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级程度的学生来说,有大量的训练材料可学。亨德尔的小提琴曲非常优美,极具创造性,和声音响也很丰满。在贝多芬那里,除了音色,还存在着许多音乐的观念——而舒伯特的音乐更加率真!巴赫的音乐十分宏大,小提琴往往难以充分表达。这是我不太会公开演奏巴赫的原因之一。”
“学习奏鸣曲或协奏曲时,学生需要全神贯注,在演奏时仿佛已经融入作品之中。要能好似即兴表演一般去演奏这些作品——当然,不可违背作曲家的意图。如果学生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作品就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了。在拿起琴之前,我会彻底研究总谱,反复细读,直至熟悉作曲家的意图以及音响平衡与比例。开始演奏时,我已经胸有成竹,练习只是一种对细节的精确投射。当长时间不演奏这些作品时,它们会被遗忘——就像旧底片一样——但仅需一两次练习,我就能再次牢记它们。”
关于改编曲的问题,埃尔曼说:“小提琴作品的改编是有一定前提的。首先,必须符合乐器的特性。完美的旋律运动,特别是抒情曲(cantilena)之类,都应与和声进程相适应。过往的小提琴家,诸如路易斯·施波尔(Louis Spohr)、罗德和帕格尼尼等人,更侧重于以小提琴的表达方式来作曲!而现代人则首先关注音乐的观念。在改编过程中,我会尽量忘记小提琴家的身份,逐步展开一幅完美的音乐画面——其间的小提琴风格转化是一种自然的、潜意识的过程。如果去听我近期的改编作品——包括伊萨克·阿尔贝尼兹(Isaac Albéniz)的《探戈》(Tango),黑人旋律《深深的河流》(Deep River)和尼古拉·阿马尼(Nikolai Amani)优美的《东方曲》(Orientale)——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幅幅图画——我并没有过多分析什么——在谱写的同时,作品的和声背景是自然形成的,并非刻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