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坦克的队形与运动

谨小慎微地墨守特定的队形与规章,与轻装部队执行每项任务时应具有的特质相悖。

——1809年条令

坦克的机动作战方式要求在所有运动中都实施灵活而简练的指挥。因此,为了恰当地利用地形快速推进,并能在关键时刻全力战胜敌人,需要采取特定的队形。各种队形必须简单,适合作战,易于适应战况和地形。任何墨守某种队形的行为都不符合现代装甲兵作战指挥的原则。

年轻的德军装甲兵在战前就已明确接受了这些原则,并始终予以特别强调。尽管如此,战争实践表明,有些队形还可以进一步简化,甚至可以完全省略。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和训练水平的下降,某些久经战火考验的队形有时也被忽略了,这就导致了摩擦和不必要的损失。

以下内容可以作为基于实际作战经验得出的指南:

1.为便于指挥和火力控制,每支部队和分队必须保持内部的凝聚力。这只有在部队有权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队形时才有可能。但是,部队必须维持或尽快恢复上级所命令的位置和顺序,否则上级就会失去对指挥概况的掌握。由于地形或敌方行动而暂时需要偏离运动方向时,分队指挥官即应报告上级指挥官。

2.排的行军队形只能为单纵队(Reihe);连和营,特别是在开阔地形上,也可成双纵队(Doppelreihe)。

3.战斗之前,连和营将根据地形和敌情展开成相应的队形。如果情况不明,通常采取楔形(Keil)队形;而在进攻方向明确时,则采取宽楔形(Breitkeil)队形。目标必须始终是争取尽量多的火器参加战斗。间隔和距离应根据地形和协同兵种所必需的空间而定。除非另有命令,方向和速度始终由先头部队掌握,以与敌保持接触,并保持前进的势头。在战斗中,方向可能极为迅速地改变。

4.战斗时,部队形成火力正面(Feuerfront),各排展开成松散的链式(Kette)队形。

和平时期确定的坦克前后距离为25米,间隔为50米。战争进程证明,这样的距离和间隔太小了。敌人射击效率的提高迫使坦克必须加大间距。尤其是在行军中,距离必须扩大到50米,在敌人握有极大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到100米。这些数字也只具有指导意义。遇上夜间行动、灰尘重的环境或不便观察的隐蔽地形,坦克之间的距离依能见度而定。

5.各排成一线进攻时,即构成一波(Welle)。波的数量取决于上级命令的战斗队形、坦克的数量和地形。地形越开阔,在宽度和深度方面可以占用的空间就越大。这样一来,一支装甲部队就能最迅速地应对战斗中的所有突发情况。侧翼情况不明和暴露时,必须形成梯队(Staffelung),以便在敌人向这个方向冲击时能迅速形成一个新的火力正面。即使事先进行了侦察,也不能免除部队的这种预防措施。

装甲排和连的机动队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装甲部队的协同兵种大多没有装甲,或者只有薄弱的装甲。这些薄弱环节位于装甲部队中央。这就导致出现了装甲中空区(Panzerglocke),而在后方也提供必要的装甲保护时,则出现了所谓的“滚筒区”(Rommelei)。

6.坦克集结的各种方式都取决于任务、各自的敌情和隐蔽的可能性。这方面没有特定的队形。队形必须始终使集结的目的和部队的安全得到最好的保证。例如在开阔地形上,坦克集结要采取宽而深的队形,这样就有可能迅速向任一方向推进或占据火力正面。战争期间把这种队形称为“环形防御队形”(Igel)。此外,集结的细节总是根据目的(行军、集合备战等)由专门的命令确定。

7.如果进攻是由团或旅实施的,那么这时可形成梯次或翼状战斗队形,即各装甲营接续跟进或并排跟进。

梯次队形的优点是,整体队形纵深较大,能迅速支援前一梯次;形成重点(常常在战斗过程中才确定下来),以及变更其他部署都比较容易。不过,编成这样的战斗队形,就很难对先头梯队进行统一指挥,因为先头梯队正面必然较宽,而且很容易被各类障碍物分割。实战证明,在一些条件下宜采取梯次队形:在敌情大多不明、拥有纵深攻击目标的运动战中;在遇到强敌时;在攻击纵深防御区域却只能以交互跃进(überschlagendem Einsatz)方式前进时(弹药和油料不足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翼状队形的优点是,各作战分队本身纵深较大,这样便于利用掩蔽地形;当作战分队迫于地形障碍而被暂时分割时,更容易与自己的补给分队会合;而从两个方向冲击一个目标也比较容易。翼状队形的缺点是,所有前列分队常常要同时参加战斗,因而相互援助或实施包围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整体队形的纵深也不大,如此一来,通过配属兵种形成重点的难度大大增加,因为参战兵种各部必须在攻击开始前就输送完毕。因此,这种队形主要用于实施有限目的的进攻,或在宽阔正面上追击已被击败的敌人,或受地形条件限制而被迫分兵。

8.装甲部队指挥官要根据情况选择最便于观察和指挥部队的位置。在行军和展开时,指挥官应位于所属部队的前方,战斗时则位于中央。在追击时,部(分)队指挥官位于前方并掌握追击速度。退却时,他们则处在面对敌人的一侧。

后一波或第二梯次的指挥官通常与整支部队的指挥官在一起,这样就缩短并简化了指挥流程。另外,第二梯次指挥官可以事先亲自熟悉地形,并通过使用指挥手段(勘察排),使通常以跃进方式跟进的部队能更快地做好战斗准备。

装甲营和团的机动队形

装甲排在战场行进的方法 tq3h9BCRViw9UdZk93so15WQLXmZwNC4xYG3awi6A5shFymiRsMPhf3B4PI9Ux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