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是赞颂北宋名臣寇准虽居高位,却不增田舍、节操清洁的名句。可以与此相比拟的诗文是清代嘉庆年间常州人洪亮吉所作“卿相两传久,田庐一寸无”。洪亮吉夸赞的是江苏武进人刘纶、刘跃云父子,二人在朝中相继为官达70年之久,家乡房屋面积却不足一亩,田地不满半顷,家风清廉有目共睹。
刘纶(1711—1773),字昚涵,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朝中为官30余年,与山东诸城人刘统勋合称“南刘北刘”。
刘纶出身于诗书之家,祖上曾连续三代做官,皆廉洁自守。曾祖父官至福建福宁知州,卒后家无余资,加之祖父早逝,家道中落。父亲刘机是生员,以教书为生,屡应乡试不中,但生性豁达,每见亲友前来安慰,则说:“交卷后我作为秀才的责任就结束了,中与不中,不是我能掌握的了。”刘机是家中长子,孝友淳笃,含辛茹苦地抚育弟弟妹妹长大成人,后来为操办他们的婚嫁,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典当妻子的首饰弥补不足。刘纶的母亲金氏平日节衣缩食,吃苦耐劳,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所为,毫无怨言。她将精米都留给丈夫和孩子吃,自己只吃米屑做的饼。有时被孩子见到,她只说自己乐意如此,告诫孩子不要告诉丈夫。金氏隐忍的美德还体现在处理与邻里的关系方面。一日清晨,刘家楼上的邻居倾倒夜壶,玷污了刘家床铺,少年刘纶怒不可遏,向楼上叫骂,旋即被母亲喝止。金氏认为这只是邻居的无心之举,不必动怒,说罢撤下被褥和枕头,放入盆中洗刷,未再多言。
受父母谦和谨慎性格的影响,刘纶渐渐褪去了冲动和莽撞,变得稳重踏实。然而刘家家境每况愈下,刘纶10岁后,家里竟至每日只做一顿饭的程度,忍饥挨饿是常态。刘纶偶然发现烟草可以充饥,因此他常以竹烟筒向邻家乞讨烟草。有次,邻人讽刺道,烟草不但不能耐饥,反而利于消食,不要多吸,刘纶不以为恨,含笑委屈地接受了。19岁,刘纶考取为生员,随后补为廪生,有了固定的膏火银,生活方才稍有着落。乾隆元年(1736)以廪生身份应举博学鸿词,考取第一名,授为编修,年纪轻轻,便进入翰林院任职。
刘纶入仕后,父亲曾教导他说:“文章岂足报国?训诫你千万言,不超出守身、致身二语。”还说:“官员要在事后反省过错,弥补过失:若是无心之过,每日弥补,每日有所长进;若是有心之过,则会演变为恶行,一败而不可弥补。”此至理名言,刘纶谨记在心。他一生做官精勤敏慎,立朝正直无私,而生活俭朴仍如布衣时,深受乾隆帝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