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无意识”(unconscious)和“潜意识”(subconscious)(例如用于“无意识思维”“潜意识思维”等短语中)在日常用法中似乎可以互换使用,仿佛是同义词,但在弗洛伊德的讨论中并非如此。弗洛伊德仅在其早期著作中使用“潜意识”一词(这个词在19世纪晚期使用广泛,参阅拉普兰切和庞塔利斯,430页),但弗洛伊德很快放弃了这个词,因为这个词似乎“把心理现象和意识等同起来”,而这是错误的。根据拉普兰切和庞塔利斯的解释,弗洛伊德使用“无意识”一词描绘出心理现象的“地貌”,两人总结道:
“无意识”这一术语描述出……被压抑的内容,由于压抑,这部分内容无法进入前意识—意识系统……其“内容”是本能的“代表”。这部分内容……尤其受制于凝缩和替换……尤其体现出童年期固定于无意识地带中的愿望。(p.474)
关于“压抑作用”,以及凝缩和替换,本章后面将加以介绍。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创伤物质只有克服抵抗后才能进入意识(p.475)。弗洛伊德的案例研究给出了大量这方面的例子,例如本章中讨论的“朵拉”案例。我使用的例子不是基于童年创伤,而是基于成人焦虑症,焦虑暂时从意识中游离出去,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前意识”部分(弗洛伊德早期术语)。所谓“前意识”指的是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位置并不在我们的直接意识中,但很容易恢复。例如,人们通常不会走来走去,有意识地回想小时候养的宠物的名字,人们通常可以毫无困难地想起此类名字,更改密码信息时,如果你留的提示问题是宠物的名字,这个名字一下子就会冒出来。这样的材料似乎在前意识大厅里耐心等待,以备不时之需。避免使用“潜意识”这个词是有道理的,原因之一是这个词有可能与“前意识”相混淆。因此,在文学解读中提到弗洛伊德的思想时,应该在用法上保持一致,使用“无意识”,而不是“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