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批判理论中反复出现的思想

种种不同的方法各有传统和历史,不过一些思想在批判理论中反复出现,它们似乎形成了可以被视为批判理论共同基础的东西。在单数意义上使用“理论”(theory)一词,仿佛“理论”是一个单一实体,包含种种信念,这样做也自有其道理,不过还是要牢记,这是一种简化说法。下面列出了理论中五种反复出现的思想:

1.首先,许多被认为构成我们的生存基础的“既定事实”(比如说,性别、个性,以及文学这个概念本身实际上处在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并没有什么固定可靠的实质。它们远非牢固地存在于由事实和经验构成的外部世界中,而是“由社会建构”,也就是说,它们既依赖于种种社会和政治力量,也依赖于不断变化的观察和思维方式。用哲学术语来说,这一切属于“偶发性范畴”(contingent categories)(存在于时间之中,具有偶然性,依赖于种种环境因素,不具备绝对性质)。因此,不存在什么坚不可摧、无所不容的真理,各种理智活动的结果都有着自身成立的条件,不存在什么固定不变、绝对可靠的真理(或许,只有这句话本身是固定不变的)。此类问题上,理论所攻击的观点和立场常常被简称为“ 本质主义 ”(essentialism),本书中所讨论的许多理论家都自称为“ 反本质主义者 ”(anti-essentialist)。

2.理论家们通常相信,所有思维和研究活动都必然会受到既有思想取向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被其所决定,完全客观的研究这种想法根本行不通。他们辩称,没有谁能完全置身事外,评判中不掺入任何个人感情;相反,任何研究者或多或少偏向天平的这一方或那一方。任何实用程序(比如说,文学批评)都以特定的理论视角为前提,否认这点就是把我们自己的理论立场隐藏于审视之外,视其为“天理常情”或“既定事实”。当然,这种立场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通常只有在抗衡对手观点时才会明白提出,其问题就是它在撼动其他方法的同时也贬低了自身,结果造成“ 相对主义 ”(relativism),既取消了争论的必要,也抽走了任何信念或坚信不疑的观点的基石。

3.语言本身就是条件,限制、预设我们的观察。因此,现实构建于语言之中,没有什么确凿无疑地“就在那儿”,一切都是语言/文本的产物。语言不 记录 现实,语言塑造和创造现实,因此我们的整个宇宙都是文本性的。更进一步说,对于理论家而言,意义由读者和作者共同构建,在我们接触文本之前,意义并非“就在那儿”等着,它需要读者把它挖掘出来。

4.因此,任何宣称要提供确定性解读的努力必将徒劳无功。文学作品内在的意义绝非固定而可靠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多面性和含混性的特点。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其他类型的写作中,从来都没有任何建立起固定不变的确定性意义的可能。相反,语言的特性就是生成无边无际的意义之网,以至于任何文本都必然包含着自身的否定,借助于解构这一批评程序,文本中自相矛盾的因素将呈现出来。在此类问题上不存在什么有最后裁决力的最高权威,文学文本一旦存在,在理论家眼里就是独立的语言结构,其作者或者“退场”,或者“死亡”。

5.理论家怀疑一切“总体化”(totalising)观点,比如说认为所谓“伟大作品”构成一个绝对、自足的范畴,这就是个值得怀疑的观点。因为任何作品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中,这种背景不应被隐藏,一旦某部作品被遴选入“伟大”之列,其社会—政治背景往往容易被人遗忘。同样,把“人性”观念普遍化,超越特定的种族、性别、阶级,这也是值得怀疑的做法,因为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概念常常是欧洲中心主义的(Eurocentric)(也就是说,以欧洲白人的行为规范为基准)和男性中心主义的(androcentric)(也就是说,以成年男性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态度为基准)。因此,宣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的人性,实践中就变成排挤、贬低甚至否认女性,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人性。

总而言之,对于理论而言:

政治无所不在,

语言构建现实,

真理非无条件,

意义有偶发性,

普遍人性是神话。

如果在阅读本书后面部分时,或者在以后的学习中,你发现自己理解上有困难,不妨再回头看看这份清单,回想一下理论的基本思维框架,极有可能你觉得难以理解的某个论点正是这些观点中某个观点的变体。 p3w3FGFhQOMa+86J5nWYupqOxzf0/6xyM528MybPY20+zyz9g/JjQDDMt9kIH8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