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在做什么

1.令文本“自己反对自己”,暴露出那些被称为“文本之潜意识”的意义,可能同文本的表面意义截然相反。

2.关注词语的表面特征——语音上的类同、词汇的初始含义、“过时(或正在过时)的”隐喻等,把这些特征推向前场,使它们成为文本总体意义的关键因素。

3.显示文本中的断裂远多于连贯。

4.聚焦于一段文字,由此深挖下去,直至文本再也不能支撑“单一”解读,引发语言爆炸,释放出“多种多样的意义”。

5.搜寻文本中各式各样的变换和断裂,据此证明存在被文本悄悄压制、粉饰和忽略的意义。这些变化和断裂常常被称为“断裂带”(fault-lines),一个从地质学借来的隐喻,原意指岩石构造中的断裂,由此可以发现过去地壳运动的证据。 kOWhw0kJnQyigAdVdDlmO5zrqoMRa45iO+Q4LzLNvtt1a7BYg5KXLokI41l1Sr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