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如皋实验小学

1928年初小毕业后,父亲开始在如皋县立实验小学就读高小,如皋县立实验小学又简称如皋实小或实验小学。父亲在如皋实验小学就读高小期间,曾因家境原因中断过一年。因此,父亲高小前后上过两个班级,两年的学时,三年完成。当时如皋实验小学校长为洪宝积先生,前一个班级级任老师为陈梦孙先生。父亲还记得班级中部分同学的名字,他曾在日记里写道:

曹植馨、徐骏声、吴天越、沙旦、陈震林、黄大希、张广生、冒静、吴瞿娟、张秀莲、贾粹贞、贾震、于葆元、曹叶芬、冯锺珊、杨广方、李立、李景友、俞集成、康祝德

在这个班级就读时,安定小学初小同班同学沙旦还在同一个班级。来到后一个班级,级任老师为姜慕徐先生。父亲曾在日记里写下新班级中部分同学名字:

王树声、俞铭璜、石来福、李世恺、顾玢、包凤声、马跃曾、张汝鉴、赵登驹、许映春、袁文娴、汪淑英

同班同学中,后来有联系和知道下落的有王树声 先生和俞铭璜 先生等。此外,父亲的友人熊耀祖先生,后来如师初中同学刘善建 先生也都是实验小学上下级同学。

上了高小,学杂费更让父亲苦涩沉重。由于家境贫寒,到了日子交不出学费,而且课本,纸、笔等文具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买。除此而外,身上的衣衫也“不争气”,父亲从上到下大都是大伯父、二伯父穿过的旧衣服。这些衣服不但穿起来常不合身,补丁也不少,还一年到头换不出个花样,因此父亲还会受到班中个别家境好些的同学取笑,甚至被起了不太中听的绰号,唤作“老古董”“老八股”。这让父亲虽喜爱学校,但踏入校门,窘迫之态常现。

那时,曾有亲友、邻里劝曾祖父不要让孙子上学,不如让他们早点出去学徒,挣口饭吃。甚至还有尖酸刻薄之人冷言冷语、嘲讽闲话,说是“烂泥甩上墙,成不了器”。但曾祖父想到读书识字的重要性和对后辈一生的影响,在艰难下,仍尽量让孙子们多读些书。到收费时,父亲常见家里东拼西凑,想尽办法,甚至典当家中尚能换钱的旧物,来凑钱上学。

民国早期,如皋城里有万鸿、永和两家典当行。万鸿在西大街丰乐桥之西,叫西典;永和在北大街廒巷口,称为北典。早年,据说在城南马家巷还曾有家南典,不过在光绪末年就歇业了。北大街处的北典为戴姓徽商所开。旧时北大街十分热闹,有酱园、茶庄、药材、南货等各色店铺,既经营零售也捎带批发。如皋城内东、南、西三条大街都是由县署直抵城门,唯有北大街既偏在县署西北,又曲曲折折。究其原因,北大街是在元朝以前形成,街道倚河。所以,河有湾则街也有弯了。并由此,北大街大店皆在街西,而街东的小店是填河以后才有的。

北大街上的北典永和离家近,是家人绞尽心思,偶尔不得已将家中还能值些钱的家什拿来典当换钱的地方。在父亲眼中,永和的大门生冷、令人生畏,让家人十分纠结。进了永和大门,还要过一个院子,才能到估价的柜台前,要等着柜台后的人验货、发话。常常是,管事的看了东西,先数落一番,打消顾客企盼的奢望,接下来价钱自然总会比预期的低不少。然后,不由分说地推出价款,家人就只有隐忍着委屈,数钱走人的份了。在父亲的心中,当铺是让人倍感屈辱和悲凉的地方。抗战时期,永和典当行也停业了。再后来许多年,北大街和旧河汊都荡然无存,只有安定街了。可是令人心酸的当铺,却是小时心中的伤心地。父亲曾写道:

每次缴费就像穷人过年关般难熬,祖父年老无法张罗,总是哥哥想尽办法,东凑西借。有一次实在凑不成费用,打开衣柜东扯西拉,凑成一大包衣服,让我送去典当。我站在高高的柜台下面,流着眼泪,拿着银元回来,缴了费用。祖父常叮嘱我们:“我们穷苦人家,上学很不容易,读书要特别用心。”我忘不了祖父说话时痛苦的表情和严肃。有时我觉得自己读书不够努力、荒疏的时候,便不由得想起祖父的话,流着忏悔的眼泪,不断地责备自己。

后来,曾祖父年高体衰,家中窘况更甚,无以为继。二伯父高小毕业就不得以早早辍学,前往东台县秦潼镇上一家店铺中当学徒,开始谋生补贴家用。这样的成长之路,让年幼的父亲知道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因而学习十分用心,并将学习转化成自己的兴致所在。

艰难之下,唯一让家人宽慰,也让父亲自豪的,是父亲没有辜负亲友的期望,虽然学业不得已时断时续,但读书从不让家人操心,并且成绩名列前茅,总能得到学校的奖励。那时,学校为鼓励上进,班级中成绩头两名的同学可得到一些课本、铅笔的奖励,和部分学杂费的减免,对于家境好的同学,这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就大不一样了。

由于自己的努力上进,父亲在学校的处境得以改善,受到任课老师的喜爱,在同学们中也慢慢得到尊重。后来在班级同学中,父亲不仅有威信,还交了要好的朋友。那时,父亲班中一位同学,家境富裕,为人善良,但较为懦弱,在班中常受到几个调皮捣蛋同学的欺负,父亲看不过去,常常挺身相助。该同学为此十分感激,对父亲很好。他知道父亲家境贫寒,有时过节还会带些家中的年糕喜饼,特意送给父亲。为此,父亲一直心存感激,和这位同学有着真挚的友情。

以后,父亲离开家乡,出外求学。经过抗战和动荡,人事境况已变化太多。再后来,父亲回如皋探亲时,曾向家乡亲友打听该位小学同学下落,大家叹口气说:“嗨,早已不在人世了!”父亲得知后,十分伤感,一位善良的同学就这样被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给吞啮了。想到那位早逝的同学,伤痛之余,父亲曾写道:

某君是一个胸无城府、率真至性的人。他爱好文学,会写一手很好的文字,但由于家庭环境较好,没经过人世风浪,后来在战乱和动荡中死去。他是旧社会害死的,他的悲剧也值得人们深思。要在沉痛中吸取教训,学会怎样应对复杂动荡的社会和各式各样的人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以后,在家中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经常告诫:“要居安思危,增强自己,以便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班级中,得到老师赏识的同学除了父亲,还有王树声和俞铭璜两位先生。王树声先生后来抗战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和父亲又成为同学,他学习航空,日后成为出色的导弹发动机专家。而俞铭璜先生文采很好,很早就在理论战线担任领导。

解放后,父亲家乡童年友人宗传璧先生在上海工作,与同在上海的同乡俞铭璜先生有联系。晚年,在给父亲来信中,宗传璧先生还回忆到早前在上海和俞铭璜先生的交往情形:

在60年前,如中有位叫俞铭璜的同学,他比我大两岁,早年就参加革命。我与他来往较密,每年年初一到他家去拜年,他知道我有点古典文学基础,要求我写点东西给他看,准备叫我到大学教书。因此,我写了韩愈诗选,可惜他后来较早逝世了。

回忆起俞铭璜,父亲曾在日记里写道:

在新华书店看到《俞铭璜文集》,由前南大党委书记匡亚明作序,书序有俞君照片,风度一若往昔,实小时的样子。 2P5Y6nUHoh3MuKWXQ5q0hHJe/AEWLcpsayWi+2j+PzGJfwqlQKJesura9JmKXd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