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欧阳修画荻认字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考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官至参知政事,逝后封楚国公,谥号文忠。欧阳修在朝辅政时,积极参与名臣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试图扭转国家积贫积弱的困局。又主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史学成就卓著,并倡导古文运动,奖掖后进,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引领一代文风。

欧阳修4岁失怙,全赖母亲郑氏及叔父欧阳晔教导抚养,方得以成人成才。父亲欧阳观大器晚成,年近50岁才登进士第步入仕途,官至绵州(今四川绵阳)推官。欧阳观病逝时,欧阳修随母郑氏投奔出任随州(湖北随州)推官的叔父欧阳晔。叔父薪俸菲薄,虽然对他们多有关照,孤儿寡母的日子仍然艰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大族,文化素养颇高,丝毫不以家贫为念,课子读书极为严格。家贫缺笔少纸,郑氏就在家里挖了一个大坑,坑中平铺沙子,用一根芦苇秆当笔,在沙上不断画写,教儿子识文断字。欧阳修也用芦苇秆在沙上依样画来画去。这就是流传千年的“画荻教子”故事。明代程登吉编的少儿必读本《幼学故事琼林》中,就以“修母画荻以教子谁不称贤”为条目,让幼童背诵。

郑氏还时常讲述欧阳观在世时的言行与操守,以丈夫为榜样激励儿子奋进。欧阳观廉洁奉公,乐善好施,去世时未能留给妻儿房产田地等资产,但为人甚孝,常愧疚未能奉养父母,未能让父母享用丰盛酒食。他办案力求公道,尽量避免冤假错案,常以断案定刑不能为死囚求生为憾事。在郑氏口中,丈夫为人好施,宅心仁厚,是儿子效法的楷模。

图1-2 欧阳修画荻学书

郑氏时常教导儿子:“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郑氏看似不过转述丈夫的言行,但事实上她的人格品行及教育方式对欧阳修的影响极为深远。郑氏注重培养欧阳修内心忠孝宽厚,“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郑氏认为奉养父母不需要物资如何丰厚,而是重在有孝心;为百姓谋求利益,即便不能广施恩惠,也一定要有宽厚仁爱之心。郑氏居安思危,教育其子治家必须俭约,“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后来欧阳修屡屡遭遇贬官,家境每况愈下,郑氏依然言笑自若,宽慰儿子:“吾家本就贫贱,我已处之有素,习以为常,只要你能安心过得去,我就能安然度日。”郑氏深明大义,品德贤良,勉励儿子勤俭自持,为人正直,宁折不弯。

欧阳修深受母亲教诲,读书十分刻苦,因家里无书可读,便向邻居家借,或读或抄。他后来回忆,童年时代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读书声往往伴随着肚子的咕咕声,“顾我实孤生,饥寒谈孔孟”。欧阳修天资聪慧,且废寝忘食,唯以读书为务,幼时所作诗赋文字已十分老道精炼,借来的书籍尚未抄完,往往就能够通读,理解其中意旨。

居住于随州城南的李氏是当地大族,宅内茂林修竹,雅趣别致,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欧阳修时常去李宅游玩,向主人借书抄诵。某天,欧阳修在李家纸篓中捡到韩愈文集的残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讲求声律不重内容的骈体文,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文风沉厚雄博。欧阳修仰慕韩愈已久,见此文集,如获至宝,将文集借回家中细心研读揣摩,行文从此日益精进。叔父欧阳晔读了侄儿的习作甚为欣慰,对郑氏说,嫂子切勿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子是奇才,将来一定能够光耀门楣,名重当世。

天圣元年(1023),17岁的欧阳修首次参加随州州试,名落孙山,回家刻苦攻读,3年后再次参加科考,才被录取。天圣五年(1027),欧阳修参加朝廷礼部主持的考试,再次败北。欧阳修汲取两次失败教训,暂时放弃追求真率自然的古文文风,改习风行一时的“时文”,研习讲求对仗工整、声律铿锵的骈体文。仅两年后,欧阳修已得骈体文要领,很快得到当政者的青睐。天圣七年(1029),欧阳修补为国子监生,在国子学广文馆试及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次年,欧阳修在礼部省试拔得头筹,又参加由宋仁宗主持的在崇政殿举行的殿试,以第14名高中进士,年仅23岁。经母亲的苦心教读,加之自己将近20年的刻苦攻读,欧阳修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SEndemLLKWCW0qBhM/mNr+mZEzQwzHvEuQ2ZVerAKVwVeQdMA5quluR+NgyNoEv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