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以个人求学经历为主线的传记,记述了作者之父、著名地质学家韩德馨院士从如皋家乡念小学、中学,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念高中,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上大学,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念研究院的全部历程,其中又以西南联大这一人生重要阶段为重点。它反映了先生在求学路上备尝艰辛、战胜困难、奋勇前进的成长历程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展示了一个青年如何在求学过程中努力打下自己日后成功为院士的基础。真情实录,深刻感悟,朴实无华,使人读后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激励!
先生求学的岁月,正值我国军民奋勇抗击日寇侵略,世界人民合力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火硝烟笼罩着每一个中国人,也给先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留下深深的战争烙印。从走出家门、校门,离南京,避屯溪,过洞庭,走南昌,一路到达重庆,最终落脚昆明,四处漂泊,感受国土大片沦丧,人民灾难深重,更看到人民对日寇侵略的无比愤恨和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与决心,看到一个百年来长期被压抑的民族的觉醒,看到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焕发出生机活力!在爱国精神鼓舞下,他深信抗战必胜,复兴必成,自觉地以“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为己任。爱祖国,爱人民,成了他毕生坚定不移的奋斗方向和无竭的力量源泉。
进了西南联大,他深深受到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传承的“五四”精神的熏染,追循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学校物质虽然贫困,师生精神是丰富的;环境虽然偏隅,思想是开放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师讲授优异,自由和探索的风气弥漫;课外活动活跃,校外实践丰富,社团多姿多彩。学生们沐浴在自由、民主的空气里,个性得以自在地发挥、成长。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在争取世界和平、民主的时代潮流影响下,加上现实生活的教育,他们已不单只想到自己的前程,而更多地想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在“一二·一”爱国学生运动中,先生亲率学生上街游行,抗议反动当局对学生的迫害,因此受到被抓捕的威胁,这使他更深刻地看到国民党的反动、腐朽本质,进而投身到反内战、要和平、争民主的时代洪流中去。
日寇步步紧逼,国土大片沦丧,联大人更加意识到学校这块思想文化阵地不可丢,弦歌不可辍,要守住中华悠久灿烂的文脉。这是对前方抗战的支持,也是对日寇妄图亡我中华的有力回击。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十分匮乏,生活条件十分困苦,这非但难不倒他们,反而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刻苦地治学。联大大师云集,德艺皆高,对学生教诲不倦,要求严格。学生们认真学习,乐于实践,重视交流,努力掌握先进的科技,学到扎实的真本领。先生毕业后继续努力,出国深造。新中国成立后,一声召唤,先生立即中断学业,首批离美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先生终其一生,努力奋斗,辛勤劳作,在煤矿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在煤炭事业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像许多联大学生所说,在校四年里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联大秉承梅贻琦常委(校长)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主张“通专兼顾,通先于专”:“通”对生活,“专”对事业;“通”指做人,“专”指做事;“通”即修养,为“德”,“专”即育人,为“才”,合为“德才兼备,以德为重”。学生在受教中,思想品德和学业专长两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和提高。联大不仅成就了诺贝尔奖获奖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两弹一星奖章获奖者,还有百余位两院院士,还培养了大批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先生正是以自己“德艺双馨”之名,实现了“德才兼备”之实,是联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以自己的“德才兼备”的成才业绩,继承和发扬了“五四”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优良传统,铸造了熠熠生辉的西南联大精神,光照后人!
统观先生在学生时代,善于助人,得道多助,交往的人和事既多且丰。记录下来的师长有30多位,连同学共有60多人,还记录了许多社会人士的事迹和轶事。先生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勤于思考,晚年又不断回顾反思,留下大批珍贵的资料,加上韩震先生的大力协助,不断补充、收集,加上说明,形成这本厚重的传记,以完整、丰富、精彩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着它,仿佛不是在读一本个人传记,而是在追寻着一个光辉群体的历史记忆。我以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南联大的全景,对西南联大校史做了一个真实的补充。
韩德馨先生是我的师长辈。他在中学当老师时,我正在昆明上中学,我有好几位老师正是他的联大同学。今天拜读他的传记,看到联大精神在他们身上相传,仿佛我也上了他的课,聆听他的教诲,感到十分亲切。随着书本一页页翻过,我又跟着做了一次西南联大巡礼,上了一堂生动的西南联大课,学习领会西南联大精神,从中更强烈感到先生品德之崇高和事业之恢弘,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韩震先生勉我为大作作序,实不敢当,谨借此机会,谈谈一个晚辈的读后心得,愿有更多的年轻朋友读到它,一起分享它的智慧和力量!
唐绍明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
2019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