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记忆中的范桥老巷

许多年后,笔者认真翻阅了地方史志,才又知道,如皋又名雉皋、雉水,地名来源于春秋时期贾大夫为娇妻射雉而“御以如皋”的传说,原意为到水边的高坡上去看美丽的日出。

如皋虽然不大,但历史可不短,受益于汉初吴王刘濞所开运盐河,积聚人气、造福市井。从东晋设县,到今日为市,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在如皋老城,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人称“双环河”。内城河又称玉带河、古市河,外城河又称濠河。内、外城河的交汇处穿越城墙,河道在城墙的位置设置水关。有水就有桥,水是线,桥是针,穿针引线编织起一方小城。有趣的是,如皋的内、外城河外圆内方,形如古钱。如皋自古以来港汊交错、货物集散,正是商贾云集的所谓生财之地。相传乾隆年间,如皋就曾是苏北最富裕的县份之一,享有“金如皋”的美誉。父亲常说:

人们总说江南富,实际上我们家乡也好得很,不比江南差。我小的时候就在家乡听到人说过:“金如皋,银泰兴。”

水多、桥多、巷子多,曾是如皋的特色。这些巷子长短不一,伴附于长街。嘉庆年间的县志就曾记载,如皋有“十一街、六十六巷、四十六桥”。到了清末民初,更有一百好几十条巷子为百姓熟知。不因时光的流逝与小城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在这片土地上留存着父亲对家人和亲友的深情、对生活和成长的记忆,以及对家乡养育的感恩。这是父亲一生不会忘却的地方。

民国六年(1917年)农历九月初六,父亲韩德馨出生于如皋城内的小手工业者家庭。父亲出生时,韩家居于如皋城北范家桥。早年,范家桥是一座南北向砖石圆拱桥,台阶上下,长逾十米,宽约三四米。桥下流过的小河,是内城河北段。后来,范家桥也成为泛指附近人家的地名。范家桥向南连着范桥南巷,向北连着范桥北巷。范家桥在明嘉靖年间原叫西惠政桥,桥南堍是北极门。这样算来,范桥北巷应是当年的一条出城路,韩家就在当年的城外护城河边上。

由范家桥向北拾级而下,走进范桥北巷,巷子东侧第一户人家,便是韩家。韩宅朝南紧临河汊,朝北大门开在范桥北巷向东第一条东西相交的巷子上。这条由范桥北巷岔出来向东的小巷子虽不长,但城内关帝庙却在里面。关帝庙也被称为武庙,因这个缘由,这条小巷子就被叫作武庙巷。武庙巷不宽,蹲在家门口,可以和对门的邻居聊天。巷子只在关帝庙前宽敞些,关帝庙门前的影壁向南让出些空间。那时县城小巷很少有完整门牌编号,韩家习惯用武庙巷西首自指。

因为背靠河道的关系,韩家坐南朝北。两排砖木混建房构成一座小院落,中间有一个不大的天井,朝北高大的砖砌拱顶围着木制大门,修得错落有致,显示昔日曾祖父努力振兴家业的用心。院内房间以木板为窗壁、隔断,从大门跨进门廊,左侧有三间小房是叔祖父、母的住房等处,右侧一间大房是家中的机房作坊,放置织机家什和工具原料等等,是家人织缎劳作的地方。向南穿过二三丈长宽的天井,是临河的几间南房,那是曾祖父、母和祖父、母,以及其他家人的安身之处。天井东侧是二间耳房,放置家中杂物;天井西侧是厨房和灶具间,烧煮、吃饭就在这了。

韩家周围巷子里的邻居大多是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以及靠出力、帮工过活的城市平民。隔着范家桥,河汊南侧是范桥南巷,巷口东侧头一家是开老虎灶卖开水的陈家。早年,陈家老太太能说,絮叨,嗓门也高,曾祖父曾开玩笑说她的嘴像个纺车,张开嘴,话就难得停下来了。在范家桥巷口周围还有拉黄包车的朱文庭家、当木匠的秦家和“冒跛子”家。位于武庙巷的韩家大门对过,依次是戴家和朱家,然后巷子向里还有其他人家。戴家和朱家是儿女亲家,朱家和韩家也沾亲带故,曾祖母娘家姓朱,和对门朱家的长者是嫡亲姐弟。朱家有两儿、两女,二女儿朱莲比父亲小一岁,是年龄最近的。朱家开了家布店,还曾雇着伙计帮忙。因此在邻里间,朱家算是家境殷实、宽裕些的人家。

沿着武庙巷向东,进了巷子,是条石板巷道,巷子里有住家和商铺。由近及远,父亲记得起的邻居还有北侧开理发店的尤家,南侧制做佛事扎花彩纸和楷书宣纸的顾广泰家,他家的楷书宣纸不错,平时邻里都买来作书信、画押、写状子用场。那时,顾家的大门高高的,有模有样,家里条件在邻里间也算是不错的。顾家向东隔壁是开酱油铺子的袁家,巷子再向东,北侧不远处是孤贫院,孤贫院朝东隔壁就是关帝庙,关帝庙坐北朝南。武庙巷东头的巷口,也叫武庙巷东首,与武庙巷西首算是遥相呼应,分别守着武庙巷两端的巷口。关帝庙对面一条向南的巷子不远,就经过县府衙门。县府坐东朝西,是县官升堂办公的地方,常有民众前来喊冤告状。因此,连带这条衙门前的巷子也干脆叫个“申冤巷”了。

内城河北段在清末民初以后慢慢淤塞,韩家南侧的河道逐渐变浅、干涸,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就已经回填,后慢慢变成人来人往的大路了。这条路曾被命名为“中山路”,在当时是个响亮的名字。解放后,经过改造拓宽,中山路又改名为“新生路”,得名据说是因为路的西头开了一处看守所,高墙里关押着需要接受改造、重新做人、寻觅“新生”的一些犯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政府计划在范家桥以东的新生路段,筹建菜场。武庙巷南侧、夹在武庙巷和新生路间的住家被传令,限期折款拆除,韩家是把头的第一家,首当其冲。不得已,家人用政府的旧房折价款买下武庙巷北侧对门戴家的旧房,和曾祖母娘家人的朱家为邻。拆迁后,新生路再度拓宽,武庙巷并入新生路,原来武庙巷北侧,成了新生路北侧,此时的韩家地址成了范桥北巷1号。

后来,在老宅和周围拆出来的空地上办了一个挺大的菜场,用于蔬菜交易和买卖。可是好景不长,不过几年后,菜场又不办了,有一段时间还曾有不少牛马养在那儿。到了再后来,老宅中的家人又有的去世和迁往他乡,以至于彻底离开了老家旧居。近年,又经过多少岁月变换和城区改造,同样的土地上盖起了热闹的市厢中心商业区。而韩家人留下的唯一传承和念想,就是一张当年用折价款购房的房契影印文书了。 MwtjMYoI7KQhG2RnI71rxwqsBlb4tmcUQXJsNd7nkiIvI076UH+k3ZTIglpGxn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