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何谓后现代主义?何谓现代主义?

和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一样,现今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区别的争论也很激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不同,前一个是早已确立的名称,对于理解20世纪文化起关键作用,后一个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流行起来。现代主义是统治了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和文化运动的总称,在艺术领域,它如一场地震摧毁了大多数20世纪之前的艺术结构,从音乐、绘画到文学和建筑。那场地震的震源之一似乎是1890年至1910年间的维也纳,震感波及法国、德国、意大利,最终英国也不能幸免,产生出立体主义(Cubism)、达达主义(Dada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未来主义(Futurism)等艺术运动。直至今日,我们依旧能感受到那场巨震的余波,许多在那场巨震中倒塌的结构再也没能重新建立起来。不了解现代主义,了解20世纪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现代主义波及之处,昔日至关重要的实践成分无不遭到挑战和抛弃:音乐抛弃了旋律和和音;绘画抛弃了透视和直接图像表征,转而青睐不同程度的抽象;建筑领域,传统形式和材料(尖顶、穹顶、立柱、木料、石料、砖料)统统被抛弃,转向横平竖直的几何图形和新建筑材料,如平板玻璃和混凝土;文学领域,传统的现实主义(时间顺序、连续叙事、全能叙述者、封闭式结局等)让位于各式各样的实验形式。

1910年到1930年的20年间是现代主义的巅峰期,产生出一系列文坛巨擘,如艾略特(T.S.Eliot)、乔伊斯(James Joyce)、庞德(Ezra Pound)、刘易斯(Wyndham Lewis)、伍尔芙(Virginia Woolf)、斯蒂文斯(Wallace Stevens)、斯泰因(Gertrude Stein)、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纪德(Andre Gide)、卡夫卡(Franz Kafka)、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等。下面列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重要特征:

1.重新重视印象和主观,也就是,关注如何看超过看到什么(在“意识流”这种技巧的运用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倾向)。

2.小说创作方面,背离以下诸多特征——全知的外部叙述者、固定的叙述视角、鲜明的道德立场,也背离建立于这些特征之上的表面客观。

3.模糊了体裁的分界,小说也可以具有抒情性和诗歌性,诗歌则变得更像纪实文学。

4.热衷于破碎的形式、不连续的叙述,以貌似不相关材料随意拼贴。

5.倾向于“自我反思”,诗歌、戏剧和小说就自身的本质、位置、作用提出问题。

所有这些改变所产生的整体效果就是产生出一种醉心于实验和革新的文学,巅峰过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显著退却,部分原因是之前的十年中聚集起的政治紧张和经济危机。到了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卷土重来(非常有趣,那十年同现代主义巅峰期的20世纪20年代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不过再也没能达到昔日的巅峰。

上面粗略描绘出现代主义是什么,又出现于什么时期。后现代主义是其延续,还是反叛?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就后现代主义下个便于操作的定义。首先,不妨先看一则现成的后现代主义定义。卡顿在《文学术语和文学理论词典》中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是“折中方法,喜欢信笔由思,也喜欢戏谑模仿”。不过这似乎并没有把后现代主义同现代主义的区别说得太明白,“折中”这个词意味着使用破碎的形式,前面已经说过,这也是现代主义的特征。以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为例,就是一部把不完整的故事,或者说,故事碎片拼贴到一起的作品。同样,喜欢“信笔由思”也包含了偶然和随意的成分,而这正是1917年达达主义的重要特征。比如说,达达主义者就随意从报纸上摘录下句子,然后拼贴成诗。最后,喜欢戏谑模仿显然同摒弃作者的神圣地位和自鸣得意有关,最显著的例证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叙述姿态,而这恰恰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核心成分。如此一来,不妨这样说:辨别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方法之一是打断二者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然后调转头去,把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拿过来界定后现代主义。根据此种观点,它们就不是艺术史上的两个相继的阶段,而是两种对立的心情和态度。下面一段给出二者的一些主要区别。

霍索恩(Jeremy Hawthorn)在《当代文学理论简明手册》( Concise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Edward Arnold,1992)中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入一个词条,相当精彩地描绘出了二者的区别。他说,二者都十分重视破碎的形式,以之为20世纪艺术和文化的特征。不过,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的心情不同。现代主义者在其特征中带有对较早时代的强烈怀旧感,那是个信仰依旧完整,权威尚未崩塌的时代。比如说,庞德就称自己的主要作品《诗章》( The Cantos )为“破布口袋”,意思说现时代也只能拿出这样的东西了,言下流露出的憾意不可谓不强烈。他在自己的诗作《休·塞尔温·墨伯利》(“Hugh Selwyn Mauberley”)中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过是为了“两座破碎的塑像/几千本残旧的书籍”,他也为商业主义的甚嚣尘上,“永恒真理”的落寞沉沦而痛心疾首。同样,《荒原》也仿佛发出绝望的声音:“我走向支离破碎,身后一片残垣断壁。”在这些声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哀痛、消极、绝望,最恰当的表达出现于破碎的艺术形式,比如说,库尔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的拼贴艺术,在画布上随意贴上剪报、时间表、广告。与现代主义者不同,后现代主义者觉得破碎反而是一个令人振奋、赋予人自由的现象,象征着自己这一代人逃离固定信仰体系铁笼的努力。简而言之,面对破碎,现代主义者唉声叹气,后现代主义者则手舞足蹈。

第二个与之相关的区别同样在于语气和态度。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特征是强烈的简洁主义,认为19世纪过于繁复的艺术形式实在令人生厌,这种极简主义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宣言中表现得最为显著。例如卢斯(Adolf Loos)宣称“装饰就是犯罪”,密斯·范·德·罗厄(Mies van der Rohe)说“少就是多”,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则说“房子就是居住的机器”。这产生出后来那种“鞋盒式”房屋,引起人们的厌恶和憎恨,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如此。不过,那些宣言的理想主义成分依旧具有前进的动能,极简主义在现代主义文学中也得到体现,例如诗歌中“极简体”(minimalism),一行只有两个词,排成一长条,只记下稀疏、粗略的观察。例如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戏剧可以只有13分钟长,一个演员,没有布景,台词也稀稀拉拉到了极点。“高雅”和“通俗”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分,后现代主义则不愿做如此区分,喜欢铺张艳丽,混杂进“恶俗”品位。现代主义简约、清高、自视为精英,这也遭到后现代主义的鄙视,后者饶有兴致地在同一座建筑中杂糅进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点滴,这里放一座仿乔治时期的底座,那儿又盖一座不那么地道的古典式门厅。文学中,与之近似的有克雷格·雷恩(Craig Raine)和克里斯托弗·里德(Christopher Reid)的“火星诗”(Martian poetry),离奇古怪、色彩艳丽,各种意象、视点、词汇堆砌于言辞之表,仿佛只要有表面就心满意足了,再不去追求什么深刻的意蕴。同严肃、简约的现代主义相比,还有什么走得更远呢? DvRc73zvYOKmars4Bsk++6q7q3Yuid113tsIR8kaBkF6+B4Tr0HrYG9UwxVGKI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