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服从无处不在。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这个主题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但是,服从在塑造人类行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重要的行为就无从解释。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与自发行为相比,根据命令做出的行为具有完全不同而又非常复杂的特征。

很多人都讨厌偷窃、杀戮和人身攻击。但是,如果这个命令来自权威,他们可能就会在内心深处认可这些原本厌恶的事情,并且予以实施。在被命令的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做出自主状态下根本无法做出的行为。

服从权威的困境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就像亚伯拉罕的故事 一样古老。我们在今天所做的研究,其实就是给这个困境划出一个现代的框架。我们将其看做一个实验研究主题,目标是从道德的角度对之进行理解,而不是进行评判。

在对服从进行心理学研究时,重要的任务是抓住权威的概念,并将其转换成个人行为。用抽象的术语讨论个人和权威各自的权利,这是一种研究方法,但在真实情景中检验一个人的道德选择,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我们都知道,自由和权威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在很多的案例中,这个问题不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在这些案例中,会有一个真实的人,他必须选择服从或者反抗权威,会出现真正的反抗行为。所有反抗行为都是在一个决定性时刻做出的,在这一刻之前,人们进行的只是一种思考过程。本实验就是围绕这个想法建立起来的。

当我们进入实验室,这个问题的范畴就缩小了:如果主试让受试者对另一个人实施越来越严重的伤害行为,受试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服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反抗?这个实验室问题非常清晰、强烈和真实。社会在常规运转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固有的趋势,本实验就是在不脱离生活的前提下,为其寻找一个极端而又符合逻辑的结论。

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实验室中所做的研究,与纳粹时期令人痛心的服从形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当然,这两个情境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如果一些关键特征相似,那么,在规模、数量和政治背景方面的差异,相对而言就不会那么重要。服从存在这样一个核心事实:一个人将自己看做执行另一个人愿望的工具,因此,他认为自己无须对其所作所为负责。一旦出现这种重要的观点转变,服从所有的重要特征就会随之而来。无论是在心理学实验室中,或是导弹发射的控制室里,只要个体出现了思维调整,自愿参与到残酷行为之中,那么,个体对行为进行合理化的方式,本质上讲都是相似的。如果想要解决普遍性问题,就不能对心理学实验与其他情境的所有显著差异进行比较,而是要仔细设计一个抓住服从核心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一个人将自己完全交给了权威,不再认为自我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有效的因果关系。

如果在没有胁迫的情况下,一个人出现了自愿的态度,服从就会以合作的形式出现。如果以武力和惩罚来要求一个人伤害另一个人,那么,服从就来自恐惧。我们所研究的,是个体在没有威胁或其他类似现象的情况下,自愿做出的行为。这种服从通过权威的简单命令得以持续,而这位权威有控制个体的权力。本研究的基础是:无论权威施加了怎样的力量,受试者都会将自己的服从行为归因于权威,而不是归因于任何客观的威胁或肉体的控制。

受试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旦他作出承诺,为了主试的目标交出自己的支配程序,他该怎样做,才能重新获得对这种支配程序的控制。在本研究的情境中,这个问题所引发的困境就是本实验的特征,深刻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看到一个人面对着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努力控制行为,却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这无疑是最令人痛心的一幕。 9zdS9byNNH/RBoewg6I+1bK6LRukNVcQwkh1Y6Aj3jU3t3hka2Kkkh1Q4HM+3j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