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清官,虽官至应天巡抚(辖境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江苏、安徽一市二省),平时生活却极为节俭清苦。他衣着简单朴素,萧然有如寒生;出行轻车简从,不事张扬。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他病故于任上,无一语言及身后之事。与他一同在南京为官的同乡,唯有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检视其全部遗物资财,见竹笼中唯有俸银八两、葛布一块、旧衣物数件而已。因其为官清廉,丧事萧然无措,佥都御史王用汲等率同其他人慷慨解囊,自发捐赠银两,海瑞才得以棺殓,见者无不泪下。苏州文人朱良在目睹其身后萧然景象后,不禁吟下“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的悼诗。此清官便是赫赫有名的海瑞。海瑞为官清廉耿介,有“海青天”之美誉,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明人何良俊在其笔记《四友斋丛说》中称赞海瑞道:“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海瑞(1514—1587),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广东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人。历任南平教谕、淳安知县、户部主事、尚宝丞、应天巡抚,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隆庆三年(1569)六月,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出任应天巡抚,为时仅八个月,后于万历十三年(1585)复出,再到南京任吏部右侍郎、右都御史,为时两年半。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病逝于南京官署,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的先祖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的海俅。海俅原籍福建,后迁至广东,客籍番禺,故海瑞曾自称为广东海南卫籍番禺县人。海俅的重孙海逊之曾在明朝开国之初担任广州卫指挥,其子海答儿至海南从军,就此落籍于琼山县,因而海瑞家庭户籍为军户。其后海氏家族在当地渐渐扎根,科甲继起,逐渐兴盛,成为海南望族。海瑞曾祖海福、祖父海宽均出任知县,从伯父海澄则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考取进士,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
海瑞父亲海瀚,虽然天性警敏,读书能明大义,然其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又不治生产,不问生计,故海家多仰赖妻子谢氏勤俭持家,维持生计。海瀚得子海瑞,四年后便撒手尘寰,留下谢氏与小海瑞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其时海瑞母亲谢氏只有28岁,丈夫早逝,独子年幼,海家又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贫苦。幸而谢氏坚韧不拔,矢志励节,暗下决心要将海瑞抚养成人。
海瀚去世后,留下10余亩薄田,因无人耕种,谢氏只好将祖田租给佃户耕种,收回些许租米,然而远不够维持母子二人生计。于是谢氏便依靠纺纱织布,做一些针线活额外挣些钱米,以贴补家用。此外,海氏族人也偶有接济,故母子二人虽生活清贫,却也勉强可以过活。生计之辛并未难倒谢氏,只是她在与儿子粗袍粝食之余,另有一件大事日夜挂心,那便是如何将年幼的儿子培养成德行兼备的有用人才。为此,谢氏于海瑞的学业方面十分上心,紧抓不懈,训导甚是严格。她日夜同小海瑞起居坐卧于一处,如此既可将儿子的生活照料得十分妥帖,又便于随时监督、时刻教诲,规范儿子的言行。谢氏幼时曾粗识经文史语,深知教子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时时亲口向海瑞传授《孝经》《大学》《中庸》等经典,使其知书明理。海瑞年纪虽小,难以理解经典晦涩之义,却也在懵懂中口诵心记,不知不觉间浸润于儒家经典,为其后的科考为官打下了坚实基础。
谢氏尤为注重言传身教,她不仅严于律己,更严格要求海瑞,她期望海瑞树立远大志向,并以古代的圣贤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儿童天性喜动爱玩,又常出无知不当之语,每当小海瑞口出戏谑之词,谢氏必定疾言厉色,作出极严肃的神态训诫、教诲海瑞,责备其行为不端,无谦谦君子端庄之态。海瑞在母亲的教导下逐渐学会了何为圣人礼义,为人端庄沉静,喜怒之色皆敛藏于心,轻薄玩笑之语皆缄之于口。
待海瑞年纪稍长,谢氏更是向亲戚邻里四处打听,以期访求、挑选出最为严明、学问精深的经师,托付其教导培养儿子,颇有先贤之母断机画荻之风。海瑞也不负母亲殷切期望,勉自慎饬,年幼时即可出口成诵,学业日益精进,少年时便立志学为圣贤,认为千言万语,只是欲人识其真心,率其真而终身行之,便是圣贤。海瑞年仅14岁即有此眼界与心胸,足见其母慎择名师教化之功,这也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为官真谛。成年后的海瑞每每追忆其母,总感念于母亲年少苦节,辛勤哺育,严厉教导之良苦用心,在《与琼乡诸先生书》中称赞母亲“持家有纪法,教子有义方,律身以正义”。
在母亲的教诲下,海瑞自幼便立下远大志向,读书极为刻苦,然而他的科第之途似乎并不顺畅,直至28岁时才考取为府学生员,至36岁方考中举人,后会试落第,至41岁时海瑞以为制科未必能行己志,谒选就福建南平县教谕,开启了自己的为官生涯。海瑞的官声政绩,同其母密切相关,明代琼山举人张子翼有诗赞道:“秋霜撼陵谷,艰哉慈母寡”;“教子为名臣,直声动朝野”。谢氏坚毅而有韧性的品质与严厉的教子方式,使海瑞刚毅不屈,宁折不弯,成长为一代为民请命的著名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