起居舍人,当在唐末。

据宋钱易《南部新书》乙卷:“咸通九年正月,始以李赞皇孙延故起家为集贤校理。”此延故当即为延古。而《新唐书》德裕传末载“烨子延古,乾符中为集贤校理”,陈寅恪先生文谓“咸通九年”与“乾符中”二者相距十年上下,未知孰是?

《旧书·哀帝纪》天祐二年六月,“戊申,敕前司勋员外郎、赐绯鱼袋李延古责授卫尉寺主簿”。

《新书·李德裕传》:“烨子延古,乾符中,为集贤校理,擢累司勋员外郎,还居平泉。昭宗东迁,坐不朝谒,贬卫尉主簿。”

又《通鉴》卷二六五天祐二年六月条亦记此事,已见前记平泉别墅条,此不再引。

《旧五代史》卷六十有《李敬义传》,云“李敬义,本名延古,太尉卫公德裕之孙”。则延古后改名敬义。传又云:“昭宗迁都洛阳,以敬义为司勋员外郎。柳璨之陷裴、赵诸族,希梁祖旨奏云:‘近年浮薄相扇,趋竞成风,乃有卧邀轩冕,视王爵如土梗者。司空图、李敬义三度除官,养望不至,咸宜屏黜,以劝事君者。’翌日,诏曰:‘司勋员外郎李延古,世荷国恩,两叶相位,幸从筮仕,累忝宠荣,多历岁时,不趋班列。而自迁都卜洛,纪律载张,去明庭而非遥,处别墅而无惧,罔思报效,姑务便安,为臣之节如斯,贻厥之谋何在!须加惩责,以肃朝论,九寺勾稽,尚谓宽典,可责授卫尉寺主簿。’司空图亦追停前诏,任从闲适。”则延古当是忠于唐室,对朱温专权表示不合作态度,其兄殷衡后去梁仕南汉,亦同一主旨。

《传》载延古又仕后唐庄宗,署北京(太原)留守判官,拜工部尚书。后归职太原,“监军张承业尤不悦本朝宰辅子孙,待敬义甚薄,或面折于公宴,或指言德裕过恶,敬义不得志,郁愤而卒。同光二年,赠右仆射”。

陈寅恪先生《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谓:“李烨二子殷衡、延古虽分处南北,然皆能自树立,传于后世。”

殷衡、延古之后无闻,德裕后世可知者至殷衡兄弟止。 QFGWw4cPWb9I6Xnp4PhOeC2/IrN5Z78qDTF7Jui7SH7gWBoQUTbnSss1ibEaQw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