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处处映烟萝,归隐桥边月色多。”简单的两句诗勾勒出了静谧深邃的月下园林风光。此诗为宋人朱长文所作,描写的正是由他亲手打造的苏式园林——乐圃。
朱长文(1040—1098),字伯原,号乐圃,苏州吴县人,宋嘉祐四年(1059)进士。元祐元年(1086),苏轼、邓温伯、胡宗愈、孙觉、范百禄等共同举荐朱长文为苏州州学教授。元祐八年(1093),朱长文迁太学博士,奉召进京。绍圣间,改宣教郎,除秘书省正字兼枢密院编修文字。朱长文一生潜心治学,著作颇丰,有《墨池编》《琴史》《吴郡图经续记》等书传世。
朱长文祖籍越州,祖父朱亿时徙居苏州,并于姑苏城外置办了田产,创下了朱家在苏州的基业。祖母吴氏治家有方,于庆历年间在苏州城内购得吴越钱氏遗留的一方园圃,朱氏子弟便在其中读书、游赏。此宅院也是乐圃的前身。
传说朱长文的母亲怀孕时,就有人告诉他的父亲朱公绰:“生子能文必矣。”朱长文也确实没有让父亲失望,自幼刻苦好学,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学习天赋。他经常挑灯夜读,即使父亲让他早点休息,他也总是待父亲离开后再悄悄燃起蜡烛,继续读书。朱长文10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15岁左右,他在太学跟随孙复和胡瑗两位老师,分别学习《春秋》和《易》,颇有长进。朱长文求学时用功甚勤,年未及冠就考取进士。成年以后,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守许州司户参军。然而不幸的是,年轻的朱长文在骑马时不慎坠落,腿部受伤。因为跛足,朱长文不愿入朝为官,自请不仕,后常年随侍其父朱公绰。
父亲朱公绰去世后,朱长文回到家乡苏州,开始了隐居不仕的生活。他十分欣赏颜回“在陋巷,不改其乐”的高尚节操,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将祖母吴氏购买的宅院命名为“乐圃”。
乐圃传到朱长文手中时,已经历经三代人,不少地方都亟待修葺。朱长文重新经营起了这一处承载着父辈美好回忆的宅院。他将乐圃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因需而设,功用明确。位于最中间的是主堂邃经堂,长文常常在此处讲论六艺。自邃经堂向东而行,有用于储粮的米廪、养鹤的鹤室和教育族中子弟的蒙斋等。邃经堂以西区域承担着乐圃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西北隅有见山冈,冈上有琴台。闲暇时于此处静坐,可以观赏满园的松竹翠柏,抚琴赋诗,好不惬意。见山冈下,溪水潺潺,汇聚为一汪池水。长文在此处建了一个水亭,取名为“墨池”。他时常搜集名士大家的书法作品,于墨池展玩品鉴。有时,他自己也会挥毫泼墨,于是这一汪池水就变成了可以濯笔的“笔溪”。沿着溪水再往北走,就到了西圃。西圃有草堂、华严庵、西丘等景致。此处种满了松、竹、黄杨、冬青等树木,有的高大直入云霄,有的粗壮需二人合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置身其中使人流连忘返。
乐圃中虽然没有精美华丽的建筑,但是一楼一景、一草一木皆真实反映了朱长文的文人旨趣与内心操守。松柏常青,“虽雪霜之所摧压,飚霆之所击撼,槎牙摧折而气象不衰”,正如朱长文青年时期遭遇坠马伤足的不幸,却毫不自怨自艾,而是安贫乐道,孜孜不倦,醉心治学。乐圃中有一座名为“招隐”的小桥,其“隐”字或许就是朱长文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将地处繁华姑苏城的乐圃描述为“幽迹”,并且感叹:“浩然溪山兴,尽在陶潜宅。”与陶渊明的山野小屋相比,乐圃显然更为精致,然而二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却何其相似。长文将陶渊明视为自己精神的楷模,“栝柏森森覆小台,凌风采菊共衔杯”“公暇再来应不倦,东篱金蕊未凋残?”“良辰盛宴多遗迹,何似江南五柳贤”,“采菊”“东篱”“五柳”等意象皆源自陶渊明。作为隐逸者的典范,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书写给予了朱长文无尽充盈的精神力量。
乐圃是朱长文的精神家园,也是他重要的创作园地。长文不喜金玉,唯爱读书,张景修称其乐“非玉非金,室则有书,几则有琴”。长文在因疾隐退之后,每到一处都不辞辛劳地访求古书,并且不惜花费重金购置。日积月累之下,乐圃中藏有自秦汉以来的数万卷古籍。长文在遍览群书之后更是收获颇丰,写成了《阅古丛编》。古籍无声,琴却有韵。长文常在见山冈上的琴台弹琴。他认为琴是八音之舆、众乐之统,“古之君子未尝不知琴也”。书画之事古来多有记载,而关于琴的著作却寥寥无几,因此他专门写作了《琴史》一书,以补此缺。长文自幼练习书法。10岁时,父亲就命他每日临摹颜真卿的字帖。渐渐地,他从书法中获得了乐趣,闲暇时就会钻研笔墨之事。乐圃中的墨池便是朱长文日常研习书法之地。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古人关于书法的论著多有错漏之处,十分难懂,因此搜集、整理、订正了关于书法的理论知识,以“墨池”为名,作《墨池编》飨及后世。
年轻时在太学学习的经历,给朱长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仁宗皇帝在位时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孙复、石介、胡瑗等名家大儒皆在太学讲学。诸位老师中,孙复对朱长文产生的影响最大。孙复在太学讲《春秋》,朱长文在春秋学方面用功最勤。孙复因病致仕后,朱长文的学业中断,但是他并没有忘记恩师的教诲,在往后的数十年间仍旧孜孜以求,不断钻研。担任太学博士以后,朱长文继承了孙复的衣钵,开始讲授《春秋》,他将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心得全部记录在《春秋通志》一书之中。
图2-3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书影
在苏州隐居多年的朱长文,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情感。友人晏知止曾经到乐圃拜访朱长文,对他说:“如今与苏州城有关的掌故逸闻和古今文章都散失了,这项整理工作只有你能胜任啊!”长文听过此话,决心编写一本苏州地方志,然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担心,自己虽然久居苏州,却甚少外出,在搜集文献一事上或许有困难,究竟能否写好这部地方志呢?另一位朋友练定明白他的心结所在,时常到乐圃鼓励他。在朋友的帮助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长文终于完成了《吴郡图经续记》一书。当时苏州一带的百姓都知道朱长文的盛名,有文人官员经过苏州时,都要去乐圃一游。
如今,我们已经没有机会目睹乐圃的美景。朱长文一生著作颇丰,却也多有散佚,但是透过文字的记载,我们依旧能够想象在千年以前的北宋,苏州城内有这样一座静谧的园林,庭院深深,书香阵阵,琴声悠悠。朱长文一生安贫乐道、孜孜不倦的人生态度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