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激情是编辑成功的动力

哪个行业的工作都需要激情。但是编辑是一个特别需要激情的职业。这是它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其他行业,产品是定型化的,一个产品开发出来,可以稳定一段时间。手机、电视、电脑,产品也要更新,但是没有编辑做书时开发新产品这么频繁。而且,其他行业产品开发不是个人化的行为,而是企业的行为,在统一组织下进行。

编辑不同,他的一本书就是一个新产品。编出一本书,又要开发下一个产品。而且,开发产品是编辑的个人行为,在出版社,这一切都靠编辑自己,没有别人帮助他开发。

所以编辑必须时时刻刻保持对于文化界、学术界的动态的关注,对于作者动态的关注,保持对于市场动态的关注,保持一种对于选题的敏感性,这就迫使他不能不使自己常年处于兴奋状态之中。

1. 能使自己常年兴奋的编辑,就是有激情的编辑

我见过无数做出成绩的老编辑,都是富有激情的。

怎么判断一个编辑有没有激情?就是看他对一本好稿子的态度。那种一见到好书稿,就两眼放光,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的编辑,那种看了好稿子就迫不及待要和别人分享的编辑,那种拿到好作品就急于要把它编辑出来奉献给读者的编辑,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都是有激情的编辑。

但是我们也常常见到一些死气沉沉的编辑,他们好想觉得编辑好书稿、差书稿都一样,无关自己痛痒,他的工作只是应付一件差事。每天就是上班看稿,回家吃饭睡觉,神经永远兴奋不起来。这样的编辑就没有激情。

激情不仅和一个编辑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有关,而且和他的工作效率有关。在实际工作中,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不讲求效率的编辑,通常是缺乏激情的。每个出版社都有这样的人,作者来稿,他不着急,迟迟不给作者回话;签了合同,他还不着急,一年两年甚至多年发不出稿子。这样的编辑不能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心情,不能急作者所急,很难令作者满意不说,有的时候作者动气,还找上门来要说法,弄得出版社非常被动。在版权合作方面也是这样,我过去工作过的几个出版社,都发生这样的事情:从国外购买了翻译书版权,版权期都过了,书还没有出版,结果版权方要求我们再支付一次版权费,凭空造成出版社的版权成本增加一倍。这种低效率的工作,其实是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不足造成的,同时也是效率意识不足。拿我个人来说,我做编辑三十多年,无论是做普通编辑、编辑室负责人还是做总编辑,只要是我承诺出版的书稿,我都要想办法尽量快出。经我手的原创作品,很少有超过一年才出版的。因为我知道作者着急,又不好意思催我。对于作者寄来的选题,我从来都在第一时间处理,不管手里有什么重要事情,处理选题都要优先,用与不用,要惦记着尽快给作者答复。通常我回复作者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星期,最长也不会超过一个月。我以这样的效率来处理选题,如果采用了,作者会非常高兴;如果没有采用,他也不会埋怨我,因为我没有耽误他的时间。重视效率,这可能和我在香港工作过 8 年有一定关系。大家知道,港人是很讲效率的。1996 年底我到香港三联书店担任副总编,上班的第一天,当时的总经理赵斌和我谈话,就拿踢足球作比喻,提醒我一条,说“注意不要老是盘带,把球留在自己的脚下,要尽快把球踢出去”,这便是告诫你,球在你脚下,你就是有责任的,必须及时解决问题。

遇到“球在自己脚下”而造成拖延的情况,每个人都会辩解,说事情弄到今天的地步,有多少客观原因。但是要知道两点:第一,做事有轻重缓急,但在排序时,作者和书稿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二,有些事需要别人配合,不完全取决于编辑自己。但是出版社的工作,编辑是决定因素。如果说出版社是一架机器,编辑不是一颗普通的螺丝钉,而是一只轴承。轴承运转得快,机器的效率才会高。一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固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各方面协调解决,但编辑在其中,不能总是被动等待,而要设法推动,加快问题的解决。凡此两点,都要求编辑必须具有效率意识。

讲求效率的编辑通常是有激情的。这样激情往往和编辑的工作成果联系在一起。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出版单位里,编辑成绩最突出的,不是学历最高的,不是大家认为学问最好的,或者最有才华的,而是一些貌似才能不出众,但是埋头苦干的人;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博士生、硕士生,几十年下来,编辑工作的成绩并不一定比起二三流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更好。当然,这主要是就大众出版来说的。因为在大众出版的领域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里某一学科的学识水平不一定对编辑工作形成什么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激情可能是编辑能否取得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我的《做书》里面有很多例子,告诉你有激情的编辑是怎样工作的。

2. “高水平,低状态”是因为缺乏激情

在出版社里,我们常常看到学历高、专业水平也比较高的编辑因为没有激情而工作状态不佳,我们总结这种情况叫做“高水平,低状态”。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高水平低状态的编辑在工作中常常不及水平一般但高状态有激情的编辑?

这是因为,编辑工作其实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依赖编辑的各种能力:学科专业水平当然是需要的,但这只是其中一种能力。其他还需要策划能力、创新能力、案头能力、营销推广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等,这些都和学科专业水平的关系不大(比如你是一个社会学博士,并不一定就比一个文学硕士具备更强的策划和案头能力)。那些“高水平,低状态”的人,他们只具备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但是他们的低状态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他的各种能力。而那些高状态(也就是有激情)的人,如果他们也有很高的学科专业水平,那就更好,即使他们本学科的专业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激情调动其他各种相关的能力,自然就能够取得很好的工作成绩。

客观地说,我们应该承认,编辑的工作,对于编辑本身的可塑性很强。你今天做什么和怎么做,用什么态度来做,决定了你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编辑。我们说编辑是一项非常有创意的工作,这话不假,但是没有创意,是不是就不能做编辑?也不是。编辑是非常容易混日子的工作,特别是在中国,人口这么多,市场这么大,随便炒炒剩饭,也能让自己混一个温饱。我们注意到,每一个出版社里,都有一些只把编辑作为饭碗、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的人,他们面对工作,只求完成任务,没有较高的目标和要求,因而主要是采取敷衍的态度,得过且过,这样当然就很难把书做好。即使他遇到了好书,也难以做成精品。但是反过来看那些有激情的编辑,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尽最大的努力,都做到极致。他们从策划到案头,从设计制作到推广,都会想得很细,很深入,不忽略一切细节,因而他们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策略,给出别人想不到的建议,把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图书做成精品。我们在图书市场上时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就是有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图书忽然进入了“十大好书榜”,或者“中国好书榜”,大家都感到“跌破了眼镜”。其实这种现象恰恰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因为图书的背后一定有一位甚至多位富有激情的编辑在精心策划,在全力推动。

一本书有影响,或者能畅销,固然有客观因素,但也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很多著名的畅销书,如果换一个出版社,甚至在同一个出版社里面换一个编辑,换一种营销方法,可能就根本不会畅销,甚至不会有影响。编辑的主动推广和他(她)的推广策略,在很多情况下起决定作用。

3. 《狼图腾》和《红星照耀中国》是怎样畅销的

大家知道长篇小说《狼图腾》,已经销售了 500 万册以上,但是它的第一版只印刷 2 万册。当时出版社心里也没有底,开新闻发布会,请名家来站台,竟然没有效果,媒体普遍不看好,说它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写法很怪;出版社找报纸连载,除了《京华时报》一家以外,所有报纸都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版社被动等待,这本书不会成为畅销书,早就被淹没在书海里面了。但是它的编辑金丽红、黎波、安波舜不甘心,他们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推广办法:向社会大量赠书。赠给谁呢?赠给各大城市中心书店的总经理们,每位赠送 50 册。请他们转赠自己的朋友,愿意给谁就给谁。这样需要多少书呢?大概三四千本吧。第一版总共才印刷 2 万册的书,拿出这么多无偿赠送,称得上是大手笔。对于艰苦经营的出版社来说,也可以算是孤注一掷。结果,许多书店的老总把书送给了中学的校长和老师,校长和老师读后发现,这本书不仅故事很好看,可读性强,而且包含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很适合向自己的学生推荐。于是这本书就畅销起来。

《狼图腾》封面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听说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个名编辑叫刘宇,她的笔名是脚印。她在出版社内部,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工作室(相当于直属出版社的项目组),只有两三个人。七八年来,这个工作室给出版社创造的纯利,高达 3000 多万元。因为她编辑的书大多都很畅销,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历史的天空》,到王树增的纪实三部曲《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每一本销售都不低于 10 万册,有的高达 40 万册。这些书其实并不是天生就畅销的,它们的畅销和脚印的营销策划有很大关系。只说一件事,大家都知道埃德加·斯诺写过《西行漫记》,这本书最初是 1979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当时曾经热销过一阵。此后几十年来,不断有人拿去再版、重印,换过很多出版社,经过很多编辑的手,但是时过境迁,谁也没能重新把它做成畅销书,这本书每年至多销售一两万本。可是最近两年,脚印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把作品重新设计包装出版,改用原书名“红星照耀中国”,然后向国家教育部推荐,使其成为中学生必读书。她的做法,就是给教育学研究的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大量赠书,请他们写书评,写推荐意见,向教育部提建议。结果这本书果真被教育部真的批准为中学生课外指定读物,顿时大热,很快就销售到 700 万册,估计最终可以销售1000 万册以上。脚印的做法,自然是配合了当前形势的需要,她之所以想出这个点子,是因为她编辑了王树增的《长征》,由此联想到这本书。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她的用心思考,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点子,做了很好的营销策划。

我觉得,无论《狼图腾》还是《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能畅销,看起来是个推广和营销策略问题,但在策略背后,实际是编辑的激情在起着决定作用。首先是他们对作品有超乎一般人的热情和信心,别人不看好的书,他们却非常在意,做得非常认真和用心;其次是他们挖空心思去想办法推广,为此不惜打破常规采取营销手段。这样的事,没有激情做得到吗?

《红星照耀中国》封面 QmohwwapZ/xq5MzLQotd28jR6IH9t692AhhaXOlGHYMuE3ZjcAvvP0rIq+wslQ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