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之所以令人神往,并不只因疆域的辽阔以及政治和军事的强大,更令人称道的是那个时代极高的活力指数,人、物及观念的全球性流动达到难以想象的广度和高度。向撒马尔罕开放的长安,所得者何止金桃之一物,更有与撒马尔罕及其文明交汇碰撞的契机。(黄剑波)
移动性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是人类定义自身的新量度。作者从地理空间入手,探讨了移动性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特质,阐述了各个学科对于移动性的不同理解,展示了移动的意义、移动性政治、移动性实践、移动中介等丰富的研究面向。(薛熙明)
因人口流动和迁移而出现的“浙江村”,因其时代和地理属性吸引了人类学家的持续关注,这本书就是研究成果之一。相较项飙对人与人关系的关注,张鹂选取了空间生产与权力的视角,观察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市场、地方、社会、城乡和流动人口之间的张力。(谢洁怡)
作为成功向上流动的一员,作者发现像他一样实现阶层跃升的“乡下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铁锈地带的蓝领工人摆脱不了全球化时代产业转移带来的困顿和失落。也正因如此,此书被认为是特朗普上台时的民意心理折射。这是一个美国式的故事,也是全世界的问题。(储冬爱)
这本书就全球人口流动的成因、类型,流动带给全球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流动与族群多样性的关系等重要议题展开了全景式的阐述。研究的范畴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既涉及全球南方国家,又涉及全球北方国家,是移民和流动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马欣荣)
这本书探讨了感受(sensations)与在地化(emplacement)的关系,包括空间被认识、想象、渴望、持有、记忆、表达、生活、争夺和斗争的经验和表达方式,以及地方与身份互为隐喻和象征的过程。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温暖天地。(张巧运)
这本书披露了一战后英国“打工妹”的工作和生活往事。这些年轻未婚的女孩出身普通工人阶级家庭,成为传统和新兴行业的重要劳动力。雇佣劳动让她们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在渴望和追求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她们变动工作,参与斗争,并创造自己的青年文化。(雷伟)
本书立足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都市,探讨了金融服务业中层管理团队的亚洲化和女性化趋势。作者考察了全球化过程中族裔和性别、国际与本土、本土与本土,以及个人能动性与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将“流动社会学”和“跨国主义”相结合,为“华人精英巡回”的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陈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