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的市井和民风也给父亲带来了成长的养分和教化,特别是城内曾有的不少寺、观、庙、庵、殿、堂、社,星罗棋布。它们由僧、尼、道、俗人等分别掌管,规模大小不同。对于父亲来说,最敬畏的是定慧寺,最熟悉的是关帝庙,而最钟情的是孔庙。它们伴随着父亲童年的成长岁月,也带给父亲一生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怀。
定慧寺位于如皋城的东南角,建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是如皋城中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千年古寺。不但香火旺盛,而且风格独特。在明清年间倭寇侵扰如皋后,为了保护城里的百姓,原本南开的山门,改作北开,同时新建的城墙又将定慧寺包入城内,形成四面环水的奇特景致。在那里总是汇聚着城中最多的香客,承载着众多的寄托。几十年后,父亲仍记得童年时代和定慧寺有关的往事情景。父亲曾比着家里的椅子对笔者说:
因为我从小身体孱弱,让祖父和家人十分担忧,想求得神明庇护,保佑我能正常长大,于是在我四五岁时,记得还没有椅背这么高,就被祖父领到定慧寺,进香、拜佛、认师傅。祖父将我寄名定慧寺,取名慧生,让我跟随寺里的慧光法师学习佛法,期望能在慧光法师的帮助下,念佛祈祷、多些功课,以求得菩萨额外的照顾。
虽然寄名是名义出家,但比起一般的参拜,还是要更用心。记得在重要的节日,祖父都会带着油钱、素果和香烛,领着我到寺中,去拜见慧光法师。我会在祖父的陪伴下,跟着慧光法师去各个殿堂,依次给几位菩萨磕头行礼。
定慧寺是千年古寺,节日里总是人来人往。大殿里,烛光生辉,气氛虔诚,一切都像是在菩萨的注视之下。虽然我那时还小,但看到身旁的祖父都毕恭毕敬地专心行礼,不能不让我更加肃然起敬,感受到气氛的庄重。因此,虽然我还不完全清楚,但一举一动都会格外小心,知道不能乱动。由此,我也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升腾起对定慧寺的敬畏,并在众人专注的神态中,似乎就会感受到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力量。
2010年,定慧寺的性观法师九十大寿,正巧笔者有事前往如皋,并得到机会拜访了他。性观法师是如皋本地人,一口乡音,虽已九十高龄,但面色红润,思绪清晰。坐在性观法师身旁,笔者有幸聆听到定慧寺往事,性观法师也回答了笔者对慧光法师的询问。他告知笔者:
我是如皋人,十四岁上出家,学习佛法,受戒入寺,到如今已过去近八十年了。早年庙里香火曾经十分旺盛,大小僧众一度二百余人。
你说起的慧光法师,他和我一样,也是如皋本地人,中等个头,是个麻子脸,慧光法师一直在定慧寺,是寺里的老人,但他没有当过寺里的住持,他在不到六十岁时就过世了。算起来,应该是在解放前后那几年间。
相比对定慧寺的敬畏,父亲对关帝庙就是亲切熟悉了。关帝庙和韩家在一条巷子里,它是父亲孩提时代家乡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早年全县据说曾有大大小小几十座关帝庙,但城里的关帝庙却是全县规模最大的一座。它也叫武庙,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经历代的不断修建,规模已显宏伟,建有大雄宝殿、三公殿、周仓将军殿、三义阁、东西道院楼舍,还有照壁墙、八字墙及立下马牌。特别是大雄宝殿气势磅礴,因屋顶极其陡峭,释家谓之“观音合掌”,全国罕见,在城外很远便可看到。
关帝庙和如皋实验小学所在的孔庙分别在如皋城北和城南,一武一文,遥相呼应。孔庙也叫文庙,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早于城北的关帝庙。因关帝庙近在咫尺,小时候,父亲常和邻里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一起到关帝庙前玩耍。对于孩提时的小童们,热闹的街市就是他们长见识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初的人生课堂。关帝庙门前那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更是父亲童年成长的见证。关帝庙大门的斜对面,就是旧时的如皋中学,那里也是后来父亲读书的地方。父亲回忆说:
如皋的关帝庙,也称关岳庙,位于武庙巷中段。庙前有一高大的影壁,中嵌“万代瞻仰”四个大字,相传系明末清初才子冒辟疆手书。早年,高大的关帝庙山门斜对着老如皋中学的大门,相隔仅二三十米。记得那时课余,常有学生结伴或独自来到关帝庙。庙中供奉着的是有“忠肝义胆”之称的关羽和民族英雄岳飞。庙宇建于明末清初,大殿飞檐翘角,外观陡峭壮丽,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堪称一绝。
走进关帝庙,两侧回廊里有精美的塑像,左侧是手扶青龙偃月刀的周仓,右侧是兵士手牵的赤兔马。虽被奋力拉住缰绳,赤兔马前腿仍腾起,作凌空状,栩栩如生。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庙前一对大石狮,它们神态自然逼真、昂首向前,是关帝庙的守护神。
小时候,我常和邻居家的孩子们在关帝庙前玩耍,流连忘返。那对石狮,就是我们游戏的玩具。我那时个子瘦小,不但可以在石狮子旁捉迷藏,或是爬上石座,还可以从石狮的肚皮底下钻过。几个孩子一块玩,高兴劲不下于现在小孩子玩滑梯。
令人惋惜的是,这些艺术珍品,连同雄伟的关帝庙古建筑陆续被毁。“文革”中,石狮被看作“四旧”,也在劫难逃。幸得好心人保护,深埋地下,才逃过一劫。“文革”结束后,石狮才得以重见天日,被移至水绘园门前。我们要感谢保护石狮的有识之士,是他们的义举,才让当年的关帝庙得以留下这对珍贵的文物。值得庆幸的是,当今保护文物,已成全民共识。
父亲在讲到家乡时,常常就会说到关帝庙,讲到庙宇的雄伟,讲到石狮的亲切,远远的记忆,亲亲的乡情,浓浓的儿时玩兴,不舍的眷恋。在家人的印象里,关帝庙是父亲口中最熟悉的家乡标志。
而在父亲对家乡回忆中,孔庙也是常提到的地方。如皋城内的孔庙历史悠久,又被称为文庙和学宫。它不仅有高大的殿堂,更有深厚的内涵。孔庙原建在城外,后来改建到了城内,而之所以能建在城内,说是因为如皋有人考中状元,才理所当然地享有这份殊荣。
孔庙原先专为祭祀孔子。清末废除科举制后,乡贤沙元炳辞官回乡兴办新学,在1910年将孔庙辟为学校。于是孔庙又成为“学宫”。早先,县里每年在孔庙祭孔,是地方上一件热闹的大事,县府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会前来致祭,还有不少礼仪和队列。二伯父会吹笛子,曾被挑选参加礼仪队,不但自豪,还能得到奖励。父亲曾在日记里写道:
小时候在故乡,祭孔仪式也很庄严。二哥参加如城祭孔,事后拿回一斤牛肉,真是高兴极了。回来后,他对祭孔的仪式津津乐道。
高小时,父亲就读于如皋实验小学,孔庙被用作校舍。因此,及至日后升学和走向社会,每每父亲想到家乡的求学岁月,会联想到孔庙里美丽的校园。在那里,父亲第一次接触到图书室和课外书,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而有了更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