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纳粹德国空军元帅凯塞林(1985—1960),也许不如他的同僚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那样赫赫有名,而是更像一名救火队员,参加了德国在“二战”中几乎全部重大战争,从入侵波兰、西线战斗、不列颠空战,再到苏联战争和地中海战争,最后又回到西线。他也许是纳粹德国最纯粹的军人之一,忠心耿耿,远离政治,军事能力突出,坚决果断地执行任务,又不屑于冷酷对待军事目标以外的人和物,这既让他在交战双方赢得了良好口碑,也让他自负地认为自己无罪。

凯塞林并非出自军人世家,但他少年参军,接受军事训练,由此奠定了他日后成为坚定军人的基础。他在回忆录中曾言: “我感觉我天生就是一位军人,如今回首,可以无愧地说,我的身心已全部奉献给这个职业。” “一战”期间,凯塞林先后就职于多个炮兵部队和参谋岗位,得到了切实的锻炼。众所周知,此后的德国对“一战”结果非常不满,国内酝酿着反扑的风暴,每一个有野心的德国军人都在积蓄力量。这一点在回忆录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凯塞林这样说道: “很荣幸能将自己的绵薄之力奉献给德意志的涅槃重生。” 作为一个性格正直温和、与人为善,又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的人,凯塞林被统帅部指定参与空军的组建。他的理念是: “真正的军人必须从内心认可自己。” 并以此打造了后来纵横欧洲天空的德国空军。这些对两战期间情形的描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德国和德军的面貌,而这在别国报道中相对偏少。

在全书布局方面,凯塞林没有花费大量笔墨谈论“二战”前期的欧洲战场,却异常详细地描述了南线战斗。这可能与他的职务调整有关,“二战”初期,凯塞林作为空军指挥官,主要是配合装甲集群开展闪电战,一直处于戈林的领导之下。横扫欧洲后,他积功跻身元帅,开始按照统帅部的指挥空袭不列颠和突袭苏联。总体乏善可陈。待意大利出现颓势后,凯塞林被调至罗马配合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开展南线战斗,此时他已擢升为南方战区总司令,可以独立指挥此地的三军部队,所以他更为熟悉此阶段的细节。这也为研究“二战”南线战斗和“二战”末期军事形势提供了相对详实的一手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凯塞林还用了相当的篇幅,来分割他与纳粹党(民族社会主义党)之间的关系,声称只是由于工作原因向其效忠,但自身并无政治倾向,语气和用语有褒有贬。此外,凯塞林还在书中多次阐明了自身的反战立场。上述这些内容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与他在写作时的战俘身份有关。

凯塞林拥有卓越的军事才华,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如:

● 集中优势空中力量进攻一点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

● 只有拥有了强大且随时能战斗的军队作为后盾,才是进行外交谈判的最佳时机。

● 不要只是在一个方面擅长,而是要学会结合三军的特点进行思考和领导。

● 任何事业都存在风险,都需要经过周密计划、坚决执行和一些乐观主义精神。

● 我一直赞成基于相互信任的自愿协作而非强迫性的服从,因为后者必然会引起怨恨。

● 纵深阵地是沿海防御工事不可或缺的补充。

● 无论独裁政权以何种形式出现,如果它不受限于任何外部或内部的法律,那么都将是短命的,它们自己就会崩溃。

● 指挥战斗不能只坐在办公桌后面。

● 根本性问题,即一个真正的军人在面对流言诽谤时,也会收起所有疑心,树立起光辉的榜样,让士兵坚定地追随他。

● 只有当一名充满智慧的指挥官率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下级军官和老兵骨干时,部队才会凝聚在一起。

● 成功的城市防御战需要高度的战术经验、军事训练和战斗纪律,以及不能被围困住的适当地形。

● 同志关系的原始职责使得一个正派的军人在知道他的同志们正在最后一战中坚持到底时,他不可能放弃战斗。

● 首要的原则仍然是把“穿军装的老百姓”教育成为忠诚和爱国的军人,并通过宣誓坚定地效忠国家和宪法。

● 生命的意义在于努力做正确的事,而所谓的完美无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

凯塞林对于德国在多个战场上的失败,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例如,“海狮”行动取消的根源在于目标不明确,苏联战场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尽早占领莫斯科,北非战场失利则是由于没有优先占领马耳他岛以及意大利军队的无能,等等。这究竟是凯塞林个人的看法,还是德军高层战后的反思,还有这些战略战术问题是否真的彻底影响到了战争的走向,留给读者们自行评判。

战后,凯塞林一度被判决死刑,后因多重原因获得减刑,此后辗转于多个集中营,最终得以假释。其中,凯塞林在战时表现出的正直温和的性格和纯粹的军人作风,为他赢得最终结局带来了帮助。

凯塞林付梓本作时,刚刚假释出狱。戎马一生,惨淡而归,四顾无亲,家国破碎,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却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灾难。凯塞林的心情,我们已无从体会,但是透过这本回忆录,却能窥探一二。凯塞林在全书中,时时处处流露出自己作为一名德国军人的骄傲和不甘,有意无意夸耀自己的一些功绩并辩解一些错误,甚至隐约有种为德国正名的潜在想法,例如他称: “尽管战争十分血腥,但是在如此规模的冲突中,德国军人仍然秉持着关心人道主义、文化和经济的思想。” 尽管凯塞林重申会追求客观性,但是作品不可避免带着作者的主观立场。

我在翻译这本回忆录时,有种一气呵成的畅快感。作为一名军事学专业的译者,研究“二战”史既是工作也是快乐。作为译者,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笔触之间流露的复杂感情。胜利的喜悦,失败的不甘,痛苦的回忆,深沉的思考,不一而足。我想,尊重原作是最重要的,也是一名译者的操守。对于原作中的表述,无论褒贬,都应尽量选取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用语进行翻译。不过相应的,原作者的一些主观倾向,或许也会不可避免地来到本译作之中。希望读者在阅读时注意甄别。

对于原作中大量出现的英语/德语专有词汇,考虑到其中部分名称并不出名,甚至现今已不复存在,我统一采用了随文标注原词的方式,这样既有助于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也有利于读者进行考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读者通过本作,更加全面地了解“二战”历史和凯塞林其人。由于阅历和知识的限制,译文一定存在许多错漏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吴丽 +qEtZQKk1V8AHJMr54mSVH5DaYnUhk5xcgI0TUoS+pzjZV08QJoxaCYFRdgSgd+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