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盐的起源,伴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礼记·礼运》载:“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人类早期对盐的需求,大多从所食动物体中获得满足。随着人类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火的发现,人类逐步由生食野兽,转为以五谷为主要食物。肌体所需盐分的来源也发生变化,人类从而另辟蹊径,对盐资源进行寻求和开发。他们或于海滩发现盐粒,或于内陆发现盐池、盐泉,从而在采集、食用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盐的生产。

据史料记载,中国盐业生产已有5000多年历史。在古代,盐业生产既是历代政权的税收主要来源,也是其维持政权稳定的重要支撑,故而历代统治者对盐业的开发、管理和生产极其重视。从某种角度讲,盐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

华夏文明以农耕为主,比较重视人力的作用,因此对善于煮盐的夙沙氏、最早贩运食盐的胶鬲,以及首创食盐官营制的管仲都深为崇敬,以“盐宗”尊之。夏商之际,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特别重视对自然盐的占有,有部落酋长廪君同盐水女神斗智、最后在鱼盐之地清江定居的传说。

盐按来源大体上可分为海盐、井矿盐和湖盐。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不同种类的盐有不同的成因。

(一)海盐的成因

一种学说认为,陆地上大小河流中有盐分,日夜不停注入大海。据分析,每年河水流入海中的水量约占全部海水的1/45000,经过数千万年的时间,海水中的盐分遂达到今日的水平。另一种学说认为,海水中的盐来源于海底火山爆发。海洋学的研究证明,海底火山远比陆地上的火山多,火山喷发物中就含有可溶性化合物,其化学成分与海水中的盐类近似,故海洋生成时就有盐溶在海水里。

(二)井矿盐的成因

井矿盐,按矿盐成因可分为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其盐矿按产出时代可分为现代盐矿和古代盐矿(第四纪形成的盐矿叫现代盐矿,第四纪前形成的盐矿叫古代盐矿)两大类。

岩盐矿床主要是盐类物质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不断蒸发水分、浓缩沉积形成的。原海水沉积岩中,包裹着残余海水的盐称为“囚盐”。这种囚盐因岩石露出地面,经过风化,又重新被溶解、带入盆地。研究证明,沉积岩形成时,封存在岩石裂缝中的海水,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矿盐。

井盐是由经地壳变化而封存于地下深层的天然卤水而来。天然卤水有沉积卤水、凝结卤水、溶滤卤水之分。前两种为原生卤水,后者为次生卤水或再生卤水。天然卤水有黄卤、黑卤、盐岩卤之分,均为生产盐和盐化工产品的原料。

(三)池盐的成因

盐湖是第四纪以来可溶盐分集聚于成盐盆地,矿化水经过浓缩,盐类矿物逐渐沉积而形成的现代矿床。大多数盐湖,如新疆的玛纳斯盐湖、艾比湖等,都属于这一类。盐类的形成和沉积作用现今仍在继续进行,中国的现代盐湖,就其成因类型而言,基本上属于陆相。

有的盐湖在古代就是大海。中国著名的柴达木盆地盐湖,远在2.3亿年以前还是浩瀚的大海,后来地壳上升,海水退出,一块一望无垠的内陆盆地就出现了,而后发展出盐湖。还有的盐湖是从淡水湖发展演变而成的,这就是大陆盐湖。

一些盐湖,构成其部分湖盆边缘的沙洲的隆起高度在不同时期均不一样,当沙洲低于海平面时,湖盆是半闭流状态,海水流入;当它高于海平面时,湖盆呈闭流状态,气候长期干旱、炎热,湖水强烈蒸发,浓缩变成卤水,盐类逐渐沉积。这样形成的盐湖就是海成盐湖。

《尚书·洪范》云:“水曰润下……润下作咸。”《黄帝内经·素问》载:“水生咸。此盐之根源也。”由上可知,无论是海盐、井矿盐还是湖盐,均是由水而来。

盐粒虽小,关系民生;盐税多少,关系国计。《管子·海王》云:“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因此,盐在民间被称为“民之喉粮”“食肴之将”“五味之首”“神赐之物”等,在工业领域被称为“国之大宝”“白色金子”“化工之母”“材料之王”等。

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既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并广泛用于其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通过食盐加碘、普及碘盐供应,盐还承担着消除碘缺乏危害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从北方到南方的漫长海岸线上,都有海盐生产所需的海水资源及近海滩涂,沿海10个省(区、市)利用海水制盐,但受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海盐主要产区集中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市)。湖盐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井矿盐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江苏、山东、安徽、陕西等省。

纵观中国五千年盐业历史,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经济史、科技史,而且是一部人类命脉史和文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国家一直采取计划经济,盐的产量与消费量基本持平,没有因此出现明显的社会矛盾。

1985—1987年,海盐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三年间平均每年产不敷销近200万吨,1990年又欠产173万吨,导致“七五”期间全国盐业市场全面告急,20多个省、区、市凭证购买食盐,工业盐供应也非常紧张,原化工部为此向国务院作专题报告,要求对两碱工业盐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保证大中型碱厂工业盐供应。“七五”后期及“八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制盐工业的投入,要求盐碱同步发展,原轻工业部也提出办盐“谁投资、谁受益”,地方办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制盐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小盐厂遍地开花。到“七五”末期,全国盐的产能由“六五”末期的2660万吨增至3793万吨,“八五”“九五”期间继续增长,14个大项目陆续上马,产能增至4590万吨。这期间,盐的产能大幅度增长、制碱主业“八五”发展计划中途刹车,加之“八五”“九五”以来连年干旱,海盐丰产,导致10年间产能超出社会需求近1000万吨,出现严重的产大于销的局面。盐产大于销后,化工部门要求放开工业用盐、改变工业盐产销和价格管理办法,实行产销直接见面、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措施。但是,由于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所以小型盐企大量发展。小型盐企包袱小、投入少、产品价格超低,导致大中型工业盐价格一路下滑,大部分制盐企业严重亏损,甚至难以维持简单的再生产。

据统计,2019年,全国盐的生产能力为11600万吨,其中海盐3650万吨,井矿盐6635万吨,湖盐1315万吨。全国盐的总产量为9182万吨,其中海盐2652万吨,井矿盐5215万吨,湖盐1315万吨。全国原盐消费量10547万吨,其中工业盐消费量9249万吨,占消费量的87.69%;食用盐消费量1168万吨,占消费量的11.07%;出口130万吨,占消费量的1.23%。其中,食用盐生产能力为5000万吨,超过消费量3832万吨。

上述统计资料表明,2019年全国盐产大于销的局面仍然存在。 qj3sBlwebIIJOuabfFqt04eR9R7JLkqqRVDhhl0OkZTabeI08KqQTvLKqJOIn0+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