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明的卒年

《琵琶记》作者高明(则诚)的卒年向无定说。钱南扬同志在《琵琶记作者高明传》 中,从苏伯衡生年推测高明生于大德五年(1301),说其卒当在70以上。戴不凡同志的《论古典名剧琵琶记》一书 ,据王昶《明词综》卷一高明小传:“洪武初召修元史,以老病辞归”,谓其殁当在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以后。这些都是揣测之辞。

清代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一收高明的《题(陆游)晨起诗卷》 ,文云:

陆务观诗,大概学杜少陵,间多爱君忧时之语。如《题侠客图》所谓“无奈和戎白面郎”,《示儿作》所谓“但悲不见九州同”,《壮士歌》所谓“胡不来归汉天子”,其雄心壮气可想见已。此诗意高语健,不以衰老自弃,而欲尚友古人,不以蒿莱廊庙异趣,而所贵者道,则其平生所志,又非徒屑屑于事功者。或者乃以韩平原《南园记》为放翁病,岂知《南园记》唯勉以忠献事业,初无谀辞,庸何伤!夫放翁不受世俗哀,而直欲挽回唐虞气象于三千载之上,又安肯自附权臣以求进耶?至正十三年夏五月壬辰,永嘉高明谨志于龙方。

同书同卷还有余尧臣的《题晨起诗卷》文章,现在一并抄录于下:

放翁手书《晨起》诗一首,感时自惜,忠义蔼然。永嘉高公则诚题其卷端,以为爱君忧时如杜少陵,且表其平生所志不在事功,岂以《南园》一记为放翁病,直欲挽回唐虞气象于三千载之上,又安肯自附权臣以求进。斯言也,非特尽夫放翁心事,而高公之抱负从可见矣。是卷题于至正十三年夏,越六年而高公亦以不屈权势病卒四明。言行相顾而不背者,予于高公见之。永嘉余尧臣敬书。

高明这篇文章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据余尧臣说,过了六年,他就在四明(宁波)死去,则这年应是至正十九年(1359)。洪武元年是公元1368年。如果这个结论可以成立,高明的卒年就要大大提前,与过去的一些记载大不相同。

余尧臣是怎样一个人呢?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有一段记载:“余左司尧臣,字唐卿,永嘉人。早以文学著。客居会稽。越镇帅院判迈善卿、参政吕珍罗致幕下,与有保越之功,荐剡交上;无意仕进,于越之桐桂里治圃结第,署曰菜薖。已而入吴,居北郭。……吴亡之后,与杨基、徐贲同被征谪濠。洪武二年放还,授新郑丞。”《明史》卷二百八十五《王行传》称“高启家北郭,与行比邻,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后面又说余氏曾入张士诚幕府,明太祖立,“破例徙濠梁”,洪武二年放还,授新郑丞。

从关于余尧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样几点:第一,余尧臣大致与高明同时,又同是永嘉人,他后来客居会稽,虽一度参加张士诚军队,但活动地域仍不出江、浙一带。高明的行踪大致也不出这个范围。第二,余尧臣的交游,大多是元明之际的知名文人。高启在《送唐处敬序》中说:“余世居吴之北郭,同里之士有文行而相友善者,曰王君止仲一人而已。十余年来,徐君幼文自毗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余君唐卿自永嘉,张君来仪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第适皆与余邻,于是北郭之文物遂盛矣。” 可见一斑。

从现存的高明《柔克斋诗辑》中,我们还可发现:除了《丁酉二月二日访仲仁仲远仲刚贤昆季别后赋诗以谢》一诗以外(丁酉是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其他的诗都没有明显标出作诗年月,尽管如此,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这些诗没有一首有入明所作的痕迹。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们再来检查一下史料:说朱元璋建国后,闻高明之名,使使征之,而高明却托词不出,这出于《南词叙录》、《留青日札》、《闲中古今录》等书的记载。但这些书都是明中叶以后的人所著,就史料的可靠性来说,是不及《吴越所见书画录》所收高明和余尧臣两篇的。

我们再从高明交游的线索中寻检一下:赵汸有《送高则诚归永嘉序》,其中说“既开幕府,及以论事不同,避不治文书”,这是1352年方国珍接受元朝封号以后,高明离开杭州时,赵汸送他的话。此外,刘基有几首诗赠他,这几首诗都写于明朝建立以前。这个情况也可为上说作一旁证。

根据以上所提供的线索,我们大致可以确定,高明是在明朝建立前九年的至正十九年(1359)逝世的,他的生年现在仍不可考。这样,过去不少有关他晚年生活的记载,有关他入明以后活动的记载,就将重新考虑它们的真实价值。

原载《文史》1962年10月创刊号(署名:湛之),此据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傅璇琮卷》录入,另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濡沫集》 awdjr+GpyMerjC0X3nc0fpzvhpwERJfjUEcPzQawZ++BmYJirvKkaoZWIOXy5P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