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青年阶段,既是人生体魄长成时期,也是官员官箴养成时期,更是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定型时期。到了青年阶段,是走仕途,还是从事工商百业,人生开始大的分流。

对于贤吏来说,青年阶段即走上仕途之人,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文运宏开,科考成功,从而脱颖而出,早早进入官场,治国理政,这是官僚队伍中的主体。唐前期徐州人刘延祐,年方弱冠就中进士,担任渭南县尉,以擅长办理文案著称。北宋中期人苏颂,23岁考中进士,先任宿州观察推官,后任江宁知县,处理民间词讼,公廉清明,连老于为吏者也自叹不如,“少年县令”的盛名远近传播。苏州人叶梦得,出生于世儒之家,嗜学早成,年仅21岁就高中进士。出仕初任丹徒县尉,除授婺州教授,后任翰林学士,大胆上言,甚至劝谏徽宗,惹怒时相童贯,三起三废,而不改初衷。明代湖广公安人袁宏道,25岁考中进士,27岁即出任天下第一赋税大县吴县知县,在任一年,公正处理了大量诉讼积案,逼退了一批作奸犯科的衙门胥吏,处理县政明晰高效,民间称颂他为“升米公事”。山东淄川人毕自严,24岁即考中进士,任松江府推官,后来升任刑部主事,处理复杂的刑名案件,公正明慎,不少刑事老吏也自叹弗如。江阴人李应昇,24岁高中进士,先任江西南康府推官,后升任都察院监察御史。任言官十年,不患得失,不计生死,屡次上疏参劾巨阉魏忠贤及其爪牙的倒行逆施,为澄清吏治献出了生命。出身于仕宦世家的山阴人祁彪佳,17岁考中举人,22岁中进士,先任福建兴化府推官,继任监察御史,升任苏松巡按、应天巡抚,年轻能干,公忠体国,兢兢业业,其锄强扶弱、安抚一方、稳定大局,颇显才干。清代前期四督两江、九印兼摄的尹继善,28岁考中进士,33岁即高升署理江苏巡抚,释褐五年即为封疆大吏,仕途发达,十分罕见。青年高官,为政大刀阔斧,又统筹兼顾,兴利除弊而谋虑久远,为造就丰亨豫大之世贡献了青春年华。

另一类是勋贵子嗣,荫袭任职,建功立业,这在官僚队伍中比重较低。清初宋荦,因大学士之子的身份,14岁即出入禁廷,扈驾皇帝。但他并未利用贵胄子弟的优势,走仕途捷径,而是在父亲的约束下,在家闭门读书,葺治旧圃,交结名流,借以开阔眼界,提升素养,为日后巡抚江苏时镇静一方、以风雅相高,与江南缙绅士大夫酬唱打下了基础。清初旗人于宗尧,因为父荫,年仅19岁,选授为常熟知县,在任四年,漕粮改行官收官兑,革除吏政弊端,恤民利民之举次第举行,极为周详。因公案小说《施公案》而广为人知的清初刚直廉吏施世纶,是收复台湾的功臣施琅的儿子,荫袭父勋,26岁出任江苏泰州知州,作为名门之后,同样精于吏治,而且直到洊升漕运总督,清慎自持,始终如一。英雄不论出身,这些人的卓异宦绩,说明杂途为宦者,其操守及其业绩未必不如科场正途出身之人。

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但学优则历时既长且艰,入仕则较难且晚。科考三阶段功名的获得,从人生成长来说,历时较长,生员平均为24岁,举人为30岁,进士为35岁,进士登第后入仕授官则普遍临近40岁,官员的青年阶段,似乎延伸得较晚。作为仕途中人,青年阶段的江苏贤吏,其实大多数仍然跋涉在科考路上,在为出仕作准备。

“庄家勤苦有饭吃,秀才勤苦有官做”,明中期官至吏部尚书的王翱,他的父亲曾经这样教导他。科举时代的官员,绝大部分是考出来的,很多江苏贤吏在科考路上度过了青春岁月。明后期的古文(即散文)大家昆山人归有光,19岁读书于家中书室项脊轩中,20岁考中苏州府学生员,30岁读书于马鞍山下陈氏家塾,32岁入南京国子监读书,34岁读书于苏州郊区邓尉山中,38岁设帐讲学授徒,四方来学者多至数十百人。后来到35岁应天乡试高中第二名,历时15年,中举后八上春官不第,到60岁中进士,前后更历时25年。他一直勤勉读书,沉潜于他钟爱的古文学业。海瑞自幼立下远大志向,要希圣成贤,读书用功,但28岁时才考取为府学生员,在学一如既往,与二三同志辨明学术,严修功课,人称其为“道学先生”。32岁时与琼山经世大家丘濬之曾孙丘郊往来,以道义相切劘,常读书于丘氏乐耕亭中。34岁时,海瑞之文为督学所看重,37岁考中举人,但接下来连科会试落第。41岁时,以制科未必能行己志,谒选就福建南平县教谕。直到40岁的盛年,海瑞一直在认真读书,为治国理政作知识储备。无锡人顾宪成,家贫但诚心读书,24岁乡试落第归来,沿袭喜欢儒家经典的老习惯,作《学庸说》教导学生,三年后中应天乡试第一名,其父却病逝,乃在家居忧,间或教授门生。31岁考中进士,休假归里期间,潜心研治《易》《春秋》,将居室命名为小心斋,仍然执着于学问。嘉庆时金匮知县齐彦槐,自16岁初次应乡试,直到34岁十次乡试,仍然落第,后应召参加廷试,列一等第二名,得赏举人,次年36岁应恩科会试,才中进士。多少人的青年阶段,完全是在考试过程中度过的。

长年读书应考,开支不赀,只出不进,一般人家很难有此经济实力,所以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有类今日的“打工”获得收入,边工边读,才能维持生计、坚持学业和屡败屡考。打工最常见或普遍的就是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知识而设馆授徒,从事塾师生涯。万历初年时年20岁的徐光启考中秀才,得以赴金山卫学继续学习举业,此后直到43岁考中进士,20多年间一直在家乡或两广一带开馆授徒,以养家糊口,行迹极为单一。清前期兴化人郑燮,24岁考中秀才,擅长写字画画,但一时收入有限,为养家糊口,只得在26岁时开始设塾授徒,充当蒙师。经过五六年,渐渐有了名气,板桥改为在扬州专门卖画,收入增加,同时不断考试。直到40岁时考中举人,又两次参加会试,44岁才考中进士,应考生涯整整20年。因而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从一个侧面道尽了科举考试的漫长征途和艰辛岁月。

设帐授徒之外,也有人发扬其专业特长,应聘充任收入相对较高的幕师。清前期常州人赵翼,24岁时乡试中举,但次年会试落第。家境困苦的一代高才,为养家糊口,磨练本领,应考为礼部义学教习,教习三年多后考中内阁中书舍人,两年后考入军机处,任军机章京,在决策机构中起草诏谕及中枢机构公文。任职十年后,才于35岁时考中恩科探花,授为翰林编修,以甲科身份继续奔走在仕途。晚清著名大吏林则徐14岁中秀才,即进入由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的鳌峰书院读书求学。为补贴家用,他除就馆教读,刚过20岁,就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的邀请担任书记(文书),开始熟悉朝廷的文书制度。此后几年,又在先为福建巡抚后为闽浙总督的张师诚的衙门担任幕僚,专门起草上下行公文,直到27岁时第三次会试登科。因为这段经历,林则徐深谙清代文书以及官场惯习。赵翼和林则徐等人的这种早期官场经历,虽然不乏其例,但在盛平时期较为罕见,未可一概而论。

上述贤吏青年阶段的种种经历,就其仕途全程来说,其实都是在历练,增加人生阅历,提高处世理事能力。

践行为官理念、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之外,不少人通过扩大交游范围结识友朋,开阔眼界。归有光获得生员功名后,27岁时与同县俞仲蔚定交。袁宏道在十五六岁为诸生时,即结社于城南,得到一众同伴的真心拥戴,被大家视作社长,连比他年长不少的诸生都以师长之礼敬重他,听从他的约束,足见他少年老成,有领袖风范。

不少人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徐光启居粤教学期间,得以参观韶州城西的天主教堂,与协助利玛窦传教的郭居静交谈,较早与西方传教士接触,对西方世界有所了解,也为以后译介西方科技知识播下了种子。林则徐为福建督抚的幕师时,十分留意时事,进京会试,取道潞河,总会询问漕船到达者已有几号,为他日后在江苏巡抚任上大兴水利了解水量水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少人向长辈学习,接受官箴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明末松江府推官毕自严,其叔父突然造访,转达其父意思,向其训诫,务必廉洁自爱,做个好官,言毕转身而去。抗清名臣史可法,自幼立下大志,20岁时拜督学御史左光斗为师求学。左光斗遭魏忠贤构陷下在诏狱,史可法冒死探监,狱中受教,坚定了日后撑柱危局的意志。江阴人李应昇出任南康府推官时,其父教导:“一命之士,可以泽人,今往司理,毋弱毋残,群物惟和。”康熙时浙江平湖人陆陇其,进京赴考途中,顺道向名臣赵申乔的父亲请教为官之道。清乾隆时曾任江苏巡抚、以“养民”著称的大吏陈宏谋,将其在地方行政经验总结成册,视为宦囊,退官时特意传授给儿子,殷殷叮嘱。可见贤吏之养成,恐怕也是其父老长辈不时约束要求之所致。

青年阶段,也是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奠定时期。从江苏贤吏的行迹来看,很多人其实并不热衷于入仕为宦,在仕途上不断进取,而是我行我素,尽量从事较为自适的工作。北宋模范官员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就是典型,颇有其父风范。长子纯祐为了尽孝,迟迟不肯应举考试,以恩荫资格勉强出仕,不久就辞官归里;次子纯仁直到父亲去世,才出来做官;三子纯礼,以父荫从秘书省正字做起,官至礼部尚书,擢为尚书右丞,因为直道行事,一再遭到贬职,但从不后悔而改变操行;四子纯粹,出任西北边防要地军政长官,夙夜在公,建功立业。范氏兄弟秉承父风,怀抱先忧后乐,践行忠恕之道,扬历中外,宦绩卓著,在青年阶段已显露端倪。北宋昆山人郏亶,年仅20岁即考中进士,任地方官员,但他志在家乡水利,返回家乡,20余年中孜孜谋求治水良方。袁宏道出任吴县知县后,虽然得心应手,极为称职,但文学素养特优的他对仕途看得很淡,他无意于官场生涯,而唯愿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因此一年之后即连续七次请求改任教职。袁宏道的为官生涯,颇有点另类的味道,有如惊鸿一瞥,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做官只是中途用来歇息调整的传舍而已。

江苏贤吏的青年阶段,精彩纷呈,各具姿态,值得后人欣赏体会。 rxeAxeUAuYP0uhPqaCf6r7anINivsJ7vbAio3dph2v7rbLltV/Tq4NCsEyG0tE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