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版序言
Foreword

《个体家庭iFamily》出版后,我就一头扎到了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领域,本来是想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探讨何种家庭模式和方式最能促进孩子的成长。结果发现,五年过去了,当年《个体家庭》一书中提到的问题和冲突愈演愈烈,很多当年担心的问题在今天都成了现实。

想要前进就先要清除障碍。

如果想要让孩子成长得好,首先要造就一个和谐的家庭,那么家庭冲突必须一一解决,才能让孩子在一个愉快的有能量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我经常送我的受访者们《个体家庭》这本书。

虽然《个体家庭》是一本学术书,采用了规范的学术写作,但由于是质性研究,里面有很多的个案,并不妨碍一般读者的阅读感受,因此,这本书意外地受到了非学术界的欢迎。我的很多受访者告诉我,我书里的那个某某某就是他/她,那个故事一模一样地发生在他们家里,以致他们怀疑我就是写的他们家的故事,只是匿名处理了。甚至,有一位朋友说:我怀疑你一直在监视我们的家庭,我觉得你里面一半的故事都是我家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其实不幸的家庭,或者家庭冲突也是相似的,背后涉及的问题无非是:这是谁的家,到底听谁的?

搞清楚这个问题,把家庭的权、责、利理清楚,才能做好分工,才能让1+1≥2,让家庭成为休息的港湾,成为每个人的能量站。这本书聚焦的就是这个问题,力图把这个问题背后每个家庭成员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的理由呈现出来,使得你能看到别人的行为逻辑,更好的理解他人,从而找到合作的方式。

同时,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和“90后”、“00后”的成长,自我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家庭和个体之间的张力也被学术界更为重视。这一议题的探讨既是中西方学术对话的一个空间,也是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切入点。对于我们了解、解释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重要的意义。

感谢上海三联书店的支持,这本书在这样的需求下,再次出版,并且我们把书名修改为《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把背后的问题直接点明,希望这一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在这第二版中,我修改了一些语言和细节,以使得全书阅读更流畅,细节更为清晰,总体的框架和内容并没有做大的调整。

了解家庭,是了解中国和了解我们自己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期待有更多的朋友一起为家庭研究努力,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家庭的运作,更好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沈奕斐
2019年3月 GiSVhOiIIpqH8abWk1QasrnN86PgTXMSPWVHIzRQEpqNfUfjZS/62eoCbP5cLLI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