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顾宪成幼立大志

如今的无锡东北方乡下民间,仍然流传着“小小豆腐担,一担两尚书”的说法,是说明代东林学派领袖顾宪成的父亲通过卖豆腐,培养出了两个进士,宪成、允成兄弟两人都在京中做了高官。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世称泾阳先生,又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著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等传世,出生在无锡乡下的业农之家。

父亲顾学,字文博,别号南野,娶妻钱氏,生子四人,宪成是第三子,弟弟是允成。南野公家境穷困,据说早年每天只食一餐,居室简陋不蔽风雨。南野公种田之外,在乡里村巷间流动,做过酒人、豆人、染人等,渐渐地才能衣食稍足。顾学家虽贫穷,但粗通文墨,心志高仰,慨然仰慕范仲淹为人,曾到过京城,见过大世面,回家后,开了豆腐店,肩挑豆腐担,走巷穿村叫卖,就凭这样勤快操劳,渐渐稍有积蓄。后来两个儿子考中进士,出任京官,乡里因而传得神乎其神。

顾学为人洒脱豪爽,年轻时不喜正统儒家学说,独爱诸子杂家,好读《南华经》等三教诸书,认为无论读什么书,“要在立意处探讨,不然,即六经皆糟粕也”,就不必读。此话寓意深刻,宪成默诵终身。顾学尤其仰慕庄子潇洒自在,超然物外,不受人世间诸多条框约束,又喜读《水浒传》,认为此书“慷慨多有伟男子风,可寄愤浊世”。受此影响,顾学颇有侠义之风,空闲时喜欢与朋友、客人谈论天下大事。

顾家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顾学思想开明,他虽无多少文墨,却极为重视儿子的教育和培养,在经济条件紧张的情况下执意送宪成、允成入塾读书。而且他深知良师的重要,抱定宗旨择师“必欲得文行兼备之士”,想方设法为儿子适时地找到好老师。为了请经师用心培育、教导宪成兄弟,顾学十分礼敬塾师,丝毫不吝赠予塾师丰厚的束脩,礼数颇为周全。即便当时的富贵人家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也称得上相形见绌。南野公有境界,有骨气。县令欣赏宪成兄弟会读书,又同情顾家贫穷,要以俸银资助,南野公坚决拒绝,并说:“诸生数百千人,岂能人人受资助,我的儿子怎能优先享受?况且农家子弟食贫读书是应该的。”父亲的话在宪成心中留下深刻烙印。

宪成的母亲钱安人,常常耳提面命,对其少年读书也起了极大作用。直到后来宪成兄弟考中进士,捧觞感谢母亲教导之恩时,钱安人哭泣道:你们父亲长年辛苦勤劳节俭,是在为你们有今日播下种子也,从此你们踏入官场,“吾不愿汝为好官,愿汝为好人,孺子勉之”。后来宪成、允成兄弟两人均因持正上言被罢官,回到家乡,其母不悲反喜,说这正是孺子今日告慰你们父亲之所为。宪成母亲只是一个农家妇女,指望儿子“书包翻身”,首先要求儿子做好人,做官只在其次。顾宪成兄弟日后立朝刚直不阿,宁折不弯,从其父母之教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宪成并未辜负父亲的期许,他端静庄肃,老成持重,《明史》称他“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宪成开蒙较早,6岁开始入塾读书,师从同府靖江县生员周萃峰先生。有次宪成坐姿不正,老师纠正,宪成虔诚受教,此后一直正襟危坐。7岁,宪成学习《大学》《中庸》。8岁,读《论语》,9岁读《孟子》。自后读《尚书》中的《虞夏书》《商书》《周书》等。宪成较早全面接受“四书五经”教育,读书循序渐进,依次诵读《大学》《论语》《孟子》等书,走的是宋代理学家程颐等人提倡的路子,儒学功底扎实。11岁时,宪成读唐代文豪韩愈的名篇《讳辩》时,就请教老师徐晴湖先生,读到父亲的名字要不要避讳,老师回答说当然。此后凡是读到父亲的名“学”字,宪成总是婉转讳避,若实在无法讳避,心中总是闷闷不乐。老师就对其父亲说:“此子志向卓异,但尚未懂得变通,如尊名,如何讳得?古时韩蕲王世忠教子勿讳‘忠’,难道您没有此意吗?”顾学就转述老师之意说:“古人教子为忠,不避讳父名‘忠’字,如今我的名字里有一‘学’字,你大可不必避此字之讳,你避讳‘学’字,便是忘记了求学,而忘学就是辜负了我对你的殷切期望啊。”宪成闻言恍然大悟,顿时为自己的呆板固执感到十分羞愧,更感动于父亲的深明大义,从此更加专心向学,以求不辜负父亲的一片苦心。

图1-7 顾宪成读书处——端居堂

12岁,宪成学作对联,因为作得好,同学多请他代作,被老师发觉,责问何以如此。宪成说,同学之间,商量有之,代作则无。师疑乃解,不予责罚。上不诳师,下不背友,听闻其事者都觉得宪成极为难得。

宪成视有条件读书是人生福分,曾说:“人有福方肯读书,书有福方遇肯读书人。”怀抱这种信念,宪成读书极为用功。相传有官员经过,雨夜闻得琅琅读书声,随口吟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宪成当即接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续成下联。这副对联,如今悬挂在东林书院大堂,被无数心怀家国的读书人尊奉为至理名言。受父亲影响,14岁时,宪成开始浏览诸子百家之说。15岁,因家贫无力延师,宪成只好到邻塾借读。每晚回家后,仍篝灯夜读,常至午夜不休。父母催他就寝,宪成诺诺应声,但帷灯默诵,往往到天明。宪成深感读书机会难得,阅读经典更不容易,于是在屋壁上题词“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以此自励。父亲看到后,感到欣慰,说:“你想成为孔子和颜回吗?那就努力吧!”读书为了家国天下,为了成圣成贤,就有了不竭动力,就只知乐趣而不困苦。宪成后来追忆自己少年时读圣贤书的过程,称每每读到古时高贤伟士事迹时,时常心向往之,掩卷叹息,称“庶几想见其为人”。可见宪成读书之专注用心,并于书中追慕前贤事迹,反复思考揣摩,见贤思齐。清初无锡人秦松龄褒扬顾宪成,说他处世立朝“明圣学之心,可以无负”。宪成后来立朝为官,唯从实际出发,一再强调为人为官之风骨节操,看来深受孔孟之道影响。

宪成16岁,结束了启蒙教育,师从石澄泉先生修习应对科考的举子之业,学做八股文章。八股文的写作训练过程繁琐枯燥,许多人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方可独立作文,而宪成天赋异禀,又肯用功苦练,没几天就掌握了其中要领。宪成开始科举习业,老师教作破题,没想到他居然援笔立就。三天后教他承题,再过三天教作起讲、对比,宪成请求独力完成。做出来的文章,居然中规中矩,俨然老学究口气。时任知州的邻村云浦人陈以忠,与宪成父亲是朋友,时相过从,以《论语·先进》中孔子之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为题来考查宪成学业。宪成文思泉涌,迅速写成一篇极为漂亮的文章。陈以忠看后击节叹赏,连连夸赞宪成文章写得精妙,对顾学道:“你儿子从相貌上看很像宋代文豪欧阳修,文笔更是了得,假以时日,定然有大出息,如若不信,来日可验。”自此,陈以忠逢人便赞顾宪成才华横溢。宪成名声由此迅速遍传一县。

18岁,其弟允成同他一起受业,兄弟开始讨论学问。20岁,顾学通过陈以忠介绍,为他们兄弟精心选择了同县高庄人张淇为老师。张淇字子期,号原洛,晚号损斋居士。虽然终生只是生员功名,但张先生受业于武进古文大家唐顺之、薛应旂之门,深信朱熹、王阳明的学说,学问深粹,其教导弟子,不拘泥于传注,而大多是其内心所发明者。张先生一见到宪成就说:“吾观子兄弟气貌,非区区举子业可了,须努力寻向上一着。”张淇慧眼,看出宪成非泛泛之辈,也有意以此勉励学生奋发向上,又建议宪成兄弟转而直接向巨擘薛应旂问道。

21岁,宪成考取为县学生,参加应天乡试。乡试归来,次年宪成与弟弟允成进入常州知府施观民创办的龙城书院学习。在府城,直接拜薛应旂为师,受《考亭渊源录》。薛应旂对顾宪成兄弟二人同样青眼有加,极为赏识,并令自己的两个孙子敷教、敷成与他们一同学习,四人日夜切磋学问,彼此勉励,亲密无间,后来共同成长为东林学派之中坚骨干。

宪成天资聪颖,又长年用功,功底扎实,不免志得意满,甚至对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做法表示怀疑。大约与此同时,宪成熟读了王阳明的心学经典之作《传习录》,自称“朝夕佩习不敢忘”,学习的同时,不断参悟省思。对人性无善无恶的说法,极为惊讶,与人辩论,又有人回应说这是“最上第一义”,就更加吃惊。后来从桐城明善先生方学渐学习《心学宗》,读到相关内容,不禁跃然而起道:“孔孟之正脉其在斯乎!”传承孔孟学说之志向更加坚定。如此说来,宪成兄弟家境较为贫寒,但无衣食之虞,自幼接受了良好而全面的教育,后来崛起为一代宗师,看来并非全凭天性自觉。受过名师系统指导,熟读儒家经典,善自内心体悟,也是重要因素。

顾宪成家境较为贫困,与其弟允成能够十几年间衣食无忧地读书不辍,除了父亲的支持,同样依靠两个哥哥的支撑。长兄性成,字伯时,敦朴有古风,不善言辞,自小就辅助父母做家务,成年后一直业农,号泾田公。二兄自成,字仲时,也不从事举业,业农治生,号泾白公。兄弟二人种田是好把式,泾水之上,灌莽一区,他们经营40年,将之开发成较有模样的热闹聚落。他们以长年种田收入养家糊口,资助两个弟弟读书。宪成兄弟读书有出息,也是整个家庭集中了有限资源的结果,耕读传家,是当时无锡一带人才崛起、文化传承的典型之路。 CBR5z/pmhVjhjC+0Pbs0BYQdibnEQi7x38gl/aF8Qrqf/3cMOA7k0iwExSii7Pg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