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范仲淹画粥断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胸怀天下不懈奋斗。说出这句名言的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八月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历任兴化知县、秘阁校理、权知开封府等职,以抗击西夏入侵声望大增。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回任枢密院副使,后改参知政事。他在任期间主持朝政改革,上陈改革十项措施均获仁宗皇帝认可颁布天下,史称“庆历新政”。面对新法推行困难重重的局面,范仲淹自请出京为官,历知邠州、杭州、颍州等地。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途经徐州时病逝,获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依母谢氏墓葬于河南洛阳伊川县万安山。范仲淹治理地方、主持朝政、抵御外辱等政绩卓著,文学成就也很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其高尚情操更令历代仁人志士争相推崇效仿。

太宗淳化元年(990),父亲范镛病逝时,范仲淹年仅两岁。他的母亲因客居北方,无亲戚故旧可依,贫困无以自恃,改嫁山东长山(今属山东邹平县)朱氏。仲淹因此也改姓朱。长山县南有长白山,与泰山遥相对应,号称“小泰山”。仲淹早年即读书于长白山醴泉寺僧舍内。他后来追忆,在长白山读书期间,生活非常艰辛。每日煮粟米二升,置于容器内,隔一日即凝结成块状,再以刀划为四份,早晚取两块,再以少许醋盐腌制的野生韭蒜之类佐食粥块,以此果腹。此即所谓“画粥断齑”。如此艰苦的读书生活,他坚持了三年。

至今邹平还流传着一则少年仲淹不贪意外之财的故事。相传他在寺内读书期间,偶然发现地窖中藏有一瓮白银,随即将其重新掩埋。多年后寺僧向范仲淹求助重修寺房,他回信指点僧人挖出窖银,以充作修缮资费。

自幼年时代随母改嫁至朱家,仲淹较长时间应该并不知晓自己的真实身份,直至一件事情的发生。据说仲淹成年后,见朱氏兄弟浪费漫无节制,曾屡屡加以劝阻,由此引起朱氏兄弟的反感,直言回击道:“我花的是我们朱家自己的钱,与你何干!”对此,仲淹殊为不解。后来有人告诉他:你原是苏州范氏子弟,母亲改嫁才带你过来的。闻此,他惊骇异常,更加感愤,决定自立门户,便身佩琴剑,径赴应天(今属河南商丘)而去。其母谢氏知道后,马上遣人追赶。他便对来人言及前后原委,并许诺十年后科举登第时再来迎接母亲。

来到应天后,仲淹进入当时已颇为著名的应天书院就读。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虽然应天书院闻名海内,书院内饮食起居条件却颇为恶劣,人多不堪其苦。仲淹决然离家就学,没有资费,在应天书院的生活就更为艰辛,而读书也更为勤奋。他每天进入学舍,打扫一室,昼夜讲诵。苦学五年间,常常未及解衣就寝。冬日读书疲倦之时,便以冷水洗面,清醒后继续攻读。饮食则往往有了上顿无下顿,常常以薄粥充饥,一般人根本忍受不了。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范仲淹就读期间,宋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应天书院的学生纷纷前往,期盼能见到皇帝,只有仲淹不为所动,依旧在书院静心读书。有人对此疑惑不解,仲淹解释说只要用功读书,皇帝是迟早有机会见的,将来相见也不晚,其乐观自信的胸襟可见一斑。

范仲淹少有大志,曾祷告神灵,立下平生宏愿: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他认为大丈夫应学有所成,得到圣明君主重用,为国家及百姓谋求利益。如果不能为良相,最好能成为良医,上能治疗君主及父母病痛,下能挽救民众的困苦,还可以让自身延年益寿。既长,范仲淹的渊博学识及豁达胸襟日渐显现。以刚严著称的谏议大夫姜遵对范仲淹大为推崇,称其虽然年少,但谈吐清奇,认为他日后定会有所作为。少年求学时期的范仲淹,既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又饱尝了生活的艰辛。苦难生活既砥砺了他坚韧不拔的个性,又坚定了他积极向学而胸怀天下的意志。 z6lBy/Bp1h/wGhsDCOITLpczPLZFXcArbt5u3upAEkvG4MnixussAe4XFIgmW9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