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你怎样才能幸福?

不要从你以外去寻找真理,而要回归内心,因为真理住在人的内心;如果你发现你的本性飘忽不定,那便要远离自我,往前迈进,到那理性之光得着其亮光的源头。当你进入了内室,就进入了心门。欢喜进入内心而找不到邪恶的人是幸福的。

——奥古斯丁

幸福,不在偶然或意外中凭空而降;幸福乃是一种特定生活方式产生的结果,这种生活方式包括了纪律和自省,个人的满足感和安全感,灵里的平安和宁静,以及对旁人的影响力。因此,幸福不是一种时尚,也不是一个偶像,尽管现今社会中有很多人把“幸福”当作时尚或偶像来追求。

幸福,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趟有待完成的旅程。幸福绝不是“豁免痛苦”,否则,幸福就与享乐混为一谈了;世俗文化便经常将二者混淆。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幸福就是能为自己营造福祉,同时为别人带来和谐与肯定,以及对周遭和属天事物有深刻的属灵洞见。不过,幸福也是难以捉摸的,它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状态;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在所有的情感中,幸福感或许是最容易辨认,却最难找到和最难定义的。不同的人看幸福,就有不同的定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里,幸福的条件也会随之改变。

在世俗文化中,所谓的幸福,就是个人的安全感、银行里的存款、稳定的工作或有理想的生涯规划。幸福就是受人重视,特别是在我们的亲人和朋友面前。幸福是可以坦然与知心朋友分享,让朋友了解自己;虽然我有软弱,我仍可以信赖他,而他依然理解我。幸福感也反映在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上,即使是微小的事,也可以触及我们的幸福感,例如上司对我肯定的微笑、顾客给我满意的称许。在另一种层面上,环境的影响也会让我们觉得幸福快乐,例如一夜好眠、朝阳的绚丽、优美的居家环境、聆赏喜爱的音乐等等。这些都是描绘快乐时光的例子。但是我们若要成为“幸福的人”,特别是连别人都看得出来的幸福,那就需要有更持久与深刻的内涵。

随着年岁渐长,至少我们中间有些人在观察别人的时候,已学会透视别人平静的面貌和冷淡的表情,辨认出别人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快乐,尽管他们尝试用笑声来掩饰。与此相反,我们也可以从某些人满足、平静的态度中,看见他们内在深邃的平安和喜乐,这一类人与那些烦闷无奈、感情枯竭、对别人无法坦诚,或是忧伤的悲剧性人物互相对照,实在有天渊之别。

本书目的

“你幸福吗?”这或许是一个人能问出或被问到的最严肃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会一下子将我们引入自己生命的深处;因为它探测我们的价值观、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信仰的质量、对自己内在的感觉、人际关系的深度和特性,以及对亲近的人具有多少影响力。

现代社会中,这个问题每天被人们漫不经心地使用无数次。人们彼此问候:“你好吗?”期望对方在电梯门关闭之前迅速总结出自己的感觉。我们很少给人足够的时间作礼貌性的回应,更别提诚实的回答了。尤其是那些全然目标导向、在“崇拜成功”的文化里工作与生活的人,可能更讨厌这种问候语,因为他早已毁了许多能让他幸福快乐的机会了。

另一方面,那些因为遭到漠视、虐待、贫穷而被剥夺了童年的人,则对幸福感到陌生,觉得幸福仿佛是另一个星球的东西。我们有时用肤浅甚至虚伪的方式谈及幸福,有时又小心不让它像一根探针似的刺痛自己、暴露自己的伤口。

疏离感的产生,是因为我们不在乎将别人与自己只作笼统的归类。很多人都不想真正认识彼此,因为单单处理自己的伤痛和重担就已经够受的了;我们相信自己的生活世界已经够繁杂,所以不必再对“彼此认识”这件事多花时间,于是便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别人的注意力都转离了情感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你幸福吗?”这类问话带有疑惧,因为这问题会引人专注思考自身的状况,而使生活变得好像更复杂些,倒不如简简单单做个务实的人,每天安分地过日子。

然而,这实在行不通,要知道,未经省思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本书的目的,即是想帮助大家认识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也了解它何以在现今文化里日渐式微,我们该如何重新寻回它。因此,中心目标就是寻觅幸福的真正源头,并且明白我们该为自己的幸福向谁献上赞美。

女低音演唱家费里尔(Kathleen Ferrier)在癌症病重时,曾到瑞士阿尔卑斯山旅行,她因马特峰的雄伟壮丽而发出惊叹;但是她又伤心自忖:为了眼前美景带给她的幸福感,她竟没有一个对象可以致谢。这表明:幸福,是要在给予的时候才得到完全。这是我们了解幸福的关键之一。幸福不能自私地为了自己而紧抓不放;幸福必须与人分享。我们不能“抓住幸福”,而且在自己和别人都能享受到幸福之前,我们必须先“给出去”。

这个理想是许多人未曾体验过的,因为我们住在一个疯狂的世界,不幸福已是常态。这个世纪也许比之前的任何世纪更不幸福。瞻望二十一世纪,我们必须迫切祈求,让它成为人类的转折点——从黑暗转向光明。每个人都渴望世界能成为一个幸福的地方,但或许我们得先学会在自己内心尝到幸福,然后才可能进一步去思想如何使这个世界成为幸福的地方。

什么令你幸福?

社会学家曾经尝试“测量”人的幸福指数,然而很显然,对于什么样的态度、动机和事件能够使我们感到幸福,人们往往有很宽的范围。坠入爱河的一对恋人,起初看来很幸福,然后,理想形象开始幻灭,两人逐渐失去对彼此的信任,最后幸福感荡然无存。一位女商人对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感到心满意足,但是在婚姻破碎后,她顿时失去了工作或整个事业带来的满足感。此类事件显示出,我们原以为能带来幸福的事,是多么的不牢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将焦点从问自己“有多幸福”转移到“怎样才幸福”。后者是一个基本的问题,而每个人的答案会反映出不同的人格类型。

我们常常粗略地说某人“气质”如何,“性情”如何,“人格”类型如何,“性格”如何等等,其实我们需要细察这样的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古代人对于性情的分类,是起自公元前五世纪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他发现人类有四种人格气质:抑郁质,多血质(热情),粘液质(冷静),胆汁质(暴躁)。到了现代,又有其他多种人格分类法。

人格,能表达人际间的关系,显示出我们如何学会与性情不同的人应对交往。品格,指的是我们已经稳定下来的个人特质,使我们有坚定性、一致性和道德力量,能避免落入“成瘾性”或“强迫性”的行为。但可悲的是,我们并非被“自由的自己”所掌管,而是被“有强迫行为的自己”所驱使,因此,我们的人格受自己强迫性行为(习惯)的影响,远远超过受自己的长处与能力的影响。

我们常以“处事”而不“处人”的态度,逃避这些内在的弱点,尤其这个充满事务的世界不会要求我们与事务建立关系,一如我们与人建立关系那样,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继续忽视这些成瘾的行为。于是,艺术家一头栽进绘画世界,园丁兴高采烈地种花植树,商人一路追求自己的生意,学者任意发挥自己的专长。但是,别忘了,我们也住在一个“他人”的世界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如果发生冲突,也会与自己发生冲突,正如我们的嗜好与他人的嗜好有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容易感到不幸福。

如果我们像许多性向测验所着重的一样,只专注于自己的才能,我们就很难看清一个事实:自己的缺失正是造成自己不幸福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查看自己人格特质的某些区域,看清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强迫性的行为,在哪些地方有不平衡的倾向。这能帮助我们在与别人相处时,看得出对方的强迫行为,于是我们就能进一步了解对方,可以用比较仁慈的态度去理解或原谅对方,向他们显出真正的爱心。人们若能更有智慧、更有同情心、更多互相了解的话,必能消除人世间的诸多不幸。同时,我们也会开始明白,在不愉快的冲突中,我们彼此都会受到影响。

举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如果对年长的男性总是表现得很疏远、心存疑惧,那么,就算那位年轻人的态度和善,我仍会猜想:他是不是对他的父亲有负面的印象?或者,一个女孩很难与年长的妇女坦然相处,我也会想:她是如何与她母亲相处的呢?其实,每个人的人际关系受父母的影响甚大。如果别人曾经有意或无意地让我们受到伤害,或是冒犯过我们,我们就很容易产生过激反应;对那些不小心触到我们尚未愈合的伤口的人,我们容易有激烈的反应。

因此,如果我们对别人的人格特质一无所知,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对别人的忽视,会使我们放大人际关系中的负面成分,例如在说“我不喜欢他”、“我不信任他”的时候,常常不是因为他冒犯了我们或令我们失望,而是因为他“与我们不是同一个类型”,或是因为我们对他的特性一无所知。

清楚自己的人格类型,能帮助我们觉悟:自己制造出来的局面,可以带来幸福,也可以导致不幸福。了解自己,能使我们活得有智慧、更谦逊,而且使我们自己对于加诸别人身上的负面影响变得敏锐。由于四周有太多受过伤害的人,如果我们在人际关系上粗枝大叶,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我们若认真地想在生命中寻找更多的幸福和满足,就不能一直对自己毫无所知。现在来看人格特质的九种类型,你或许能立刻认出自己属于哪一型,或觉得自己是几种类型的混合。事实上,每一型都会突显人格特质中具有强迫性的那一面。

第一型:完美主义型/改革型

这类型的人企图躲避愤怒,努力作乖孩子,而且极力活出最合理、最自义的样式。等到人生后期,完美主义者会发现自己里面深藏了许多愤怒。他可能会感到抑郁,觉得别人都令他非常失望,尽管他可能已隐约察觉自己才是问题的所在。他终生都在做“正确的事”,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美好、光明。他会对别人犯了那么多错误而感到烦恼,使他自己变成一团深埋地底闷烧的火。他总是不肯承认,正是他造成了自己的不快乐。

完美主义者的矛盾是,一方面相信那些使人真正幸福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老是留恋过去的美好、容许自己怨恨不完美的事、让苦毒和控制欲占了上风而毁掉自己。

完美主义者可从下列陈述当中认出自己——

●幸福就是要达到我的理想标准。

●幸福并不是我最想得到的;我情愿做对的事,而不是做令我自己快乐的事。

●如果别人做事没有恰到好处,我就有挫折感,这令我不开心。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生气过,我相信我的情绪蛮平稳的。

●我经常批评别人,因为别人的表现很少达到令我满意的标准。

●小时候,我被别人批评时会觉得很痛苦;现在我明白了,我的幸福感是系于更多地宽恕别人。

●我承认,我很容易被有价值的目标和理想吸引,并全力投入,以获取幸福快乐。最初我以为这是一种无私的表现。

第二型:施予型/博爱型

这类型的人会避免承认自己“有需要”,尽管他们内心一样渴望别人的接纳和称许;他们很难承认,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会借着别人的感激而使自己快乐(换句话说,是在购买爱、赢得爱)。他们也需要“让自己被别人需要”,因此,当帮助的对象并未以他们所期待的方式回应时,他们就会大失所望。他们认为,幸福就是具有“宝座背后的权力”(幕后的主事者)。施予者若能学会压抑自己操控别人的倾向,就会广受欢迎。

施予者可从下列的陈述中认出自己——

●幸福就是与别人“在一起”,就是帮助别人。

●不幸福的状态经常是由无法持久的友谊所导致;我与别人的关系可以很亲密,但维持不了多久。

●我觉得当自己被别人的关爱包围时,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喜欢被人爱。

●我不觉得自己有许多需要;我宁愿对别人有所帮助。

●我确实有好出风头的倾向,必须小心防备别人的奉承。

●我小时候自认蛮受疼爱的;我学会了表现自己,以确保自己能受到更多的喜爱。

●为了得到喜爱,我会做出操控别人的行为,所以我需要可信赖的人来审查、质问我助人的动机。

第三型:表现型/实践型

这类型的人在现代尤其容易受到赞美和肯定,因为他们急欲有所成就,并且认为失败是一种罪过,所以会用尽一切可能的方法来避免失败。表现者被形容为“变色龙”,为求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出人头地,甚至不惜付上失去诚信的代价。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主要系于自己做了什么,所以“成绩”对他们至为重要。表现者认为,幸福存在于“作个行动家”,爱要靠行动来表达,事业必须成功,婚姻必须“奏效”,每一种人际关系都必须发挥其功用。

表现者可从下列陈述中认出自己——

●幸福就是时时都在忙碌中。

●幸福就是投入正确的工作或职业里,而且做起来游刃有余。

●我很怕失败;投入了那么多心血,我不能想象失败会是怎样的情景。

●我不太多想自己;我只想埋头苦干。我觉得常常反省会把事情搞得太复杂。

●我很会说话,口才出众;我活得很有劲,马不停蹄,这些都能带给我幸福感。

●小时候,我常因所做的事和学业成绩优秀而受到称赞;青少年时期,我开始真正看清楚,在所有应该做、喜爱做的事上表现优秀是多么重要。

●给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这对我的幸福很有助益。

第四型:浪漫型/艺术型

这类型的人极为需要感觉到自己“很特别”,也许是因为他们童年时情感方面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不计代价地避免成为“平凡人”,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与个人的悲剧经验密不可分。浪漫型的人容易感觉沮丧,但他们强烈的怀旧和忧郁情愫,也会因着对未来浪漫和兴奋的期待而得到平衡,使他们热烈期许一个多彩多姿的未来。

浪漫型的人很熟悉下面这些陈述——

●等到我的“过去”完全被医治了,我才能真正地感到幸福。

●梦想成真,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内心深刻的感觉,比单纯的幸福对我更具意义。

●我对于原创、真实的东西,怀有极深的渴望。

●我忍受不了平淡的生活;我想做一些戏剧化的事情,想用强烈的感受来增加想象力,去梦想一些我从未实际经历的情景。

●童年时,我感到自己被遗弃,所以我预期那些在我生命中的人早晚都会离开我;对那些不断令我失望的人,我感到愤怒。我也不太愿意顺服权柄。

●我容易陷入一波波的沮丧,有时这些沮丧会严重影响我,使我几乎瘫痪;快乐并不是我时常经历的心情。幸福难以捉摸,我不能说自己是个幸福的人。

第五型:旁观型/分析型

这类型的人思想独立,总是置身事外作一个旁观者。他们最开心的就是能住在一座城堡里,高高在上地观看周围世界的动静。旁观者对人际互动很淡漠,不喜欢涉入其中,他们只从自己生命的窗口向外观看。他们能够活得很简单,不花费太多的精力在感情上,也不会依附别人。他们通常对系统性或抽象事物感兴趣,可以成为优秀的工程师或计算机专家。

旁观者可从下面的陈述中看见自己——

●幸福就是避免生活空虚。

●幸福就是能对观察到的事物作正确的判断,这样我就不至于无知。

●我会对别人的情绪感到疑惑;情绪虽然重要,但与正确的“思想”比起来,“情绪”只是次要的。

●处理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每件事情分门别类,所以当我能把事情都理出头绪、分别处理好,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我常常感到很孤单,没错,但我尽量不去想它;一旦我解决了难题就会非常开心。我喜欢拼图和各种排字的游戏。

●小时候,我喜欢独处,我会潜入自己隐秘的藏身处;有时我怕处在人群中,更怕说话时在众人面前出丑。

●“隐私”对我的幸福感至关重要,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我不容易得到幸福。

第六型:负责型/谨慎型

这类型的人很有责任感,他们一旦对掌权者失去信心,就会觉得自己必须像希腊神话中的阿特拉斯(Atlas)一样,努力撑起整个世界。对他们来说,不犯错很重要,所以他们经常思虑、不轻易下决定,非常小心、不随便冒险。负责任的人喜欢重复使用一套稳赢的公式,他们情愿处理熟练的事务,以显出自己的能干,而不愿意试验新的方法或主动创新。他们其实很畏惧改变,因此总是小心翼翼、严守规条,隐藏在组织的背后和职责的范围里面,以确保安全。

负责者可从下面的陈述中认出自己——

●幸福系于做一个“中庸”之人。

●知道自己能运作的范围与权限,就是幸福。

●我对权威抱有疑惑;我见过太多人滥用权威,也知道别人是多么不可信赖。

●处理生活的最佳方式,就是先花时间了解各种选择,然后小心负责地去应对。

●对生活中的许多陷阱和危险,我很清楚,因此我必须谨慎度日,不要采取主动。我要有牢靠的指导方针可以依循。

●小时候,我受到不少父母的虐待,童年充满了无力感,长大后很怕再受伤害。由于我的父辈喜怒无常,所以我变成了一个无所适从的人。

●审慎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美德。幸福就是将情感维持在安全范围之内;我讨厌任何形式的出界。

第七型:乐观型/活跃型

这类型的人童年时害怕痛楚,致使他们想表现得开朗乐天、轻松愉快。乐观者的行径好像卡通里永远年轻的彼得潘(Peter Pan),或像希腊神话里自我陶醉的美少年那喀索斯(Narcissus)。想要“感觉愉悦”的渴望,促使他们爱说笑、爱说话、生气蓬勃、容易兴奋。对他们来说,责任是很乏味的,除非工作上有乐趣,否则工作就缺乏吸引力。他们常显得善变、不可靠。他们的幸福存乎于心,如果态度正确,人生几乎没什么事是不能享受的。

乐观者会同意下列大部分陈述——

●只要我专注于幸福,就能指望从生活中得到幸福。

●幸福就是时时对各样事物感到雀跃。

●保持机智,我就能靠口才替自己解困。

●处理生活的妙诀是永远保持和善、愉悦,而且只看别人的长处和生活的光明面。

●我喜欢别人认为我是快乐的人,因为我真的很快乐;我承认自己喜欢被别人羡慕。我对目前的情况很热衷,对未来更乐观。

●我有快乐的童年回忆,根本不记得有任何让我害怕的事;我脑中只存留正面的记忆。

●我可能过分贪爱新鲜事,不过,对于在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却是很认真的。我喜欢脑力激荡,不喜欢枯燥的例行公事。

第八型:强人型/领袖型

这类型的人会避免显出自己的弱点,而表现得警戒、强悍,带有侵略性。强人喜欢与人摊牌、摆平事况。他厌恶别人占他的便宜,不轻易示弱。对他们来说,生命可能是一场奋斗,一旦下定了决心,无论代价如何,都非赢不可。他可能会残酷地把别人从高位上拉下来,必要时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生活的动力是为了保全自己,所以会全力以赴。他们若有强烈的道德感或宗教信念,就会成为狂热的斗士。他们的成长过程通常很艰苦,可能曾被强势的父亲控制,或要面对那些欺凌他们的人,甚至必要时被迫出手还击。

强人可从下面的心态中认出自己——

●幸福在于自己照顾自己,不让别人踩在脚底下。我笃信公义;何时有不公义,我一眼就看得出来。

●幸福也是保护地位在我之下的人,让他们受到公平的待遇;我喜欢服务他人。

●我不怕与人对峙;其实我还蛮喜欢挑战的。

●我认为自己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因为我看重务实,对那些天马行空、满脑幻想的人,我没半点耐性。

●我承认自己会毫不客气对待那些侵入我地盘的人。

●童年时,我必须和不公平的境遇奋斗。遭遇不公平的情况时,我不会显露自己的感受,这是我引以为傲的,因为除非我显得刚强,否则别人不会尊敬我。

●真实和清白对我来说,是重要的美德。为了得知真相、寻求正义,我会据理力争。大发义怒有时确实可弄清真相;发脾气本身没什么错。如果无辜的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为他们而战绝对是合理的。

第九型:协调型/和平型

这类型的人努力避免任何冲突,以维持和谐的气氛。和平的协调者情绪比较温和,容易认同别人的利益,愿意付代价促进和睦,所以他们很愿意帮助人。他们喜欢依照惯例办事,不轻易激动,但也比较容易懒散。他们分辨事情的“重要”或“非重要”的能力很差;但是他们一旦确定了价值观,就会固执地牢牢守着。他们往往在童年时期受到忽视,或常常处在“紧张”的场合,因而学会了一种应付之道,就是退避、让情绪沉睡。

协调者会同意以下的陈述——

●幸福系于免去冲突。

●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不必面对挑战或选择的时候;在熟悉的例行公事里生活,能给我安全感。

●有些人认为我太随和。我不是热情洋溢的人,我也不喜欢在任何事上浪费精力。让自己心烦是划不来的,何必自寻烦恼呢?

●我认为自己是个平稳的人,很低调,没有野心,也不需要在任何事上出风头。

●有时我会陷入牛角尖,需要别人拉一把,帮助我重新上路。

●小时候,我发现自己总是动辄得咎,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低姿态,不让别人注意到我。我排行中间,上有兄姊、下有弟妹,遇事有他们“上火线”就够了。

●我承认自己有点松散,但我也是个忠诚的朋友。对我来说,幸福就是全心全意地去爱人。

以上九种人格类型所代表的各种情绪,是根据中世纪基督徒极力克服的足以致死的七宗罪,再加上另外两种:表现型里面的欺骗,负责型里面的惧怕。下面所列出的,依序为各类型人格中的强烈情感:(1)愤怒,(2)骄傲,(3)欺骗,(4)妒羡,(5)贪婪,(6)惧怕,(7)贪食,(8)欲望,(9)懒惰。

而容易导致人陷入成瘾生活的情感陷阱,也是依照同样的顺序:(1)完美主义,(2)行动主义与服务他人,(3)效率或成功,(4)浪漫主义,(5)求知,(6)能隐藏惧怕的自我安全感,(7)导致贪婪和沉溺的理想主义,(8)傲慢的欲望,(9)懒散或怠惰。

这些情感导致我们为幸福的定义设定了一些片面条件。在本章后面,我们还要谈到“平衡的美德”,以帮助我们改变有关幸福的体验。

个人幸福的动力学

一个人对福祉的寻求方式会因人格类型而异。通常,人对外界的反应可区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反应:攻击、侵略

完美主义者、表现者、强人都属于此类,他们以敌对别人的方式来寻求快乐。完美主义者的侵略性表现在发现错误就立即纠正别人。表现者的侵略性表现在要让别人看自己是成功者;当他们塑造了正面的、成功的形象,给别人良好的印象之后,他们就很快乐。强者总是企图掌控别人、控制局面;他们喜欢运用权柄,这是他们感受快乐的秘诀;他们的谬误是自以为大过世界,以为可以靠自己处理万事。这三种具有侵略性的人都显露出,他们设定的幸福条件与他们情绪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隔了一道鸿沟。

第二种反应:接受外围世界

这是施予者、负责者、乐观者的特性。这三种人格的人都必须调整自己去迎合外界,以获得幸福;他们接近别人,在别人的认同中寻求快乐。施予者会借着“照顾”去主动接近别人,甚至到了需要感受“被人需要”的地步,喜欢在别人的感激中寻得快乐。负责者则是在满足别人的要求中寻得快乐;不过,他们也会因为自己对“失败”总是有警觉和忧虑,致使幸福感大打折扣,所以幸福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乐观者则觉得世界太大了,远非自己所能掌握,因此他们只希望能愉快地活在其中就够了,认为这就是幸福;他们尝试乐观地看待生命,将所有不愉快的、痛苦的事都抛诸脑后。

第三种反应:从世界中退缩

由于世界太大、太复杂,让人无法应付,所以“防卫”是他们唯一觉得恰当的反应。浪漫主义者、旁观者、协调者都具有这类特性。浪漫主义者觉得他们既已错失良机,就要等待下一个机会,在等的时候,他们的幸福就系于这种期待的心情。他们相信自己的独特性多少会带给自己非常“特别”的未来,很容易用不切实际的方式看自己。至于旁观者,他们很讲究“整齐”,把人的心智当作一个档案柜,每一样事物都要经过研究,然后归类;当别人侵入他们的心防、用不同的方式看待生命、颠覆他们一贯的观点时,他们就会有防卫性的反应。协调者看重“和谐”而非“正确”,他们愿意为和平付上任何代价;他们也多少意识到,别人认为他们的幸福观平淡乏味、不精彩。不过,他们已认定“和谐”才上算,对他们而言,幸福只是一件无关痛痒的身外之事。

这些人格特性如果发展过度,会导致态度上和人际关系上的不平衡,例如,第一种反应中的侵略性如果变得更强,傲慢就会植得很深,这也会增强他们的虚假盼望,以及伴随而来的一些错觉。当侵略性转为妄自尊大时,他们会从人群中退缩,最终导致深深的绝望。

第二种反应中的依赖性,也容易堕入相同的陷阱,他们因为意识到自己活在虚假的盼望里,而迫使自己移向一种更具侵略性的社交方式,到后来才发现,傲慢的态度已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只剩下自己那缺乏印证的自信。

第三种反应中的退缩性,让他们想倚靠别人来克服自己的绝望,这样就会使他们本身的问题更复杂。虚假的盼望会使他们的情况比以前更糟。

人的基本动机源于人的出身与童年境遇,但这些只是提供给我们片面的影像,以帮助我们界定完整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的自我感觉总是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自己受伤的经历,二是对自己不健全人际关系的感知。

谈到幸福,最关键的问题是:“该如何从自己人格类型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且找到真正的幸福?”后面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不过,首先我们需要检视文化所造成的一些影响,以及文化的历史根源,因为这些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认知。 KotKgD+DPbbGKygyRUpzsjJNqitUTthbZ5cEorp2dU4/9O+QRCKm658B2D+frA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