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后,回忆起在南京中大实校学习时的情景,父亲还是记得十分清晰,感觉还是格外亲切。在很多方面,中大实校对父亲一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父亲曾写道:
学校一贯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学生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健康成长。各班级以导师名字命名,我们的级任老师是陈行素先生,因此班名叫“行素级”。
陈老师执教国文课,讲解深入,引经据典,引人入胜,有时朗诵名诗抑扬顿挫,神态动人。上学时,我最喜欢生物学和化学两门课,迄今仍有兴趣。令人难忘的教生物学的朱浩然老师和教化学的韩金鉴老师,他们讲课认真、分析细致、内容丰富。朱老师讲自然界生物演变,讲孟德尔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及其意义。韩老师讲元素周期表和我国制碱工业的发展都十分精彩。韩老师还很重视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像是,如何使用显微镜,如何观察,如何取试药,如何测试样品……既严格也耐心细致。老师的榜样是最有效的教育。直到今天,我们能懂得如何做好基本操作和科学实验的准确性,都是和老师当年辛勤的教导分不开的。
在中大实校就读高中,需要学习的五门主课虽在初中时就已经开始讲授,但进入高中后,内容有所加深,还要做更多的练习。其中,物理和化学两门课,还有实验,都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掌握。并且算学、物理和化学的习题大部分要求计算结果,非对即错,要求细心和准确。对于副课,一般没有课外作业,考试就是通过或不通过。只要认真上课,不要缺席,应该都会通过。父亲回忆说:
在中大实校的五门主课中,国文相对最轻松。那时,文言文和白话文在国文课的比例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除非太出格,国文一般至少都会及格。当然,因为我们班级的级任老师陈行素先生执教班级的国文课,他精通文言文,古籍知识渊博,对国文课教学十分认真。虽然进入高中后,有些同学对国文课的学习有些放松。但因为是级任老师的课,大部分同学们都不敢马虎而掉以轻心。我因为国文底子在同学中算是不错,加上来到班上,又被陈行素老师表扬,作文几次被推荐参加活动,而对国文课更加认真。因此,这样三年下来让我更有收获。日后离开学校多年,我仍感激当年苦口婆心的严师陈行素先生。
在中大实校时期,化学、生物两门课我也十分喜欢,这和授课老师有关。两门课的授课老师都用心准备,内容丰富。我不但学得主动,还很有兴趣。化学课老师韩金鉴先生身材高大,记忆过人。他的化学课十分简洁明了,上课除了挂图和进行实验演示,常常用一支笔,边讲边写。他板书清楚,口若悬河。各种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他随手就能在黑板上写出。一百多个元素的周期,他也倒背如流。除此之外,他还演示化学实验,讲解仪器操作,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长江对岸新建的化工厂,讲解制酸、制碱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听得在理、看得有趣、学得带劲。
生物课虽然是副课,但授课老师朱浩然先生却毫不马虎,他努力让同学们不但认真听讲,还要真正记住。他课堂的内容就像是有趣的故事,他借助于标本和挂图,让同学们认识到许多生物界奇特的生存规律,并开始重新了解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其中有关生物和植物的考古和进化内容,也很有意思,并且对我日后学习地质大有帮助。
英语课老师是李方叔先生,他口语十分娴熟、流利。在我的记忆中,李方叔先生的课堂气氛总是十分活泼。每堂课他都会争取让每位同学有机会练习背诵课文或回答问题,使同学们精力保持集中,并人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此同学们反映学习效果很好。有时当他提问的同学回答不上来时,他会含笑揶揄一句“you ate too much”,意思就是“你吃得太多了”,被噎住了,说不出话。无伤大雅,全班哄堂大笑,气氛活跃。在他的勉力督导下,同学们对英语自然重视,及时完成布置的不少课后练习,不但努力背单词,还背好的句子和文章段落。除了课堂有关的练习,李方叔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去阅读英文原版读物和报纸。他说:“开始总会不习惯,有困难,坚持下来,就会越来越轻松。”加上当时学校用的课本大都是开明书局出版,内容跟着西方走,数、理、化教科书大都参照美国课本,书中讲到的数、理、化术语基本都用英文。这些术语在课堂上经常重复使用,达到了使同学们了然于心的目的,对英文阅读也有帮助和促进。因此,我们不少同学开始阅读英文课外读物。刚开始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简单的通俗读物和名著简写、缩写本来读,也到旁边的中大图书馆去翻阅英文报纸和画报。当然,学校图书馆的书籍都相对老旧。后来,同学们感到不满足,开始从街市的书摊上,选购些出版不久的短篇小说。你一本,我一本,自己翻阅过后,又在同学们之间互相传阅,这样班级里大家就可以看到更多的新书了,同学间也有了新的讨论话题。
历史课老师是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沈冠群先生,他个子不高,当时年纪也不大,但思想活跃,知识渊博。他的历史课讲得非常精彩、引人入胜。他可以不看讲稿,拿着一支粉笔,边讲边写。年代,朝代,地域,哪一个皇帝,哪一年到哪一年,然后有什么事情发生,他非常熟悉,倒背如流。大家听他讲历史,又像听故事。沈老师讲课不但前后年代条理清楚,而且前因后果也明白,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酣畅过瘾。这不但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也进一步培养了我对于历史探索的关注,可以说一生受益。
中大实校开设的副课中,另一个让我收获很大的课程是陈郇磐老师的音乐课。陈郇磐老师曾留学法国,用心音乐教学。在她的启发和引导下,我克服了以前对音乐课的消极心理,更改变了远离学校课外文艺活动的习惯,开始接近音乐,学习欣赏音乐,并尝试参加到学校同学们的文艺活动中去。这对我来说,是以前没有过的、可喜的转变。
可是,在中大实校课程的学习中也有例外,父亲数学课的学习却遇到了波折,不像其他课程学得生动、有趣,留下些不愉快的记忆,甚至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其实初中时,父亲数学成绩很好,也对数学课十分投入,但却在高中的数学课上,因为一次上课提问,被数学老师愠色以对。这让父亲自尊心和积极性大受打击。还是后来父亲考入西南联大,在大学一年级微积分课上,受到杨武之 教授的鼓励和表扬,才又消除了阴影。杨武之教授是杨振宁先生的父亲,他也是父亲西南联大最喜爱和怀念的老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