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十里路口

我们仿佛可以听见鸡鸣犬吠,听见邻里闲话、呵斥声、笑骂声、吆喝声,还有鸟叫虫鸣、水声和在风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田园牧歌……汴梁城的繁华还没有出场,就已经先声夺人。

经过一大片松林,乐章有了分隔符,此后人迹逐渐变得稠密起来。这一刻的时间线拉到了晌午,远处走来一队似乎是大户人家的车马,前呼后拥,颇有气势,有二三侍从开道,驱赶着村夫和牲口。女眷坐在轿子里,男主人骑着马,还跟着不少扛着行李的家丁。轿子上插着象征清明习俗的柳枝,似乎他们正从郊区扫墓归来。

画面下方遥相呼应着一对带着几个仆人出城踏青赏春的夫妇。相比而言,他们略显简朴,一同骑着驴,没有轿子。戴着头巾的夫人走在前面,正转头和相公低语交代着什么。春光明媚,她的心情也像春天一样绽放开来。

仅仅是城外的两组人物,一进一出,隐喻着人们成群结队不断地离开与到来,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 大户人家车马,有二三侍从开道,驱赶着村夫和牲口

◎ 整齐的大片菜圃,农舍边依稀可见的猪圈,树下正在小憩的耕牛

◎ 大树下摇曳的秋千,灌溉田野的壮丁

此处是汴梁城的近郊,一番生机勃勃的农耕景象:整整齐齐的大片菜圃,农舍边依稀可见的猪圈,树下正在小憩的耕牛,麦田里闲置着的滚轱辘,茅棚里散落的农具,远处大树下摇曳的秋千,绞动着水车正在灌溉田野的壮丁,路边大概因为顽皮正被长辈呵斥着的牧童,辛劳收割完正挑着菜的农夫……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阒地”,书里详细描写了近郊每当瓜果蔬菜上市,东华门外就变成了热闹的农贸市集的场景。据说即使汴梁被围城,这一片东郊菜地也可以提供一两年的补给。正是鲜嫩春菜上市的时节,画面里就有一户农家正在家门口摆摊贩卖自家的农产品。

这里的画面是有声音的,我们仿佛可以听见鸡鸣犬吠,听见邻里闲话、呵斥声、笑骂声、吆喝声,还有鸟叫虫鸣、水声和在风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田园牧歌……这些声部逐一加入旋律之中,汴梁城的繁华还没有出场,就已经先声夺人。

中国是茁壮地生长在农耕文明之上的大国,紧密保持着和土地的联结。赤脚踩在大地上抬头看天,人在中间顶天立地。农业塑造了我们的国民品格,你我的基因里流淌着淳朴、坚韧、勤劳、忍耐、踏实……这些珍贵的品质,都是从日复一日与土地的朝夕相处中潜移默化而来的。

农民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摆渡人,这一段田园的诗情画意仿佛是两首曲子之间的过渡,自然逐渐褪色,城市的轮廓开始隐隐约约地呼之欲出了。

在人声鼎沸即将席卷而来之前,我们积攒了足够的好奇心——汴梁城,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

汴梁,北宋都城,又称为汴京、开封府。它在历史上是七朝古都,从战国时期的魏国开始,到五代十国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后周武将黄袍加身开国的北宋延续了都城,还有之后的金朝迁都于此。如果算上上古神话里的颛顼封地就是八朝。

“汴”取自隋朝时候此地的名字“汴州”,而“梁”来自战国魏惠王在此建立的国都“大梁”。李白有一首著名的《侠客行》,写的就是发生在大梁城里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一段侠义故事,诗里说“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二位壮士的豪举,千秋之后仍然在大梁城传为美谈。也许侠义之风就这样在汴梁城传承了下来,清代小说《三侠五义》写的也是这里,让当时的开封府尹包拯与其护卫展昭的名字流传到坊巷皆知。

汴梁城的繁华热闹其实早在隋代就开始铺垫了。大家都知道隋炀帝喜欢挖运河,他在汴州开凿了通济渠,引泗水汇入汴河最终流入淮河,通渠东西南北的货物,此地成为中原地区水路交通的枢纽,为日后汴梁发达的商业贸易埋下了伏笔。

因此张择端将汴河这条城市的生命线作为这张画的主角,从漕运繁忙的大动脉来书写城市的千姿百态。北宋经济之所以立于世界巅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强大的商贸,这与水路的四通八达是分不开的。

有很多人认为北宋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这个词语其实并不确切,应该用“货币经济”更适合一些。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对外国际贸易兴旺,且民间百姓富庶,温饱之余就催生了各种商业需求。尤其是城市的形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作为人口聚集的中心,城市里开始有繁荣的工商业、手工业及大众文化娱乐业。汴梁城表面是一座行政型的城市,就连城市结构都类似大唐的长安城。然而,随着漕运来往、户籍制度的变革和大量农村移民的涌入,货币经济不断强大,城市管理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它已经悄然成为一座新型的商贸城市。

所以张择端画的汴梁,画的并不是北宋京城这座政治中心,而是世界上第一座在商业逻辑下形成的国际大都市。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其实他画的不是首都北京,而是“魔都”上海。

入市即入世,就像如今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渴望闯一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哪怕挤得头破血流。那是各种命运汇聚纠缠的地方,是江湖恩怨野蛮生长的地方,是活色生香拥有茁壮生命力的地方,也是充满无限未知和可能性的地方。

所以我们再次回过头去看这一段农村过渡到城市的画面,就能感受到画家的深意:如果他的重点是城市的繁华,他大可以略去前面这大段大段貌似闲笔的部分。表面上看,从山野郊外一路走到农舍良田,再路过漕运码头,然后城市的眼角眉梢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符合现实地理逻辑的;然而这一路的蜿蜒渐变也暗示了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而北宋,正是历史十字路口的一次转型: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开始脚步蹒跚地走向商业文明。

如果后面没有蒙古人的长驱直入,没有明清的闭关锁国,如果可以按照这个步履节奏一路走下去……可是历史字典里并没有“如果”两个字。 PPi40/ex62rRfxKIp2T2B7yExvC+oRCj9jDwU8MZvaVhB7HMIHnCrCfDxX5t3V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