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陆树声带经而锄

对于明清时期的官员来说,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的官职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在明朝中后期,却有一位名叫陆树声的官员,性格恬淡,轻视名利,屡次辞官,此举使他的名声日益响亮,乃至“中外高其风节”。

陆树声(1509—1605),字与吉,号平泉,别号适园主人,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官至礼部尚书,谥号文定,后世学者尊称其为“平泉先生”。陆树声性情狷介耿直,淡泊名利,为官一身正气,颇有建树,受人尊重。辞官回乡后则潜心学术,著作等身,是明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有《陆文定公集》《陆学士杂著》传世。

陆树声的先世据说颇为显赫,人称三国吴郡陆氏之后,也有人说是唐朝宰相陆宣公陆贽之后。然而,这些似乎与树声出世时陆家的境况并不相称。树声之父幼年丧父,由母亲带回外祖父家抚养长大,从母姓林。因此缘故,树声原也跟随父亲姓林,直至出仕后才改回陆姓。陆树声出身于农民家庭,世代业农,家境甚是贫寒。树声与其弟树德年轻时因家贫,父母竟至无力为两个儿子娶妻,两人只好出赘为婿,陆家之窘境可以想见。

树声年龄稍长后,并无其他嗜好,唯独喜欢读书。家人对此并不支持理解,反而认为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于是粗暴地毁其书卷,强行命令小树声日日至田间辅助耕种。小树声常常赤脚在田里与一众佣工、帮工一同干活,锋利的芦刺不时扎入他的脚中,树声的双手双脚因常年劳作而磨起了厚茧。陆树声虽自幼种田,却极为上进,敏而好学,利用种田余暇苦读不辍。他下田干农活时常常悄悄地带上一部经书,做活累了就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掏出经书津津有味地诵读。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陆树声带经而锄的故事。他回到家中,夜晚则以囊萤照明,以省烛火之资。树声力学不怠如此,可谓虔心向学,孜孜不倦。

一次,陆树声跟随父亲入城交纳赋税,听到有一户人家住所传来经师授课、学生琅琅读书之声,树声不禁心向往之。树声努力抓住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偷偷趴在窗边旁听塾师讲解,之前自己读书懵然不解的困惑之处茅塞顿开。树声因家贫,无力买得上好纸张,只好想办法找些质地粗糙、廉价易得的楮树皮纸来练习文章写作。一次,树声将他写成的文章呈给族兄阅览,族兄读后大为惊奇,从此便同意了树声读书的请求,不再阻拦树声求学。然而当时树声的父亲仍未允准儿子入塾读书,树声长跪不起,涕泪纵横,苦苦恳求,请父亲给自己一个读书的机会,再三表示自己读书不会影响家里的农作。父亲这才同意他跟着乡塾先生学习经书。

树声如愿入塾就读后,和他一同就塾的学生初见树声衣着粗陋,出身贫农家庭,并无余财,无不私下嘲笑他的寒酸,讥讽其家境贫寒。树声分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对同窗的奚落不以为意,一如既往地力学不辍。时日渐久,树声在读书作文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先前讥诮他的同窗方才钦服于他的才学,不敢再轻薄怠慢。树声对知识的渴求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使其脱颖而出,其文采斐然,甚至达到令塾师读罢树声之文避席惊赏、连连赞叹的程度。

嘉靖初年,陆树声在时任知县方纯主持的童生试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考中生员,获得了进入县学学习的资格。陆家的窘境,方县令看在眼里,对树声既同情,又赏识,就资助银两,施以援手,树声总是谢绝不受。虽然有了科举的初级功名,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陆家经济仍然拮据,树声就开设塾学教授学生,边教边学,以贴补家用,这样的日子维持了十几年。寒门出隽才,直到嘉靖十九年(1540)那一科乡试,树声终于名列第五,中为举人。次年会试,树声连捷考得第一名,殿试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后授为翰林院编修。

图1-5 陆树声墓志铭(局部)

树声少年阶段的读书条件虽然极为困苦,但他凭借带经而锄的毅力一朝中第,不仅使自己鱼跃龙门,成为寒门贵子,更使松江云间陆氏由早已颓败的破落户重新崛起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可见不论境遇何等艰难,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用功阅读的习惯,常常能为人生带来一抹出人意料的色彩。

陆树声早年刻苦攻读,直到晚年,他仍然力倡后辈要认真读书,竭力要求子孙当趁年轻,将读书视作第一要务,不可虚度光阴,并立下“读书十箴”之家训,收入《云间陆文定先生家训》。 ESE9QodTsccn+wg9+FODaS6g+ej1mvB+CoFCm3oZqne93drVTSf41L99F5Y0sLP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