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瓶梅》与《水浒传》《西游记》《明心宝鉴》关系探究
——兼谈《金瓶梅》成书年代

南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王见川

在明末四大奇书中,我已讨论过《水浒传》《西游记》与《明心宝鉴》之间的关系,及其成书年代。 本文则主要分析《金瓶梅》与《水浒传》《西游记》《明心宝鉴》之关系,并谈其成书年代。 其间,顺便谈罕人关注的课题:《金瓶梅》与《三遂平妖传》的关系。

一、《金瓶梅》与《水浒传》的关系

关于《金瓶梅》,历来研究者不少。 其中就《金瓶梅》取材自哪些书而成书的情况,经由美国韩南(Patric Hanan)教授等人的大文考察,早已清楚:《金瓶梅》主要取材自《水浒传》、《六十家小说》(后称《清平山堂话本》)、李开先《林冲宝剑记》等书。

(一)《金瓶梅》参考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

有的学者认为,从情节、部分内容与文字来看,《金瓶梅》参考的《水浒传》,接近万历十七年(1589)刊的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 有的专家则说《金瓶梅》参考的《水浒传》,除天都外臣序版外,还包含容与堂版《水浒传》。 真的如此吗?在回答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真的是万历十七年出版吗?根据《水浒全传》校者吴晓铃的自述及王古鲁、高岛俊男与马幼垣的研究 ,所谓的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并非刊于万历十七年,郑振铎等所校的《水浒全传》利用的底本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是清代补刊本,而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被认为刊于万历十七年,是1954年出版的《水浒全传》的校者猜测籀读出来的,并非书上载明的。 这个籀读过程与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的发现经过,当事人吴晓铃有如下叙述:

……介绍一下这部《忠义水浒传》的发现经过……琉璃厂来熏阁主人陈济川……从上海回到北京找我,说是苏州某小书肆以黄金一两收得一部奇书……找吴晓铃鉴定一下……我遂得先睹为快,就是这部天都外臣序本的《忠义水浒传》……这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4年3月印行的《水浒全传》……校勘工作就由王利器君帮助学生们完成之。……其次应该交代一下这部《忠义水浒传》的所谓天都外臣序文的籀读经过。何以叫作籀读呢?原来这部康熙间石渠阁就明万历间原版重刷并补刻缺页的《忠义水浒传》卷首所载序文末页恰好是个纸头儿,而且又恰好序文末页行署撰写年月和撰者姓氏的地位正是纸头儿的边沿,因此刊本只残存极少部分的汉字点画,可以说是几乎无法辨识。……亡友戴望舒兄的寄庐与寒斋相距咫尺,时常相互过从。他对《水浒》是很有研究的,于是我们俩便不舍日夜地对序文末行商酌猜测,颇像张珙自诩为猜诗谜社家似的,即所谓籀读是矣。我们俩是从序文第七至十字的四个字打开缺口,毫无疑问地当是天都外臣。然后读出末一字为撰,再从第六字上溯读到第一字,疑是万历己丑孟冬。全文拟定为万历己丑孟冬天都外臣撰十一字,说实在的,这前六字比后五字难读得多,如万历和孟冬不误的话,己丑二字便不敢过于自信……因是望舒与我只是提供西谛先生参酌,从来不敢认为必是……

原来1954年3月印行的《水浒全传》底本——天都外臣序版《忠义水浒传》是万历己丑(万历十七年)刊行,是这样猜出来的,难怪王利器当时在《文学书刊介绍》中撰文《关于〈水浒全传〉的版本及校订》介绍此书的出版情况:称此书是万历十七年版,但未提根据。 不过,王利器自述透露一个重要讯息:

建国之初,在沈雁冰、周扬、郑振铎三位领导同志倡议之下,成立十大文艺丛书整理小组,以余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校雠学有年,应邀参加,和浦江清教授共同负责《杜工部集》校注。又和郑振铎共同负责《水浒全传》校注。其后,因郑先生工作忙,遂由余一人承担全部校注工作。适由琉璃厂来熏阁老板陈济川送来天都外臣序本《水浒全传》,我们认为这是当时见到的最早本子,遂以为底本进行工作。

由此可知,这部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全名是《水浒全传》,马幼垣在《水浒二论》中有所刊布(图一)。

图一

此封面清楚写着:

李卓吾先生评

《水浒全传》

本衙藏板。

内页(图二)则是这样:

忠义水浒传引首

李卓吾评阅,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图二

书眉写着:

水浒传引首。

可知吴晓铃所谓的天都外臣序本《忠义水浒传》,其实是将封面序《水浒全传》与内页联结为同一书,但封面叫此书是李卓吾先生评,内页称李卓吾评阅,语气不同,显然是两种版本。不管是何种称呼,这个号称李卓吾评的《忠义水浒传》,都是万历二十年(1592)夏之后的作品,因为在那时李卓吾还在评《水浒传》。袁中道说:

……万历壬辰(即万历二十年)夏,李龙湖(按即李卓吾)居武昌朱邸,予往访之,正命僧常志抄写此书,逐字批点。

可见这个所谓天都外臣序版《忠义水浒传》,绝对是万历二十年夏之后的作品。又天都外臣序版《忠义水浒传》,怎会不提及李卓吾这个大名人?以上种种情况显示,就算天都外臣序是真的,作为内容的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也与其无关。所以不能称此《忠义水浒传》为天都外臣序版《忠义水浒传》。也不能叫天都外臣序版《水浒全传》。

从李卓吾先生评/李卓吾先生评阅这个号称来看,李卓吾先生评/李卓吾先生评阅《忠义水浒传》,可能是在李卓吾去世(万历三十年)后才出现的,看其内容与容与堂版《水浒传》类似处极多(详下)。有的学者甚至指出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是容与堂版《水浒传》的覆刻本 ,而马幼垣通过比对天都外臣序版和容与堂版《水浒传》的插图,发现天都外臣序版的插图抄自容与堂版《水浒传》插图,因此认为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晚于容与堂版《水浒传》并参考它。 总之,前述这些情况,反映出不能用1954年《水浒全传》(标榜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来对勘《金瓶梅》。所以我们由此可以排除《金瓶梅》参考的《水浒传》,有万历十七年刊的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这样的情况。

(二)《金瓶梅》参考容与堂版《水浒传》?

我们认为《金瓶梅》中有些语句透露的线索,可供推敲《金瓶梅》参考何种《水浒传》。

以下是《金瓶梅》/容与堂版《水浒传》相似或相同叙述的对比:

(1)第一回:“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第二十四回:“古人道: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第七十九回:“柔软是安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2)第一回:“一块好羊肉,如何落在狗口里。” 第二回:“好一块羊肉,怎生落在狗口里。” /第二十四回:“好块羊肉,怎地落在狗口里。”

(3)第一回:“人无刚强,安身不牢。” 第八回:“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第二十四回:“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4)第一回:“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第二十四回:“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5)第二回:“常言:表壮不如里壮。” /第二十四回:“表壮不如里壮。”

(6)第二回:“古人云:篱牢犬不入。” /第二十四回:“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7)第二回:“那怒气早已钻入爪睛目去了。” 第十二回“怒气早已钻入爪哇园去了。” /第二十四回:“怒气直钻过爪洼国去了。”

(8)第二回:“他是阎罗大王的妹子,五道将军的女儿”。 /第二十四回:“他是阎罗大王的妹子,五道将军的女儿。”

(9)第二回:“自古:骏马却驼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第二十四回:“自古道:骏马却驼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10)第二回:“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形容便得知。” /第二十四回:“自古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11)第三回:“自古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第八十二回:“常言: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第二十四回:“自古: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12)第三回 、三十一回 、四十二回 :“常言:一客不烦二主。”/第二十四回:“常言道:一客不烦二主。”

(13)第三回提及偷情要具备潘驴邓小闲五种特质。 /第二十四回也是说到偷情要有潘驴邓小闲五个特点。

(14)第三回:“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 /第二十四回:“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

(15)第四回、八十五回:“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第二十四回:“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16)第五回:“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功夫。” /第二十五回:“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功夫。”

(17)第五回:“一不做,二不休。” 第二十五回:“常言道:一不作,二不休。” /第三十一回:“一不做,二不休。”

(18)第七回:“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第十四回、三十五回:“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回:“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19)第九回:“前车倒了千千辆,后车倒了亦如然。分明指与平川路,错把忠言当恶言。” /第二十三回:“前车倒了千千辆,后车过了亦如然。分明指与平川路,却把忠言当恶言。”

(20)第九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第八十一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当时祸福。” /第二十六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

(21)第九回:“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第二十六回所记相同。

(22)第十回:“朝看瑜伽经,暮诵消灾咒。种瓜须得瓜,种荳还得荳。经咒本无心,冤结如何究。地狱与天堂,作者还自受。” /第四十五回:引头诗“朝看楞伽经,暮念华严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经咒本慈悲,冤结如何救……地狱与天堂,作者还自受”

(23)第十回:“平生正直,禀性贤明。幼年向雪案攻书,长大在金銮对策。常怀忠孝之心,每行仁慈之念。户口增,钱粮办,黎民称颂满街衢;词讼减,盗贼休,父老赞歌喧市井。攀辕截镫,名标书史播千年;勒石镌碑,声振黄堂传万古。正直清廉民父母,贤良方正号青天。” /第二十七回:“平生正直,禀性贤明。幼年向雪案攻书,长成向金銮对策。常怀忠孝之心,每行仁慈之念。户口增,钱粮办,黎民称德满街衢;词讼减,盗贼休,父老赞歌喧市井。攀辕截镫,名标青史播千年;勒石镌碑,声振黄堂传万古。慷慨文章欺李杜,贤良方正胜龚黄。”

(24)第十二回、五十九回:“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第三十一回、五十二回所记相同。

(25)第十二回:“广行方便,为人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逢狭处难回避。” /第三十一回:“词曰:……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雠,路逢狭处难回避。”

(26)第十三回、九十一回、九十八回:“饶你奸似鬼,也吃(我)洗脚水。” /第十六回:“俗语道:饶你奸似鬼,吃了洗脚水。”

(27)第十九回、九十四回:“花开不择贫家地,月照山河处处明。世间只有人心歹,百事还教天养人。痴聋瘖哑家豪富,伶俐聪明却受贫。年月日时该载定,算来由命不由人。” /第三十三回:引头诗“诗曰:花开不择贫家第,月照山河到处明。世间只有人心恶,万事还须天养人。盲聋瘖哑家豪富,智慧聪明却受贫。年月日时该载定,算来由命不由人”

(28)第二十二回:“从前作过事,没兴一起来。” 第四十七回:“往时作过事,今朝没兴一起来。” /第二十四回:“从前作过事,没兴一起来。”

(29)第二十六回:“众生好度,人难度。” /第三十回所记相同。

(30)第二十七回:“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黍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第十六回:“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31)第三十二回:“自古不怕官,只怕管。” /第二回、七回:“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 第二十八回:“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

(32)第三十八回:“杀人好恕,情理难饶。” /第十回:“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33)第四十三回:“常言:恶人见了恶人磨。” 第九十二回:“嫩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 /第三十回:“恶人自有恶人魔。” /第四十五回:“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34)第七十六回:“画虎画龙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35)第七十六回:“自古:人无千日好,果然花无摘下红。” /第二十二回:“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摘下红。”

(36)第七十七回:“正是尽道丰年瑞,丰年瑞若何。长安有贫者,宜瑞不宜多。” /第二十四回:“尽道丰年瑞,丰年瑞若何。长安有贫者,宜瑞不宜多。”

(37)第七十九回、八十七回:“三寸气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第二十一回所记相同。

(38)第八十回、九十五回:“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第三十七回:“自古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39)第八十一回:“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第二十一回:“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40)第八十四回:“正是万民朝拜碧霞宫,四海皈依神圣帝。” /第七十四回:“万民朝拜碧霞君,四远皈依仁圣帝。”

(41)第八十七回:开头诗“平生作善天加福,若是刚强定祸殃。舌为柔和终不损……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藏” 。/第二十七回:引头诗“诗曰:平生作善天加福,若是刚强受祸殃。……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藏”

(42)第八十八回:“上临之以天鉴,下察之以地祇。明有王法相制,暗有鬼神相随。” /第三十六回:“箴曰:上临之以天鉴,下察之以地祇。明有王法相继,暗有鬼神相随。”

(43)第九十四回:“戒石上刻御制四行。” /第八回:“戒石上刻御制四行。”第六十二回:“正厅戒石上刻着:下民易虐,上苍难欺。”

(44)第九十八回:“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味怜方好,人情淡最长。” /第三十八回:“心安茅屋稳,性定菜羹香。世味薄方好,人情淡最长。”

(45)第九十九回:“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第十六回:“常言道: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46)第九十二回:“自古:无毒不丈夫。” 第九十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第一百回:“自古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学者徐朔方认为《金瓶梅》与《水浒传》相同或类似部分,既不是《金瓶梅》抄《水浒传》,也非《水浒传》抄《金瓶梅》,而是既有由彼及此的一面,又有由此及彼的另一面。 这一看法,很有意思,但并不正确,原因很简单,《金瓶梅》有两处错误显示《金瓶梅》抄《水浒传》:一是《金瓶梅》讲武大郎住处由紫石街迁至县衙前。可是书中却说西门庆在潘金莲住处紫石街偷情,而武大郎抓奸被踢伤,也在紫石街疗养,后被潘金莲在此毒死。在《水浒传》中,武大郎最后住处是紫石街,上述情况也是发生在紫石街,并无迁至县衙前居住一事。可见《金瓶梅》这一部分叙述,取材《水浒传》相关部分,略作改写,即将武大郎最后住处由紫石街改为县衙前,但在后面叙述时忘记已经变更了武大郎的住处,还是依《水浒传》所记,写成紫石街。二是关于验武大郎死因的仵作团头——何九,《水浒传》都称何九,《金瓶梅》曾改为胡九,后又叙述为何九。

以上,我们找出《金瓶梅》与容与堂版《水浒传》至少有四十六处用语相同或相似。乍看之下,《金瓶梅》似乎改自容与堂版《水浒传》,可是其中有四则(第二十、二十七、三十九、四十四)记载与容与堂版《水浒传》有明显不同,反映《金瓶梅》不是改自容与堂版《水浒传》,而是参考了与容与堂版相近的《水浒传》。

由于《金瓶梅》参考的《水浒传》,其内容与容与堂版《水浒传》相近,其出版时间应不晚于容与堂版《水浒传》出版的万历三十八年。又对照万历二十四年《金瓶梅》初稿(前半部)已出现的记载 ,可知《金瓶梅》参考的《水浒传》在万历二十四年已面世。由于容与堂版《水浒传》与万历二十年李卓吾评本中武松部分内容相同,可知与之近似的《金瓶梅》参考的《水浒传》,在万历二十年之前已出版流通。若是如此,那么《金瓶梅》在万历二十年之后成书。这一点,也可以从《金瓶梅》与万历二十年或稍后出版的《西游记》的关系看出。

二、《金瓶梅》与《西游记》《三遂平妖传》之关系

(一)《金瓶梅》与《西游记》之关系

以往,很少学者将《金瓶梅》与《西游记》联结。然而,只要仔细阅读二书,就会发现《金瓶梅》与《西游记》确实有关。就笔者所知,刘洪强是较早指出《金瓶梅》受《西游记》影响的研究者,他认为《金瓶梅》不能早于《西游记》,所以《金瓶梅》不可能产生于嘉靖年间。他从四个方面的证据,推断说《金瓶梅》借鉴了万历二十年世德堂版《西游记》,因此《金瓶梅》成书于万历年间。

刘洪强举出四个方面的证据,证明《金瓶梅》受《西游记》影响的说法,值得注意,简述如下:

(1)他说《金瓶梅》第七十三回记载:“那里猪八戒走在冷铺里。” 第七十六回写着:“朱八戒坐在冷铺里。” 其中朱八戒是传统说法,而猪八戒是世德堂版《西游记》出现后才有的称呼,所以《金瓶梅》出现猪八戒的称呼是受到世德堂版《西游记》影响。 不过,罗祖《五部六册》中的《叹世无为卷》即有猪八戒的称呼 ,未必到世德堂版《西游记》时猪八戒的称呼才流行,可见此说说服力不足。

(2)《金瓶梅》中一副对联的内容与《西游记》相关记载相似:《金瓶梅》第六十七回云:“风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院春。”/《西游记》第二十三回说:“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 这刚好证明《金瓶梅》此诗联,取自温廷筠《和道溪君别业》诗“风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苑春”,《西游记》则是据此改作。 这一改作虽只稍变字句,但明显少了诗意,可见《西游记》编写者作诗不行。若是《金瓶梅》此诗句参考《西游记》,未免改得太好,接近恢复了温廷筠原诗句,不太合理,还是我前述所说《金瓶梅》此诗联,取自温廷筠诗合理。(3)《金瓶梅》与《西游记》中一处描写近似:《金瓶梅》第五十九回“脑浆迸万朵桃花,满口牙零噙碎玉”。/《西游记》第十四回“打的脑浆迸万朵桃红,牙齿喷几珠玉块”

(4)《金瓶梅》与《西游记》中都有屙金溺银诗句,如《金瓶梅》第三十二回:“常言道:养儿不要屙金溺银,只要见景生情。”第三十五回:“常言:养儿不要屙金溺银,只要见景生情。”/《西游记》第八十一回:“常言道:……又说道:养儿不用痾金溺银,只要见景生情便好。”

确实,两书此句极为相似,有可能是《金瓶梅》改自《西游记》。但因系采自“常言”,更有可能两书取自载有常言的书(如《明心宝鉴》一类的书)。需要说明的是,刘洪强漏了《金瓶梅》另一处相关记载,即第十三回:“养儿不在阿金溺银,只要见景生情。”

刘洪强以上的四点推测很有意思,但所举证据薄弱,说服力不够。总之,《金瓶梅》受世德堂版《西游记》影响的说法,还待补强证据。很幸运,我在未见到刘洪强的说法时,已注意到《金瓶梅》与《西游记》有所关联。如《金瓶梅》第二十六回出现“俺哥这早晚到流沙河了”的记载 ,“流沙河”是《西游记》杂剧沙和尚/小说沙悟净的活动地点,显示《金瓶梅》编写者是知道《西游记》的,只是这《西游记》是杂剧,还是小说?

目前所知,《金瓶梅》与世德堂版《西游记》小说,至少有以下十处叙述相同或类似,兹列如下:

《金瓶梅》/世德堂版《西游记》对照如下:

(1)《金瓶梅》第九回:“擎个人来顶缸。”二十九回:“拿小厮顶缸。” 第四十六回:“替人顶缸受气。” /《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在此顶缸受罪。” 第三十七回:“要你顶缸受气。”

(2)《金瓶梅》第十二回:“不防路上说话,草里有人。” 第二十三回:“常言:路上说话,草里有人。” 第二十五回:“自知路上说话,不知草里有人。” 第六十二回:“路上说话,草里有人。” /《西游记》第九回:“路上说话,草里有人。”

(3)《金瓶梅》第十四回、二十六回:“不看僧面看佛面。”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四十二回所记相同。

(4)《金瓶梅》第二十六回:“我做了一日和尚,撞了一日钟。” /《西游记》第十六回:“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5)《金瓶梅》第二十八回:“阴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 第七十六回:“阴山背后,就死在这屋里。” /《西游记》第十回:“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6)《金瓶梅》第四十八回:“树大招风风损树,人为名高伤丧身。” /《西游记》第三十三回:“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7)《金瓶梅》第六十九回:“真人不露相,露相不是真人。”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8)《金瓶梅》第七十九回:“请僧人念倒头经。” /《西游记》第五十六回:“与他念卷倒头经。”

(9)《金瓶梅》第九十一回:“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西游记》第三十回所记相同。

(10)《金瓶梅》第九十二回:“常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 /《西游记》第五回:“常言道: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由此可见《金瓶梅》至少有以上十则记载,引自或参考了世德堂版《西游记》。特别是第2、7、10则词语,似是首见于世德堂版《西游记》。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第10则词语“常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是《金瓶梅》抄自《西游记》,顺序稍作变换。《西游记》这部分则改自李开先《新编林冲宝剑记》。 由此可知,《金瓶梅》作者并非是《新编林冲宝剑记》的作者李开先。由于世德堂版《西游记》刊于万历二十年夏或稍后,因此可知《金瓶梅》在万历二十年夏或稍后之后成书。

(二)《金瓶梅》与《三遂平妖传》之关系

既然如此,那么能不能再精确《金瓶梅》成书时间?或许从《金瓶梅》与《三遂平妖传》之关系,可以找到一点线索。《三遂平妖传》第一回云“元来神仙有四等:走如风、立如松、卧如弓、声似钟” ,与《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九回“身如松、声如钟、坐如弓、走如风” 类似,可知《三遂平妖传》影响了《金瓶梅词话》。这一点,也可以从《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说时华岳山峰歪、道破黄河水逆流” 与《三遂平妖传》第六回“说开华岳山峰裂、道破黄河水逆流” 类似这一点看出。从万历《三遂平妖传》中《重刊平妖传引》提及西北战事、丰臣秀吉侵略朝鲜 ,可知此书刊于万历二十年日朝壬辰战争开始,至万历二十一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之间。依此来看,参考了《三遂平妖传》的《金瓶梅》,成书在万历二十年四月或万历二十一年之后。

三、《金瓶梅》与《明心宝鉴》之关系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金瓶梅》与《明心宝鉴》也有所关联。《金瓶梅》中有不少淫秽内容,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金瓶梅》仅限小范围或以抄本形式流通,这是没问题的。但《金瓶梅》要公开流通,又想保留淫秽内容,需要有正当理由说服官员与大众,这是《金瓶梅》中引录劝善诗文与劝善书《明心宝鉴》语句的原因。

除了前述《金瓶梅》与容与堂版《水浒传》关系部分,引录的21—22、25、27、41—42、44例与《明心宝鉴》有关外,《金瓶梅》至少还有下列部分引录《明心宝鉴》:

(1)第九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万历十三年《御制重辑明心宝鉴》“省心篇第十一”

(2)第二十回、七十二回:“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言语篇第十八”

(3)第二十六回:“将上不足,比下有余。”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安分篇第六”

(4)第二十五回、八十七回:“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省心篇第十一”

(5)第四十六回:“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顺命篇第三”

(6)第四十九回:“平生衣禄随缘度,一日清闲一日仙。”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省心篇第十一”类似

(7)第五十四回:“信是药医不死病,果然佛度有缘人。” 第七十九回:“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省心篇第十一”

(8)第五十五回:“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明心宝鉴》“存信篇第十七”

(9)第五十九回:“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早先知。”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天理篇第二”类似

(10)第六十回:“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存心篇第七”

(11)第六十二回:“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闲中检点平生事,静里思量日所为。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理不相亏。” /万历十三年《御制重辑明心宝鉴》“继善篇第一”类似

(12)第七十回:“常言:学到老,不会到老。”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劝学篇第九”

(13)第八十回:“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安分篇第六”

(14)第八十一回:“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省心篇第十一”

(15)第九十二回:“常言: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省心篇第十一”

(16)第九十三回:“正是:嫩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 /嘉靖三十二年《明心宝鉴》“省心篇第十一”

以上这些语句,有的(第2、10则)可能出自《六十家小说》,有的(第5则)可能出自《林冲宝剑记》。其余大概都出自嘉靖三十二年、万历十三年《明心宝鉴》。由此可知,《金瓶梅》一定在万历十三年后成书。《金瓶梅》引用《明心宝鉴》,除了前述说的劝善教化意义外,也有可能是编写者意识到《水浒传》《西游记》引用《明心宝鉴》的传统。不管如何,主张《金瓶梅》的作者是知名文人者,恐怕要先解释为何他要多次引录《明心宝鉴》。

四、结语

经过以上的叙述与论证,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根本没有万历十七年刊的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存世,《金瓶梅》参考的《水浒传》,不是万历十七年刊的天都外臣序版《水浒传》,而是与容与堂版相近的百回本《水浒传》。

(2)《金瓶梅》参考的材料,有万历二十年夏后刊行的世德堂版《西游记》与万历二十年四月至万历二十一年间王慎修刊的《三遂平妖传》,所以《金瓶梅》在万历二十年夏或万历二十年十二月之后成书。

(3)为了教化或刊行,《金瓶梅》除了在书中几回安排劝善引头诗,也引录嘉靖三十二年、万历十三年《明心宝鉴》中一些语句。

目前所知,至晚在万历二十三至万历二十四年间,《金瓶梅》抄本已在知名文人间流通。 学者认为当时流传的《金瓶梅》抄本,从篇幅与《水浒传》相近来看,现存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保留了抄本的本来面目,并未经过文人作家写定。 目前所见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有人认为其第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是后来补入的。 这一部分确实与其他部分叙述有异,如第五十五回、五十六回谈到西门庆六房娘子,但只列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四人,五十六回说西门庆仗义疏财、救人贫难,可见这几回是后人补入的,非原抄本内容。所幸《金瓶梅》引用或参考的世德堂版《西游记》《三遂平妖传》语句,都不在这几回,可以说《金瓶梅》原始内容(初稿)是引用或参考了《西游记》《三遂平妖传》。将此情况,对照前述结论:《金瓶梅》在万历二十年夏至十二月之后成书的上限,可知《金瓶梅》初稿在万历二十年夏或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后,或万历二十三年至万历二十四年中成书。 又参照相关研究,不仅《金瓶梅》引录《明心宝鉴》中一些语句,在它之前的《水浒传》《西游记》也都引用《明心宝鉴》,这是为了教化劝善,还是因应合法出版所需,抑或是当时书会/书坊编书传统,它们是否不都是百回本巨著等,实在值得进一步追索。

(本文完成后,续作增修文《〈金瓶梅〉与〈水浒传〉〈西游记〉〈明心宝鉴〉关系新探》,范纯武编:《善书、经卷与文献》第4期第101—130页,台北:博扬文化公司,2021年6月,请参看。) arR3Gc5p/xJKdut/dgjRAubVnMGpM4jSRHGzME25pPswO4ckDN1dgSY3vud2dL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