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徐溥投豆严自律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71岁的四朝老臣徐溥因眼疾加重,无法再批阅公文,于是他再次上书,恳切请求皇帝能够恩准自己告老还乡,终于得到准许。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南直隶宜兴县(今宜兴)洑溪人。代宗景泰五年(1454)殿试一甲第二名,是为当年榜眼,后官至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弘治朝任内阁首辅。

徐溥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祖父徐鉴曾任广东琼州知府,在任勤政爱民,政绩卓著。父亲徐琳,字廷玺,号渔隐先生,生子四人,长子即徐溥。徐琳虽有用世之志,不幸其父亲去世得早,未能科考入仕。徐琳由此而将家业不坠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督查儿子的学业特别严格。儿子白天在外就师苦读,傍晚回到家中,徐琳必定检查其课业,考察其勤惰。后来直到儿子高中榜眼,授官翰林编修,徐琳方大喜道:“先人遗言,子孙勿复为刑官,儿今免矣。”几次致书儿子,诫以居官之法。徐溥几次回乡省亲侍老,徐琳总是催促儿子早早进京复职,说:“委身事君,宜力图报称,何以私恩为念哉!”徐溥以俸禄孝养老父,徐琳说吾家用途足够,这些俸禄可以给贫困的亲族姻戚花费。景泰五年,徐溥考中进士,恰逢县中遭受水灾,里中上报灾伤可以免税,徐家可以少交300石税粮。徐琳却说:“吾家之田实际并未受淹,不能借此欺公!”可见徐琳为人正直,从不蝇营狗苟,贪图小利。

徐溥的母亲何氏,出身于同县的殷实人家,一心培养子孙成才。见丈夫笃意教导子弟,平时供具宾师之礼唯恐或缺,每当丈夫程督儿子课业时,何氏总是对儿子奖谕有加,得知儿子学业有所进步,就喜形于色,反之则闷闷不乐。景泰元年(1450)徐溥第一次乡试应考,要到南京,其时尚未娶妻,母亲何氏放心不下,告诫道:“都邑纷华之地,儿未有室,忧汝为所诱。”徐溥宽慰母亲道:“不肖惟患不能取科第为亲荣,此不足烦大人念虑。”后来徐琳去世,徐溥回家服孝,期满起复,因母亲年高不忍心离别。反是何氏安慰儿子道:“吾家世受朝廷厚恩,儿当尽忠图报,我有你的诸位兄弟在家,不乏奉养,切勿以我为念。”

徐溥出生在这样富而好礼的家庭,耳濡目染,涵养得一副好肚量,又自幼天资聪颖,读书尤其刻苦用功,尚在孩提时代已沉静端庄,少年老成,卓然如成人一般。待徐溥年纪稍长,其父在他8岁时送他进入私塾读书。虽无人要求,徐溥在完成塾师布置的功课外,自觉地将圣言要语、经典法言抄录汇集成册,并在扉页为这本小册子题写了一个名字,曰“圣贤要语”。徐溥对这本精心汇纂的小书视若珍宝,随身携带,以供随时翻阅记诵。塾师见小徐溥的口袋总是鼓鼓的,又常从口袋中掏出一本小册子阅读,疑心这是让徐溥分心的玩物,以为他私下里偷看闲书,不免面露不悦,责备他疏懒贪玩。于是塾师一把夺下那本小册子,才发现原来是徐溥利用闲暇时间自觉抄录的一本儒家圣贤语录。塾师问明原委后,仔细翻看阅览,不禁大为惊异,再看册子上字迹工整俊秀,顿时颇觉自愧,即对徐溥之父渔隐公说:“你的儿子乃是神童异才,日后定成大器,只是我才德有限,并不足以胜任此子之师。”遂请辞而去。

又有一次,徐溥的舅舅从外地至徐家做客,称自家子弟善于歌唱,言谈间颇为得意。少年徐溥闻言正色道:“少年仅凭日日唱歌难道就能做到显亲扬名吗?我心中所愿,并不在唱歌动听,音调优美。”在场之人听闻此言,纷纷称赞徐溥志向远大,十分器重这个少年。景泰元年(1450),时年22岁的徐溥以秀才身份参加会试,却失意落榜。归家后的徐溥知耻而后勇,更加勉力苦读,竟至废寝忘食、遗忘岁时寒暑的程度,甚至因读书过于刻苦,而身染痨病。好在上天不负有心人,徐溥终于在下一科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进士及第,获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平步青云,光耀门楣。

《中庸》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儒家要求的传统君子美德,要求君子在无人注视时也应当时刻警醒,谨慎行事,在无人听到时也要有所敬畏。因为一个人的品行是否高尚,并不在于人前,而是恰恰在无人监督的时刻方可有所体现,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方可窥见一个人真正的修养品质。在无人要求时加强自我要求,在无人管束时保持危言危行,少年阶段的徐溥通过投豆的方式来自纠自省,堪称“慎独”典范。

徐溥曾在家中放置了两个罐子,自己每做一件好事,或是产生了一个好的想法,再或者在人前说话漂亮得体,则向罐中投入一粒黄豆,以嘉许自己的善言善行;如若当日做了错事,或是出言不逊,讲错了话,再或者产生了损人利己的恶念,徐溥便会在另一只瓦罐中投一粒黑豆,以此来警戒自己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徐溥小小年纪便严以律己,并别出心裁地以投豆这一方式来规范、纠正自己的言行,可谓聪慧而自律,当令多少成年人汗颜。这种投豆以自律的修身方式,后来被不少人效仿。

徐溥的这一自省方法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施教化于无形,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功用。直至入朝为官,徐溥依然保留着这一良好习惯,用此法日日三省己身,可以说这两只瓦罐伴随了徐溥终生。在投豆法刚开始实行时,瓦罐中的黑豆数量远远多于黄豆,而后黄豆和黑豆的数量渐渐大致持平。多年之后,黄豆越积越多,终于数量大大超过黑豆。伴随着日复一日的投豆和反复的纠错、内省,徐溥的品德修养日渐提升,雍容大度,最终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与徐溥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veqJXXgBTvCkjfF5TVI7yQt9Q524XAYK4o2qwz5GCvVMNiliiW7Xw00Vs9ZZwB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