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朱凤台好学自觉

清顺治初年,工科左给事中阴润偶得朱凤台《治开录》,眼前一亮,推许作者为“神采英亮”的特立之士,不禁感慨系之,议论道:“天下士品之患,莫大于俗,俗则必无佳文,俗则必无良吏。盖俗士日惟营营于富贵利禄,其志必下,其文必暗,故为文亦柔琐而不扬,即一旦出身临民,必未有以富贵利禄之胸,而能不避怨,不避难,实以一心爱民,使民出万死庆一生者。”阴润此话,意谓文如其人,有学有行,方为良吏。

阴润推崇的一心爱民、文采英亮的良吏朱凤台,字慎人,号骥渚、思退子,江苏靖江人,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初任直隶阜平知县,10个月后调任浙江开化知县,后擢兵部车驾司主事。

凤台生在较为殷实的耕读之家。祖父悦畴公奋志力学,于书无所不读,但屡次赴考,未获功名;父亲朱应鼎,生员出身,开始获得优于前代的功名。

凤台承袭两代人的余荫,立志发扬光大。因钦慕元末同府著名画家倪瓒的高旷潇逸,寄情山水,特意自号思退子。小小年纪,就严格接受父母亲庭训,从不接触琴棋书画、刀剑弹丸之类,而专心致志于传世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北宋理学家的濂洛之学(濂溪先生周敦颐的濂学和家居洛阳的程颐、程颢兄弟的洛学),父亲最熟,谆谆教导凤台道:“学不可不见道,不见道,则身心性命伦常日用随上随下皆无着落。”虽然凤台当时着力于制举之业,对于此类学问行事未能深究,但他对父亲的这番言语,自称无一日敢忘,后来南北为官,他一直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凤台到了十几岁,开始学写科举文章,进入家塾系统读书。其父乡贤公每天起身最早,如果听到书斋中有读书声,就非常开心,反之则终日郁郁不乐,而且一连数日。凤台也会因此而内心忧惧不安数日,一直等到父亲开颜才放下心来。足见凤台读书用心之外,又有孝心。为了父亲开心,也为了自身读书上进,凤台一听到父亲开门辟户声,立即披衣奔向书桌,一边读书一边蹬上鞋后跟,以充分利用时间,如此这般,进步很快。19岁,凤台获得县令晏老师的赏识,县考录取为第二名,紧接着府试,取为第五名,院试倪学院录取为第三名,父母官和学政大人都寄予厚望。从此凤台进入靖江县城,参加每月的课读文社。

凤台坚守儒家孝悌仁义信条,特别服膺明中期经世大臣丘濬的“但得有官封父母,不妨无物遗儿孙”的说法,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城读书期间,听说伯兄受人欺骗欠下重债,父亲为此日夜忧愤而无计可施,凤台特意回家,恳请将自己名下之田出让以抵偿。父亲大为意外,问道:“你真的愿意这样做?”凤台回答:“儿子极愿。只要了了此事,虽然窘迫,我也怡然自释,没有任何怨悔之意。”伯兄的宅基地被族中之人放债盘剥而侵占,凤台考虑到此乃祖产,父亲一定心有不甘,于是出钱回购。伯兄之地收回,仲兄心中却不快,凤台觉得,兄弟之间,何分彼此,就检核原契,交出田亩。

凤台读书用功,城乡两种社课,寒暑无间,准时交出质量上乘的功课。多年的苦读,成效也非常明显。顺治三年(1646)参加乡试,考卷获房考官赏识,将其推荐给主考吕见斋,吕主考也奖许不已。次年,凤台连捷考中进士,不到而立之年,就登上科考顶峰,通籍入仕,辗转南北,治国理政,成为著名循吏。 v9tqVB2xBmtmV6itBfPOqsMgKUtj3bC6WCsPCW6rDr3lrUXQayRsigxiWeVd4mF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