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而灿烂,历代名人辈出且留存史料丰赡,在中日两国学术界备受关注,多年来,该领域积淀了无数的学术研究成果。

日本学者辻善之助《增订海外交通史话》、藤田元春《上代日中交通史研究》、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均出版于半个世纪前,这三部著作堪称中日文化交流史领域的先驱作品,至今仍有其重要意义。其中《日中文化交流史》经胡锡年翻译成中文后,更是对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中国学者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森克己围绕“宋日贸易”所著的《日宋贸易之研究》《续日宋贸易之研究》《续续日宋贸易之研究》《日宋文化交流之诸问题》四部扛鼎之作,搜集网罗该领域的基本史料,夯实了该领域的研究基础。田中健夫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中世对外关系史》等书聚焦元明时期,他继承了森克己的学术理念,着眼于东亚地区,促成了该领域的新发展。

此外,实藤惠秀研究清末时期的中国留学生(《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大庭修研究江户时代中国书籍的流通(《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池田温围绕法制研究中日交流史(《东亚文化交流史》),小曾户洋、真柳诚研究中日医学交流史(《汉方的历史》),等等。学者们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学术新人亦层出不穷,如森公章、山内晋次、田中史生、榎本涉、河野贵美子、河内春人等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成果频出,备受瞩目。

回看中国,除了民国时期王辑五所著《中国日本交通史》,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真正研究,始于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

史学领域,汪向荣的《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与王晓秋的《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发掘新资料、提出新见解,代表20世纪该领域的顶尖水平;杨栋梁主编六卷本《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称得上是“从周边看中国”的佳作。

文学方面,20世纪末严绍璗的《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与王晓平的《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珠联璧合,以其宏大的视角与浑厚的国学底蕴,全面梳理中日文学交流千年史脉,至今仍被视作经典。

考古学分野,王维坤的《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以出土文物为据,实证中日文化交流史事;尤其是王仲殊,围绕“三角缘神兽镜”提出“东渡吴人制镜说”(《王仲殊文集》第二卷),在日本学界引起甚大反响。

思想史层面,王家骅的《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关注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变容,内容极富创见;刘岳兵的《明治儒学与近代日本》探究“西化”氛围中传统儒学的命运,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命题。

此外,来自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学者也是一股不可忽略的研究力量,如研究明代中日关系史的郑樑生,研究东亚教育圈的高明士,研究中日书籍翻译史的谭汝谦等人,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问世。

综上所述,在中日文化交流史领域,日本学者比中国学者早一步着手研究,凭借对基础史料的收集、整理、解读,在学界独领风骚多年。但近20年来,中国学者潜心研究,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终于取得了飞跃性进步,研究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甚至在一些特定的“点”和“线”上有领先之势。

形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中国学者的汉语功底扎实,不仅能解读日本的汉语史料,还能从中国的历史文献与新出土文物资料中发掘新史料;其次,自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留学日本后归国的中国学者大多数不仅有阅读日语文献资料的能力,还具备撰写外语论文及学术著作的水平。

这些年来,在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中国学者中,有不少人因为其杰出的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受到高度评价,甚至获得重量级学术奖项。如:王仲殊因对“三角缘神兽镜”的突破性研究,获得“福冈亚洲文化奖”;严安生因对日本留学精神史的精深研究,获得“大佛次郎奖”;严绍璗因在中日文学交流史领域的巨大贡献,获得“山片蟠桃文化奖”;王晓平因从事汉诗与和歌的比较研究,获得“NARA万叶世界奖”;王勇因提出“书籍之路”理论,获得“国际交流基金奖”;等等。

中日文化交流史为中日两国共有的研究主题,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同人们交流互动亦非常频繁。20多年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正是其成果之一。

30年前的春日,我邀请中日比较文学界的国际知名学者中西进先生到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作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时任杭州大学校长沈善洪先生让我陪同中西进先生一同考察江南园林史迹。1991年5月18日,在无锡的一家酒店中,我与中西进先生共同商定了“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的选题计划。该计划得到了许多同人的帮助,进展顺利。该丛书日文版定名为“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自1995年7月起依次出版,共十卷;中文版定名为“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11月一次性出版十卷。

此后20多年间,随着考古文物资料的出土及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中日学术界的理念及研究方法也有新的发展,中日两国的人文学术交流更是不断深入。基于此,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学者,我认为召集中日两国的学者重新审视两国之间文化交流历史的机缘已然成熟,也正是出版“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的最佳时机。

20多年前出版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以专题史的形式,把全套书分为历史卷、法制卷、思想卷、宗教卷、民俗卷、艺术卷、科技卷、典籍卷、人物卷、文学卷等十卷,而每卷又都是由多人共同执笔的通史体裁著作。“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第一辑)共有九卷,邀请了研究中日文化交流领域备受关注的学者,让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讲述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有趣有用”。

本丛书于2016年入选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2020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此外,本丛书还得到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首席专家:葛继勇)与浙江大学“双一流”项目“经典文化传承与引领——《东亚汉典》编纂与研究”(主持人:王勇)的支持。在此特别向支持本丛书的各单位和个人表示谢意。

悠久且灿烂的中日文化交流史,是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历史中的瑰宝。希望本丛书能够为新型中日关系的构筑以及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略尽绵薄之力。是为序。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王勇
2021年10月1日 WDnfy3ip0gsSvwwqIN3nn9wMBOB7GbHc/huXAVvtBMZGO/7eD8BAmHBa+nr610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