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尹会一慈母是师

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江苏学政尹会一先后督学常州府、太仓州、松江府,不幸积劳成疾,病逝于松江试院,终年58岁。乾隆帝闻讣,悼念惋惜,遣人宣读祭文,颁行祭典,表彰尹会一的为人和政绩。祭文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尹会一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典,以慰幽魂。”

尹会一(1691—1748),字元孚,号健余,直隶博野县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雍正九年(1731)出任扬州知府,两年后右迁两淮盐运使,乾隆二年(1737)巡抚河南,十一年提督江苏学政。去世后,崇祀乡贤祠,入祀江苏、河南名宦祠,配享无锡道南祠。

尹会一3岁失怙,他能够成长为一代名臣,与其年幼时母亲李氏的严厉教导大有关系。尹母李氏是博野县学生李宗白之女,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儿时闻父夜读,即能默记背诵,7岁跟随父亲学习《小学》和“四书”,15岁又研习诗文。李氏知书达礼,通晓大义,家中凡是遇到难事,父亲问之,回答皆中肯可行。与会一之父定亲后,得知尹家是僻乡寒族,于是绝意文史,专习农事与纺织,甘之如饴。成亲7年后,丈夫因科考不得志抑郁病终,此时会一年仅3岁,李氏在丈夫临终前承诺,一定会将孩子抚养成人。

尹会一曾形容母亲“慈之如母严如师”。在教育方面,尹母的确是严师。会一5岁时,李氏每日口授《论语》,并且严加约束,不许儿子与其他儿童嬉戏。会一的祖母心疼孩子,说现在姑且对会一宽松些,两年后再严格督教吧。李氏则称,此子与众不同,其父临终前曾交代,教育子女应从婴孩开始,稍长恐怕就来不及了,这与我们家的前途关系匪浅。会一也很听话,读书专心致志,一副大人模样。4年后,李氏又教授会一“四书”与《诗经》,还请父亲李宗白来指导会一学习经书。李宗白也格外疼爱外孙,教学稍有宽松。李氏知道后,则为会一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以防懈怠。

会一11岁时,同乡绅士王锡纯延请清苑县贡生王藜曙到乡间开馆授学。由于王氏善于教学,小有名气,一时学徒众多,甚至需要分班授课。李氏得知后,也令会一拜王藜曙为师。有人以尹家贫寒,交不起学费为由进行阻挠,好在王锡纯仗义执言,会一才得以入学。当时,李氏一面要赡养父母翁婆,同时要筹措学费,而收入主要依靠数亩薄田,入不敷出。她只能向族人和邻居借贷,以代制嫁娶衣裳偿还,不分昼夜地劳作。即便如此辛劳,她也没有放松督促会一学习,每天傍晚都要检查儿子的日间所学,会一如果能够全部理解掌握,就给予赞赏肯定,否则就会给予严厉批评。会一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起初因为年少,与蒙童共同听讲,但很快就凭借聪慧才智和勤奋刻苦而鹤立鸡群,升入成人班学习。13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受到知县的优待。16岁,以第5名的成绩考入保定府学,在之后县学和府学的考试中同样成绩优异。顺天学政梅之珩和保定知府林文英都对会一称赞有加。尹母李氏闻此喜讯,仍然勉励儿子道:要为前途不懈努力,不可辜负大人们的知遇之恩啊!后来会一出任江苏学政,督学江南,喜欢教人读朱熹编的《小学》,力宗程、朱之学,都与会一深受母亲的教导有关。

尹母还鼓励会一与友人联社作文,切磋学问。会一与同县人刁显祖、清苑人王奎、祁州人刘克一是总角之交,四人道义相合,淡泊名利,有“保阳四子”美名。他们常在尹家对谈,至深夜不休,每每感觉口渴饥饿之时,尹母就会送来羹汤与点心。刘克一曾感叹:东晋有陶母截发留宾的美谈,如今尹母也是贤母,秉持美好而深厚的情义,对我们的招待非常周详妥帖。尹母平日节俭持家,但款待会一的友人非常大方,从不计较花费。刁显祖与王奎则将尹母待宾客如家人的事迹广而告之,愿意与会一结交的士人也越来越多。博野县宿儒杜汝砺年长会一很多,心高气傲,也与会一结成了忘年之交。会一每与友人约定会期,风雨寒暑无阻,诸人钻研学问的热烈氛围与互相砥砺的深情厚谊在当地都是非常罕见的。

尹母还在礼法上对会一严格要求。会一少时,邻村有一塾师,名为钟錂,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颜元的学生,以书法闻名。会一很想请钟錂写一幅楷书墨宝,临行前,尹母告诫他说:“我听说颜元先生最重礼教,你向钟先生请求墨宝一定要礼节周到,仪容举止万不能失了礼数。”在尹母的教导下,会一待人接物皆合礼法,常常令人另眼看待。初次应考童子试时,处士苏昂见会一举止庄重沉稳,认定他不是平常少年,日后大有作为,遂将女儿许配与他。19岁时,业师王藜曙病重,会一侍奉汤药,无微不至,及王氏病逝,又负责料理殡葬,凡事亲力亲为,尽依礼法。

尹母克己裕人的品德也深深影响了会一。工人曾在尹家西圃挖出一个封闭严实的古坛,猜测里面定是金银财宝,乡人听闻奔走相告,纷纷前来围观。尹母仰天祈祷说:孤儿寡母之家不能享受如此多的财富,愿意与邻里分享。乡人闻之,越发性起,争着打开坛子,结果坛子里只有白土,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出金色刺眼的光芒。乡人为之愕然,相互责怪对方福薄,赶走了财气。乡人的见钱眼开与尹母的轻财重义形成鲜明反差。平日里,尹母也经常教诲会一:“财物丰啬有数,人当义命自安,见小欲速,止徒劳耳。”这些安于命运、不贪图身外之物的理念都深深印在了会一的心中,日后会一在家乡设义仓、义田、义学,修缮县学等诸多善举都与其秉承母教大有关系。

清前期桐城文派代表人物方苞赞扬尹母是“女士”,意思是“女子而有士行也”。纵观尹母的生平经历与对会一的谆谆教诲,方苞的赞誉,尹母当之无愧。常熟人王峻更赋诗赞颂尹母教子,称“母教成三徙,君恩厚两朝”,并有感而发,题诗道:“辛勤篝火夜灯明,绕膝书声和纺声。手执女工听句读,须知慈母是先生。”正是在尹母的言传身教与严格管教下,尹会一成长为一名忠正、公廉的清官贤吏。 QBT2/nhi3d+DBA3usgSzLQm3AGlDb2pDWAZsh6jkvwHbdSwhWemds5EvWzY2h4T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