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方苞之门属

桐城派“初祖”方苞,虽籍贯江南省桐城,但终其一生都与江苏息息相关。据苏惇元《方苞年谱》记载,方苞自曾祖父方象乾即移家秣陵(今江苏南京),世居于此。康熙七年(1668)方苞生于六合留稼村,至康熙三十年秋,方苞二十四岁随恩师高裔至京师,方苞在南京生活二十四年,期间仅归安庆试数次。又自康熙三十二年秋,方苞二十六岁,应顺天乡试,落第南归,十月下旬抵上元家中,至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被逮,解至京师,期间仅数次外游,方苞在南京生活又十五年左右。大赦后蒙养皇恩,不允归里,仅雍正二年(1724),方苞才得请假归南京葬亲,给假一年。乾隆七年(1742)春,方苞以年近八旬,时患疾痛,乞解书局,终获归里,直至乾隆十四年卒,葬于江宁县建业三图沙场村龙塘,其又在南京著述授徒七年之久。粗略计算,方苞享年八十有二,有约四十七年是在南京度过。世皆知其为桐城人,实则他是生于金陵,长于金陵,著书授徒于金陵,长眠于金陵,其人生踪迹与文化事功大半都镌烙在江苏这片土地上。

据初步统计,方苞的江苏籍及门弟子7人、私淑弟子12人、续传弟子10人,另外由吴江柳树芳开始私淑方苞古文“义法”,并在家族内部传承,形成吴江柳氏家族桐城派弟子群,有11人。因此方苞之门属合计有40人。

一 及门弟子

(一)徐流芳

1.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芳,亦作方,字玉川,号杉泉,江南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生于康熙间。少习举业,于书无所不窥。稍长,学古文于顾栋高。尝从王澍、蒋衡学书法。后又转而习诗,有魏晋风格。因客漕督长白顾琮所,从而得以师事方苞,受其古文“义法”以归。归而闭门著书以终。 [1]

2. 存目著作

据《梁溪诗钞》卷三十八“徐流芳小传”著录:徐流芳撰有《有自弃斋诗稿》,且谓其师金坛蒋衡欲刻之而未果 ,《诗稿》收其诗四十五首。又光绪《无锡金匮县志》(清裴大中等修,秦缃业等纂,光绪七年刻本)卷三十九著录:徐流芳撰有《沙邨书屋诗文稿》,四卷。又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卷一著录:徐流芳撰有《咫闻》十八卷 、《明季遗闻》四卷 、《沙村偶笔》若干卷

(二)孙廷镐

1.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字庚炎,一字庚尧,号莲峰,江南无锡(今江苏无锡)人。诸生。喜谈兵。师事方苞,受古文法。工古诗文辞,为文不作理学空言,务兼体用。于书无所不窥,主蛟川书院。

2. 存目著作

据《剡源乡志》卷十五载:孙廷镐撰有《白纻集》,又名《古文诗赋杂著稿》,四十三卷,是集“藏剡源张凤竹家”。又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卷一著录其撰有《周易集义》、《易学管窥》、《金刚得一录》、《笔赘》五十七卷、《杂说》二十卷。

(三)沈淑

1. 生平与师承

1698—1730,字季和,一字立夫,号颐斋,常熟福山(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室名“孝德堂”。沈万育之孙。笃学,精熟诸经注疏。雍正元年(172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与方苞同给事武英殿书馆,得备闻古文义法及《周官》之说。后以峭直寡合告归,杜门著述,手不释卷。

2. 现存撰述

沈淑经学著作二种:一是《周官翼疏》三十卷,成于雍正五年(1727),书前有自作《条例》十二则。此书汇集汉、唐、宋、明以来及清朝李光地、顾炎武、方苞等人之说,分为五部,凡疏解经义者曰“正义”;于本义引申旁通者曰“通论”;考订注疏之失者曰“辨正”;综列后世事迹,援史证经者曰“余论”;别著新义以备参考者曰“存异”。每类六卷,而总名“翼疏”。其“正义”六卷,又每卷各自为上下。《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存目著录此书,并言有山西巡抚采进本,今存佚不详。二是《经玩》六种二十卷,雍正七年(1729)常熟沈氏孝德堂刻本。八册一函。卷首有雍正七年六月沈氏自作《小引》。此书录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文字之异者为十二卷,即《陆氏经典异文辑》六卷、《经典异文补》六卷;次以经传中文字互异及录《春秋左传》,分国土、地名、职官、器物、宫室之类为四卷,即《春秋左传分国土地名》二卷、《左传职官》(一作《左传列国职官》)一卷、《左传器物宫室》一卷;次辑注疏《十三经》琐语为四卷,即《注疏琐语》四卷。《陆氏经典异文辑》六卷,此书就陆氏《经典释文》中文字,摘录其异文,并辑录出来,间附按语。卷首有沈淑《序》谓:“雨中少酬酢,得展书卷,欲寻指趣,又闷然无所得,辄作雕虫之技,陆氏《经典释文》中文字之异者,录为六卷。”《经典异文补》六卷,沈淑在得《陆氏经典异文辑》基础上,又作《经典异文补》六卷。卷首有沈淑《序》谓:“陆氏《经典释文》中文字之异者,录为六卷,而以经传中文字互异及《注疏》《史》《汉》《说文》诸书所引经传文字异者补之,复得六卷。”《春秋左传分国土地名》二卷,此书实沈氏为方便“从子辈”记览而作,简单明了,颇便初学。该书分周、鲁、齐、晋、卫、郑、邢、宋、杞、吴、楚、许、秦、蔡、曹、莒、纪、邾、西虢、北燕、虞、小国(古国附)等抄录杜预注的有关地名。先列国名,再自鲁隐公至鲁哀公按时代顺序列出地名,有的还标出沈氏所处时代的地名。《左传职官》一卷,此书以国为纲,列举官名,官名之下列杜注、孔疏,一目了然。列有周、鲁、齐、晋、卫、郑、宋、楚、秦诸国,对无法归附某国的,则归为“总”类,最后则为“古”,以列上古官名,便于对照。该书使纷繁的春秋列国官号变得简单明了,便于治《春秋》者把握。《左传器物宫室》一卷,此书分“器物”与“宫室”两部分。“器物”部分列《左传》中提到的器物,自鲁隐公至鲁哀公按时代顺序排列,记录器物的名称、形制、用途等。“宫室”部分则按国别分列,载周、鲁、齐、晋、卫、郑、宋、吴、楚、秦、曹、邾等国的宫室,对无法归入某国的,则归为“总”类。此书《清史稿》又作《春秋器物宫室》。《注疏琐语》四卷,沈淑此前曾就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中,摘录其异文,并辑录出来,间附按语,得《陆氏经典异文辑》六卷,在此基础上又作《经典异文补》六卷,复又在此基础上作《注疏琐语》四卷。卷首有沈淑《序》谓:“陆氏《经典释文》中文字之异者,录为六卷;而以经传中文字互异及《注疏》《史》《汉》《说文》诸书所引经传文字异者补之,复得六卷;继又取《注疏》中新颖字面,可资文字掇拾者,效《左》《国》腴辞,《文选》锦字例,录之,复得四卷,名曰《注疏琐语》。”《经玩》一书,又有《后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艺海珠尘》本等。

(四)和风翔

生平与师承

1702—1736,字宇清,江苏上元(今属江苏南京)人,世居蒋山之阳。雍正二年(1724),方苞给假归上元,于好友刘古塘处见和风翔,劝其捐弃时文,笃志治经。和风翔从方苞之言,一心通经。乾隆元年(1736),方苞充《三礼义疏》馆副总裁,荐和风翔参与纂修,六月,和风翔行装北上,路途染病早逝。著述多散佚。

(五)吴燮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初冒姓张,名元,字万长,号改堂,吴江(今属江苏苏州市)人。乾隆元年(1736)召试博学鸿词。师事方苞,受古文法。喜研宋元儒书。撰述著述多散佚。

(六)严采凤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字轶伦,江苏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严长明叔祖父。师事方苞。著述多散佚。

(七)严长明

1. 生平与师承

1731—1787,字冬有(一作冬友),一字道甫,号用晦,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幼从叔祖父严采凤学。乾隆七年(1742),方苞好友李绂典试江南,见严长明,随举“子夏”二字命对,严长明应声对曰:“亥唐。”李绂惊叹严长明才华,对方苞谓:“国器也,可善视之。”遂从方苞受业。曾入卢见曾、毕沅幕府。乾隆二十七年车驾南巡,以诸生献赋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值军机,擢内阁中侍读。历充《通鉴辑览》《一统志》《热河志》《平定准格尔方略》纂修官。严长明颇得方苞学术精髓,博学多识,精通蒙古、托忒、唐古特等少数民族文字。诗文皆善,尤其是古文,写得运思缜密,纡徐平和。

2. 现存撰述

严长明纂方志著作一种:《西安府志》八十卷首一卷,由舒其绅修,严长明纂,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三十二册,南京图书馆藏。始修于乾隆四十一年秋,成书于乾隆四十四年冬。舒其绅,河北任丘人,乾隆四十二年任西安府知府。卷首有毕沅、舒其绅等序七篇,严长明撰凡例十三则。是书“为门一十有五,分类五十有一,统计八十一卷”,一百三十六目,范围包括清代西安府所辖长安、咸宁、咸阳、兴平、临潼、高陵、户县、蓝田、泾阳、三原、周至、渭南、富平、礼泉、同官十五县及耀州。卷首收录清朝历代皇帝吟咏西安及关中山川名胜的诗文,卷一地理、卷二至卷四名山、卷五至卷八大川、卷九至卷十一建置、卷十二至卷十八食货、卷十九至卷二十学校、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六职官、卷二十七至卷四十人物、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五选举、卷四十六至卷五十三大事、卷五十四至卷六十五古迹、卷六十六至卷七十一艺文、卷七十二至卷七十三金石、卷七十四至卷八十拾遗。该志一个特色是将金石从艺文志中独立出来谓“关中金石之文甲于海内”,志中辑有秦至明碑石文约248篇,其中记西安及碑林所藏碑石128通。是志为西安建府后第一部府志,取材宏富,立义精严,称为“上可佐朝廷四库之储藏,下可备西安一郡之文献”。

严长明与曹仁虎、钱坫合撰一种:《秦云撷英小谱》一卷,清道光吴江沈氏世楷堂刻清末重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全书共七篇,记叙清乾隆间陕西十四位秦腔旦角:申祥麟、三寿官、张银花、樊小惠、宝儿、喜儿、姚锁儿、岳色子、金队子、双儿、拴儿、太平儿、四两、豌豆花等伶人轶事。曹仁虎作《三寿传》《色子传》两篇,钱坫作《银花传》一篇,其余皆为严氏所作。是书被辑入《昭代丛书》,卷首有王昶《秦云撷英小谱序》,卷末有严长明跋、徐晋亨《题词》十二首、杨复吉《秦云撷英小谱跋》。又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长沙叶氏郋园刻本,在原书卷首增加叶德辉《重刊秦云撷英小谱序》,卷末增加袁祖志《跋》,徐晋亨《题词》由卷末转到卷首,辑入《双梅景 丛书》,叶德辉重刻于民国六年(1917),首都图书馆藏。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评价此书谓“近严长明、曹仁虎、钱坫诸君撰《秦云撷英小谱》,言之甚详,又复精确”

严长明论学著作二种:一是《师友渊源录》一卷后案二十八卷,稿本,八册,每页十二行二十三字,南京图书馆藏。是书收录师友传记之文献,始编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月,为严长明晚年之作,惜未成而殁,仅存总目一册,后由其子严观仿朱熹《伊洛渊源录》之例,捜集传志碑文、嘉言轶事,汇为二十八卷,以“后案”二字分眉目,成书于道光五年(1825)。卷首有严观序、凡例、阅过书目,书目中严观用朱笔标出家集与家著,分别有《八表停云录》《献征余录》《归求草堂文钞》《西安府志》,均为严长明所撰。卷后附钱大昕《内阁侍读严长明传》、姚鼐《严冬友墓志铭》、严观《先君行述》并《先叔芝恬梦十砚记》等。卷中分门记录严长明的师友传记:师长门有杨绳武、梦麟、刘星炜、刘统勋等;尊宿门有吴敬梓、程廷祚、全祖望、厉鹗等;先达门有卢见曾、钱载、翁方纲等;召试同年门有程晋芳、赵文哲、吴泰来、徐步云等;年谊门有王嵩高、戴祖启、戴震、潘奕隽等;内阁前辈门有钱大昕、王昶、吴烺、曹仁虎、吴省钦等;内阁后辈门有鲍之钟等;交契门有王文治、姚鼐、阮葵生等;故旧门有金农、陈章、朱稻孙、聂 等;同砚门有宁楷、涂逢豫、俞大谟、侯学诗、洪亮吉等计四百余人。是书辑录大量清代文人传记资料,史料价值较高。二是《江淮旅稿》一卷,《咫园丛书》本,民国三十七年(1948)四月合众图书馆印行。是书作于乾隆庚辰年(1760)严长明客居长淮所作,严氏自称“归求子”,以“七术”为题,以骈文写成,谓“五子之书,七篇之制,曾就范于大家(望溪先生),奈偾辕于小试”,多论经学、理学、制义之学和古文辞。卷后有程廷祚跋。《丛书集成续编》据此收录。

严长明诗文集一种:《严东有诗集》十卷,宣统三年(1911)叶氏观古堂刻本,首都图书馆藏。是书分为《归求草堂诗集》六卷、《秋山纪行集》二卷、《金阙攀松集》一卷、《玉井搴莲集》一卷。《归求草堂诗集》六卷,按年编次,自乾隆十六年(1751)至乾隆二十八年,主要收录严氏二十一岁居乡到三十三岁为官时期的作品。《秋山纪行集》二卷,收录诗作七十八首,为严氏扈跸木兰沿途所作。《金阙攀松集》一卷,为严氏乾隆二十五年游东岳泰山所作。《玉井搴莲集》一卷,为严氏乾隆四十年游西岳华山之作。是书又有民国元年(1912)长沙叶氏郋园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藏,《续修四库全书》《清代诗文集汇编》《丛书集成续编》据此影印。

严长明编纂总集一种:《千首宋人绝句》十卷,两册,清乾隆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宋代绝句选本。卷首有毕沅乾隆三十五年(1770)序,次总目,次严长明纂诗例六则,其中第六则云:“陈星斋前辈、程蕺园同年见之,汰去二百余首,适得千首之数。因命胥钞二本,一付弇山前辈,一藏箧中……乾隆癸未十月望日道甫严长明纂。”可知《千首宋人绝句》曾经陈兆伦、程晋芳删汰,成书时间为乾隆二十八年。严氏效仿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体例,专选绝句,入选诗家360位,先七言七卷,次五言二卷,后六言一卷,每卷前皆有目录,注明诗体,诗人名后注有篇数。书中仅选录诗歌,无诗人小传,亦无选家评语。

3. 存目著作

据《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五十四、《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二著录其经学著作三种:《毛诗地理疏证》,研究《诗经》著作;《五经算术补正》,增补订正北周甄鸾所著《五经算术》;《三经答问》,《同治上江两县志》将其归为五经总义类。今均未见。又《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五十四、《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二著录子学著作十二种:《淮南天文太阴解》 《知白斋金石类签》《金石文字跋尾》《石经考异》《汉金石例》《五岳贞珉考》《五陵金石考》 《平原石迹表》《养生家言》《墨缘小录》《诗乐中声表》《奇觚类聚》。《知白斋金石类签》,现存《知白斋拓本》,残缺,湖南省图书馆藏,余今皆不见。又《医籍考》著录其著有《素灵发伏》一种,今未见。又有《尊闻录》一种,其子严观在《师友渊源录》附《先君行述》谓:“至《尊闻录》,则踵先曾祖星标公而作者,尤为生平精诣之书,经史之粹言皆在焉。”今未见。又有《文选声类》十章,清桂文灿《经学博采录》卷一、《国朝金陵文钞》卷五《汉魏音序》著录,今未见。钱大昕《内阁侍读严长明传》、严观《师友渊源录》著录《怀袖集》一种,今未见。《西安府志》引用书目小说类著录其《吴谐志》一种,今未见。《汉中府志》四十卷,陕西汉中地方志,钱大昕《内阁侍读严长明传》著录,今未见。《三史答问》《西清备对》 ,《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五十四、《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二著录,今未见。《献征余录》,《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五十四、钱大昕《内阁侍读严长明传》著录,今未见。《文选课读》《南宋文鉴》,《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五十四、《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二著录,今未见。

二 私淑弟子

(一)刘齐

1. 生平与师承

1651—1696,字言洁,号存轩,江南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刘元珍曾孙。性耿介。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入太学,官直隶州州判。与方苞、戴名世师友兼资,切磋古文,义法醇正。卒后方苞书其墓曰:“狷者刘言洁先生之墓。”刘声木称其“古文浑涵汪洋,多淡荡之趣”。

2. 存目著作

据乾隆《无锡县志》 卷三十九载:刘齐撰《存轩文集》十卷、《慎独斋诗》(藏其家而不出)

(二)曹一士

1. 生平与师承

1678—1736,字谔庭,号济寰,谥文肃,江苏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改选为庶吉士,三年散馆后,授予编修官。十三年考选为云南监察御史。乾隆元年(1736)调任官工科给事中。一士为官敢言,诗文亦慷慨磊落。私淑方苞,受古文法。沈德潜《四焉斋诗集序》曰:“今读其拟古、怀古、咏史、出门、辞亲、敷陈经济之作,俯仰古今,目空四海,才高而心抑,气雄而虑沉,小足以淑一身,大足以经邦国,近足以通幽明,远足以垂天下。” 《四库全书总目》曰:“其论文之旨,谓古人之所以称古者,乃意义之古,非词句之古。有明潜溪、遵岩、荆川、震川,其文调之近时者甚多,不以此损其古意。于麟、元美字句之古几于无一不肖,而终与古远。观其持论,可以见其宗旨矣。”

2. 现存撰述

曹一士诗文集三种:一是《四焉斋诗集》六卷,附《梯仙阁余课》一卷、《拂珠楼偶钞》二卷。乾隆十五年(1750)其子曹锡端等刊刻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首乾隆庚午秋七月沈德潜题《序》,又有黄文莲《序》,次《上海县志名臣传》称其:“撰述甚富……所著《四焉斋集》十六卷,子锡端等梓以行世。”《四焉斋诗集》六卷:卷一为五七言古诗、卷二至卷四为五七言律诗、卷五为五七言排律诗、卷六为五七言绝句。末有其婿叶承《跋》,又有其从子锡黼《跋》曰:“旧有《梦白草沔浦诗钞》……诸编,顾皆携之行箧。黄门殁京师,捆载而归,类多残缺。庚戌(1730)以后作皆零纸断简,兼多涂注,今共辑为六卷。”据此知一士曾著《梦白草沔浦诗钞》,盖手抄本。后附《梯仙阁余课》乃一士继室陆凤池撰,《拂珠楼偶钞》乃一士之女曹锡珪撰。又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四库全书总目》曰:“是编乃其《诗集》,《石仓世纂》之第四种。附载《梯仙阁余课》,为一士继室陆氏凤池作,刻于康熙壬辰(1712)。又《拂珠楼偶钞》,一士之女锡珪所作,刻于雍正甲寅(1734)。” 二是《四焉斋文集》八卷,乾隆十五年(1750)其子曹锡端等刊刻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首有焦袁熹乾隆庚午(1750)《序》,又顾栋高己巳(1749)春《序》曰:“曹子济寰既殁之十有三年,其子锡端等刻其遗文若干卷。”后有其婿叶承及其从子锡黼《跋》。又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四库全书总目》曰:“国朝曹一士撰,《石仓世纂》之第五种也,与其《诗集》同刻于乾隆庚午。” 三是《四焉斋集》十五卷。宣统二年(1910)庚戌刊本,南京图书馆藏。新阳赵经式书题、校字。收《四焉斋诗集》六卷,附《梯仙阁余课》一卷,《四焉斋文集》八卷。《四焉斋诗集》,卷首沈德潜《序》、黄文莲《序》,同前。后附《梯仙阁余课》一卷,其从子锡黼《跋》曰:“今年夏编订黄门遗集,从陈箧中得而读之,韵高而旨远……因与菽衣兄、企南弟、芝泾姊婿重加较辑共得诗五十五首,诗余十一首,附刊黄门《四焉斋集》后。”《四焉斋文集》八卷,卷首顾栋高及焦袁熹《序》。又严源焘《序》曰:“从子诞文编订先生《四焉斋文集》付梓以传,今年秋诞文以谒选来京师与余相过从,一日手所订《四焉斋文集》示余,属为文序之。”次录《上海县志名臣传》,又《曹谔庭先生小景》及篆书像赞,题曰:“宣统庚戌冬后学李邦黻谨赞,新阳后学赵经式谨篆。”末附叶承及锡黼《跋》。

3. 存目著作

据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卷一著录:曹一士撰有《诗经说》《攒笔录》《批点左传》《批点离骚》《批点庄子》《批点文章轨范》数种。

(三)沈彤

1. 生平与师承

1688—1752,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乾隆九年(1744)举博学鸿词,官九品。师事何焯,但私慕方苞学问,多次问学方苞,方苞倾心授其古文义法及经学。其《与望溪先生书》有三,其二曰:“彤之志乎是久矣,而未之能逮。先生素以传经、治古文高天下,前彤入都,幸得近其人而力学焉。”又其三曰:“既念彤于先生虽未具师弟子之礼,而实以师事。”沈德潜《果堂集序》谓其“胚胎前光,加师友之益,江山之助,又沉酣典籍,故发而为文,深厚古质。吴中言古文者,必屈指君 。”

2. 现存撰述

沈彤经学著作四种:一是《尚书小疏》一卷,清乾隆吴江沈氏刻本。是书只解《尧典》至《禹贡》,摘列数十则,因其论述颇多与前人相反,难免解说不少失之好异。《四库全书总目》谓:“彤长于三《礼》,而《尚书》非其所精,又务欲求胜于胡渭,故纠纷至是,不足为据也。” 故《四库全书》摒洛此书,仅著录于存目之中。其实,是书仍有不少辞明义精,持论平正者,不宜完全摒弃。《四库全书存目》据此本影印。二是《周官禄田考》三卷一册,清乾隆十六年(1751)吴江沈氏刻果堂全集本。内封署记镌“周官禄田考/果堂藏板”。书前有乾隆十五年沈德潜序,惠栋序,《题辞》一篇及著者所撰《书后》一篇。是书专门考证《周礼》所涉周代官职禄田情况。该书指出,周“官之命者必有禄,禄必称其爵而量给于公田”,遂深究周制,详为考辨,作此书。卷一为《官爵数》篇,篇首说:“周天子制官之禄,皆以爵为差,于其内外诸侯官亦如之。故欲知周官之禄数,必先考周官之爵数,而欲并知内外诸侯官之禄,亦必先考其官之爵。”故是篇乃详考周官内外之设、每官官等级、人数。卷二为《公田数》篇,详考王畿及各内外侯国、邑都所属之公田亩数。此卷后有徐大椿所撰《书后》。卷三为《禄田数》篇,考证各内外官应得禄田之亩数。又复为问答于每篇之后,反覆委蛇,以明其所以定是数之故,搜采谨严,考证精密,对研究周代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卷末有著者自撰《重校跋》。后又有《四库全书》本、《皇清经解》本。三是《仪礼小疏》一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是书乃考订《仪礼》文义的著作。取《仪礼》之《士冠礼》《士昏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五篇,为之疏笺,各篇数十条。其目下所列内容分为“士冠礼”“士冠礼笺”“仪礼郑注监本刊误”“士昏礼”“仪礼郑注监本刊误”“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士丧礼笺”“仪礼郑注监本刊误”“左右异尚考”,均以单篇独列,考证颇为精核,每篇之后又各为监本刊误。本书考证对于郑玄、贾公彦、敖继公,万斯大等人有关《仪礼》的解说都有订正,指出他们的失误所在。《四库全书总目》谓:“彤三《礼》之学亚于惠士奇,而醇于万斯大。” 四是《春秋左传小疏》一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非完帙,中阙四页八行。是书针对元末明初学者赵汸《春秋左氏传补注》、清初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所补《左传杜注》为未尽,更为订正”而作。该书共六十八则:隐公十二则,庄公两则,闵公两则,僖公十则,文公三则,宣公两则(后阙),襄公十九则,昭公十五则,定公一则,哀公两则。是书对“读《左传》者,亦有所裨也”。

沈彤主纂方志著作二种:一是《震泽县志》三十八卷,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雍正三年(1725)吴江析置震泽县,故本志署吴江、震泽两知县主修,震泽倪师孟、吴江沈彤两主纂,但实际上是沈彤负责纂成。此志分沿革、水、疆域、建置、田赋、官制、选举、名臣别录、崇尚礼仪、节序语音、祯祥、灾变、治水、书目、诗文、古迹、旧事、异闻诸门。所采摭的材料大抵录自吴江旧志,下笔不苟,颇费考据勘察之劳。此志不载分疆之事,因为《吴江县志》已有界域一门。书中崇尚礼仪一门,附有生业一条,历述农蚕渔业概况,是别出心裁的体例。二是《吴江县志》五十八卷又首一卷,乾隆十二年刻本。沈彤里居时,与归安倪师孟同纂《吴江县志》《震泽县志》二志。吴江与震泽同城,雍正三年分吴江之半而设震泽县,二县的分疆定域,都出于沈彤裁定体例,疆域、衙署、古迹都分划清楚。是志是在弘治莫旦《吴江志》、正德《吴江续志》、嘉靖《吴江县志》、康熙叶燮《吴江县志》的基础上增删而成。该志门类广博,容量宏大,叙述精简,言必有据,是一部很精到的方志著作。又有民国间石印本。

沈彤中医学著作一种:《释骨》一卷,清乾隆年间刻本。是书取《内经》所载人身诸骨,参以他书所说胪而释之,中间多所辨正。《释骨》引证《说文》《玉篇》等书,对《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各篇所述人身诸骨,详加考证,纠正了许多人体骨骼部位、名称的讹误。《释骨》对针灸经穴的部位、名称的定位、考证,对《内经》有关名词的释义,乃至对《内经》的校勘皆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沈彤诗文集三种:一是《果堂集》十二卷,清乾隆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凡文十一卷、诗一卷,有王峻、沈德潜《序》。又有乾隆原刻初印,嘉定王鸣盛批本。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曰:“此集好写精雕,并有句读。目录后有‘吴门朱楷、震泽汪琥同校’两行……有‘王鸣盛印’、‘西庄居士’白文两方印,‘陆沆之印’朱白文方印,‘靖伯氏’朱文方印,‘平原陆氏藏书印’白文方印,‘结一庐藏书印’朱文方印,‘臣澄私印’白文方印……” 又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无序跋、目录,《四库全书总目》称:“是集多订正经学文字……集虽不尚词华,而颇足羽翼经传” ,多补汉宋以来注疏家所未备。又,上海图书馆有道光九年刻本、光绪十七年石印本等。二是《博学鸿词试卷》不分卷,手写本。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曰:“冠云荐举博学鸿词,召试保和殿,以赋未终篇被黜。曹君直先生曾藏其试卷,流落冷摊,为余购得。” 此是指乾隆元年丙辰九月廿六日,御试博学鸿词于保和殿。第一场《五六天地之中合赋》、《山鸡舞镜诗》七言长律十二韵、《黄钟万事根本论》;第二场经解一、史论一。《鲒埼亭集》云:“(冠云)其为文章,不务鲜华,独抒心得。顾暗淡自修,世无知之者。而冠云亦不甚求知于世。应荐入京,方侍郎望溪、李侍郎穆堂皆称之。平生有所述作,最矜慎,不轻下笔,几几有含毫腐颖之风。余以为非场屋之材,果以奏赋至夜半,不及成诗而出。” 三是《游包山记》一卷,《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国朝文汇》乙集卷二载。收录《石公山》《林屋洞》《碧螺峰》《缥缈峰》《龙头山》《消夏湾》《石公庵》七篇散文。

3. 存目著作

《果堂集》卷十二末附沈德潜撰《沈彤传》著录其另撰有中医学著作《气穴考略》《内经本论》,未刊行。又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卷一著录:沈彤撰有《沈氏诗录》,若干卷。原书今未见。或即是沈祖禹与沈彤合作编纂有《吴江沈氏诗录》,十二卷,乾隆五年(1740)刻本。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三谓:“《吴江沈氏诗录》十二卷,起于明成化沈奎,至裔孙培福止。凡七十人,闺秀二十人,诗九百五十一首。沈祖禹定。前有沈德潜序。刻版于乾隆五年。” 《吴江沈氏诗录》卷首存沈彤乾隆五年重九《序》一首。

(四)沈大成

1. 生平与师承

1700—1771,字学子,一作举子,又字嵩峰,号沃田,又号瘦客,江南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诸生。幼有才名,博闻强识,经史以外,旁通天文、地理、乐律、九章诸术,尤以诗古文词名闻江南。父矞堂官直隶青县时,为护民力而自缢死,家道遂中落,长年游幕异乡,由粤而闽而浙而皖,前后四十余年,虽舟车往来,仍勤读不倦。藏书万卷,手自校录。晚年客扬州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署中,又馆于江春家,交惠栋、戴震、任大椿、王鸣盛、程廷祚、程晋芳、杭世骏、王昶等,益以学术相砥砺。尝校订《十三经注疏》《史记》《两汉书》《南北史》《五代史》《通典》《文选》《说文》《玉篇》《广韵》以及顾氏《音学五书》、梅氏《历算丛书》诸书。为学至老不倦,邃于经、史,又旁及天文地理、乐律算学、音韵训诂、金石考古等领域。杭世骏谓其以“学人而兼诗人”,诗多题咏器物文玩书画及四方山水名胜之作,表现出丰富的学识。工古文,刘声木谓“其为文以归有光、方苞为宗”,“深醇峻洁”。

2. 现存撰述

沈大成诗文集四种:一是《学福斋集》,五十八卷,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分《学福斋诗集》三十八卷,沈大成诗赋集。卷前有杭世骏《序》。全书以游历处所分别结集,序以时。卷首有《花朝赋》《月夕赋》二赋。卷一为《策卫诗钞》,卷二为《修门诗钞》,卷三至卷八为《啖荔诗钞》,卷九为《西泠诗钞》《浣江诗钞》《萟兰诗钞》,卷十至卷十一为《近游诗钞》,卷十二至卷十八为《百一诗钞》,卷十九至卷三十七为《竹西诗钞》。共收录诗一千五百六十一首。《近游诗钞》亦有单行本见于世,二卷,乾隆年间刻本,上海图书馆等藏,是集收录乾隆十九年沈大成旅淮扬所作之诗,凡一百一十五首。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谓其诗“高者逼中唐,次亦不失宋人风格。其古诗亦有老成可取者。盖所为诗文,皆未尝刻意求工,故于文之义法,诗之标格,俱有未逮,而纡余曲畅,栖托清和,自是儒者之言,非专门名家比也” 。《学福斋文集》二十卷,沈大成文集。是集为沈大成生前手定,殁后二载与《学福斋诗集》合刻为《学福斋集》行世。卷首有惠栋、江春诗文合集《序》,任大椿、程晋芳、戴震、张凤孙文集《序》。全书按文体编排,卷一为论、说、解、书札,卷二至卷九为书序、赠序、寿序等,卷十卷十一为记,卷十二为辞、铭、赞、偈,卷十三为书后文,卷十四为题跋,卷十五卷十六为墓志、碑铭,卷十七至卷十九为传,卷二十为祭文、哀词、杂著之属。其中卷五《全椒吴徵君诗集序》是研究吴敬梓生平的重要文献。《续修四库全书》据此本影印。二是《学福斋文录》二卷,同治七年(1868)李祖陶辑《国朝文录续编》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此书从《学福斋文集》中辑录出解、序、记、赞、书后、碑传等文章,诸体皆备,重文学性,是《文集》之缩微本。每录沈氏一文,皆有评论,所言得当,可谓大成之解人。如评《宛在堂记》曰:“似脱胎欧公《有美堂记》而文情更胜。”评《徐媛传》曰:“此可入《后汉书·列女传》矣,文亦雅。”《续修四库全书》据此本影印。三是《学福斋杂著》一卷,清吴省兰辑《艺海珠尘》嘉庆南汇吴氏听彝堂刻本。此书辑《学福斋文集》中十二篇论术数的杂文而成,分别为《论〈易〉七八义》《论术家寄宫》《包说》《〈先甲后甲图〉解》《九章解》《勾股三述》《勾股小述》《读〈通典职官〉》《西洋测时仪记》《〈皇极经世传〉书后》《〈皇极声音图〉书后》《〈华严字母〉跋》等。四是《井观漫言》不分卷,钞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井观漫言》不分卷,亦不著撰者姓氏,惟所用之纸有‘学福斋说经稿’之字,学福斋者,清沈大成之斋名也,此其沈大成所撰也。是编所收多说经杂考之文,书中钩乙之处甚多,且其中尚有残阙。是尚未缮清之本。”

3. 存目著作

《读经随笔》,据汪大经《沈先生大成行状》云沈大成有“著之未成者,《读经随笔》” 。《〈洪范明义〉钞》,据沈大成《学福斋文集》卷二收录《〈洪范明义钞〉序》知其撰有是书,主要是节录黄道周的《洪范明义》而成。沈氏《序》谓:深服黄道周《洪范明义》的天人相应之理,以为王安石“天变无与人事”之说有侮圣言,“夫天之与人呼吸无间,天垂象见吉凶而五行为之征,五事不敬则五行汩陈,民病而色见于面,将雨而山出云,皆气之为也……盖实有见于天人相感之微,非郎觊、苏竞之伦所可及也” 。《〈孝经集传〉钞》,据沈大成《学福斋文集》卷二收录《〈孝经集传钞〉序》知其撰有是书。沈氏激赏黄道周节气,敬佩他“其忠可匹箕子”,于是钞校黄道周《孝经集传》原书大小传文字而成 。《榕吟稿》,据《学福斋文集》卷六收录《〈榕吟稿〉自序》知其撰有此诗集,收录有自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元年(1736)沈大成在粤所作诗稿。名曰“榕吟”者,是因为“岭之南多嘉植,而榕独以恶木名。牛头之檀、虎斑之树,构方物者日寻斤斧焉,而此恶木幸以不材存。余寓斋之北,有榕郁然,优游少托,吟啸其间,观其臃肿支离,不中梁柱,漫衍自放,阂塞行路,此其宜以不材目也。若夫暖风扇物,时鸟和鸣,新叶刺天,绿流衣袂,翳高阁之凉景,栖清池之暗芳,或亦少收其用焉。是皆足以状吾诗也” 。《非笑集》,据沈大成《学福斋文集》卷七收录《〈非笑集〉自序》知其撰有是书,主要收录俪体应酬之文。沈大成《序》谓:“艺苑之有俪体,不可言文。弱冠时见同辈中为此者,辄非笑之。……彼力而食者,贱者之事,故古人耻之。余以谀辞致语奔走四方,其相去盖无几矣。倘所谓不知非笑之为非笑乎?”

(五)王元文

1. 生平与师承

1732—1788,字睪曾,自号北溪,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恩贡生。居贫,无以自食,昼习贾,夜诵读。尝客山东按察使陆燿幕。又授经邱氏德芬堂六年,三邱兄弟皆出其门。既游山左,论河防之利害,洞中寂要。倦游归,仍设帐讲学,潜心著述。工诗古文,曾与同里袁景恪、顾我鲁、顾汝敬、陈毓升等结竹溪诗社,同郡沈德潜亟赏其诗。刘声木谓其“古文本‘唐宋八家’,折衷于归有光、方苞二家;诗法唐贤,出入于苏轼、陆游”

2. 现存撰述

王元文诗文集一种:《北溪诗文集》二十二卷,嘉庆十七年(1812)王氏随善斋刻本,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是集由钱廷烺编定辑刻。卷首有程邦宪、钱廷烺亲笔手书《序》,又有弟子徐乔林撰《先师王北溪先生暨元配周孺人继配沈孺人合葬墓志铭》、赵亨衢撰《跋》。徐乔林撰《先师王北溪先生暨元配周孺人继配沈孺人合葬墓志铭》谓王元文“所学一以程、朱为宗,有身体力行之功,诸经中尤邃于《易》,古文则本唐宋八大家,而折衷于前明归震川、本朝方望溪。诗学初法唐贤,后出入于东坡、放翁间” 。是书《诗集》二十卷:第一卷(初稿)为《莺湖集》(丙子至乙卯),收录古今体诗四十首;第二卷(初稿)为《莺湖集》(乙卯),收录古今体诗四十首;第三卷(初稿)为《莺湖集》(庚辰),收录古今体诗三十九首;第四卷(初稿)为《莺湖集》(辛巳壬午),收录古今体诗三十五首;第五卷(初稿)为《莺湖集》(癸未),收录古今体诗三十六首;第六、七、八、九、十卷(社稿)为《竹谿集》(甲申至丙戌),收录古今体诗一百九十三首;第十一卷(拾稿)为《断吟集》(丁亥至丁酉),收录古今体诗三十八首;第十二卷、十三卷(旅稿)为《篷窗集》(戊戌仲春至季夏),收录古今体诗九十一首;第十四卷(旅稿)为《历下集》(戊戌季夏至仲秋),收录古今体诗四十三首;第十五卷(旅稿)为《益都集》(戊戌季秋至季冬),收录古今体诗三十七首;第十六卷(旅稿)为《沂水集》(己亥),收录古今体诗六十三首;第十七卷(旅稿)为《南旋集》(庚子冬至辛丑夏),收录古今体诗六十一首;第十八卷(旅稿)为《往来集》(辛丑秋至壬寅冬),收录古今体诗四十三首;第十九卷(余稿)为《乐群集》(癸卯甲辰),收录古今体诗三十九首;第二十卷(余稿)为《城西集》(乙巳至戊申),收录古今体诗二十五首;《文集》二卷:卷上为论九篇(内《汉书杂论》一篇共十一条)、情说一篇、画说一篇、书二十一篇(内《与邱书》两首,共九条,附《陆中丞答书》一篇)、记一篇;卷下为序十八篇(附《凡例》十四条)、跋二篇、记一篇、行状一篇、传四篇、像赞二篇、哀辞四篇、祭文二篇、行述二篇。卷末附录其子王楩《跋》一篇,其中录有王元文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初八日望云楼寓馆所撰《预嘱》。

3. 存目著作

据王元文《北溪诗文集》卷末附其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月初八日望云楼寓馆所撰《预嘱》谓曾撰有:“《北溪制义》三本,共一百二十篇。”自注曰:“箧中四编,半已录在三本内。卷布内十数篇,或可检出数篇。初编内检出三四篇。别编内检出格调近时者十余篇。另作一编为正编,百篇外别编自可。然其文于二十年前为,时于近日风气亦不合,倘去取间有所惑,不如照自写为三本,存之可也。”又《预嘱》“纂述”类列有:《小学言行录》“一本”;《才调集选》“一本,二集已成,未作序耳”;《古文精宏集》“三十二本,又《明古文》《国朝古文》共二本”,自注曰“此书凡九种,惟《左传》昭公中年后,及定、哀百数十页,及《公》《穀》约百页未抄到,前亦尚未订,二种当订作六本。照现订者式样,有太厚者亦任之,其评语未加圈点、本文未经检校者,专任荫长为之,序文、凡例俱未作,故后幅略谈及之”;《古事录》“五本”,自注曰“内《尚书大传》未加圈点,《家语》未经检校,专任渭璜取二书元本,我所圈点者,照加圈点”;《唐诗路》,自注曰“此书惜未成,内晚唐三本已毕,元和、长庆二路,惟大宗已抄,辅翼者未及尽抄。大历诗抄,一路已抄二卷,尚缺二三十页。王孟韦柳四家已完,李杜诗检点定,尚未抄”;《欧阳诗钞》“一本”;《放翁诗钞》“一本。此本有圈点、有评论”;《遗山诗钞》“一本”;《天崇名文敬业编》“二本,约一百九十余篇”;《国朝名文敬业编》“五本,约四百二三十篇”;《大题明文敬业编》“二本,约二百余篇”;《程墨》“明一本,国朝前编二本,后编二本,共五本,约二百八十九篇。”又谓:“自著诗文及纂述诸书要,锦城荫长及邱氏弟兄三处,各倩人录一清本,自存贮,然后将元本归还。”原书今未见。又徐乔林撰《先师王北溪先生暨元配周孺人继配沈孺人合葬墓志铭》谓:“曾选《先正及国朝小题文敬业编》《古文精宏集》《古事录》《唐诗路》《欧阳公陆放翁元遗山诗钞》,皆有成书。” 又据《黄溪志》卷四《文苑传》载其选定有《选古序钞》《制义敬业编》六编,评阅有《周易折中》《尚书大传》《左传》《公》《穀》《国语》《史记》《汉书》《孔子家语》《文选》《韩文》《唐宋八家》,“藏于家”

(六)徐家纶

1.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字宣嘉,江苏昆山(今属苏州市)人。直隶巡道徐炯曾孙。诸生。弱冠时潜心理学,于周、程、张、朱之书,无不研究。所为时文,朴茂淳实,荐而不售,遂弃去。古文词宗法方苞,旁涉清初诸家。后以贫累客游无所遇,归卒。

2. 存目著作

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十,著录其撰有《读易随笔》《春秋日月表》《春秋年表》《家谱续稿》《理学宗谱》《铁谷文稿》(二卷)。

(七)邹导源

1. 生平与师承

1787—1841,字蓉垞,号东海,江苏无锡人。诸生。性坚僻,不谐于俗。博学,工诗古文辞,覃精经术。嘉庆十八年(1813)省试,主司赏其文,已置魁选,但导源未终场而弃去。与从叔邹鸣鹤,及同里顾翃交最善。为古文宗方苞、刘大櫆,骎骎乎得其神似。

2. 现存撰述

邹导源诗文集一种:《古桐书屋集》四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此集收《文钞》二卷、《诗钞》二卷,邹鸣鹤《从侄蓉垞家传》称:“余检蓉垞遗稿,得诗若干首,古文若干首,时文若干首,将付之梓。” 又《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二《文苑传》谓:“导源卒,邹壮杰鸣鹤为梓其遗稿。”

(八)潘辰雅

1.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字观尚,一字观常,江苏荆溪(今属宜兴市)人。室名静寄轩。处士。好治兵家言。以无锡高攀龙为宗。又好洛、闽诸儒学,五经皆精,尤邃于《易》。后好老、庄、浮屠之言。与周济、李兆洛交好。母丧后,出游天台山国清寺。古文最好方苞,刘声木谓其“所作文精洁静穆”,与方苞所作相近;“诗喜韦、孟,亦多古音,无靡靡之响”。

2. 现存撰述

潘辰雅诗文集一种:《静寄轩遗稿》二卷,凡一册,光绪七年(1881)木活字印本。内封镌署记“光绪辛巳春季/静寄轩遗稿/万康署签”。首有道光八年(1828)李兆洛撰《静寄轩诗文目序》,嘉庆十九年(1814)邵甝祥撰《行状》,末有光绪六年周家楣《跋》。此书收录《静寄轩文钞》一卷,收文二十四篇;《静寄轩诗钞》一卷,收诗五十八首。周家楣《跋》曰:“子坦以潘观尚先生《静寄轩文钞》《诗钞》见示,谓先生与其祖蒙山先生为执友,其人可传,其文可传,所著集兵燹后无复存,而此本得之市间,有天幸焉,谋所以传之者……”

(九)张璐

1. 生平与师承

1810—1858,字宝卿,一字子佩,江苏常熟(今属苏州市)人。室名白圭榭。少口吃,力学自奋。年二十一补县学生,道光乙未举人,乡举后肄业正谊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成进士。授刑部主事,总办秋审,执法不阿,有坊役索脏毙命,张璐访得其实,将置重典。上官庇之,事寝。力争不听,居恒郁郁,引为深耻,慨然叹曰:“吾在西曹,使法不伸于胥役,生平憾事也。”论文宗方苞,公事之余,手不释卷。常举“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两言为处世之要。于时多不合,卒以偃蹇于京坻。张瑛撰《伯兄子佩述》云:“十年郎署,不迁一阶。逆旅桐棺,弱子未冠。” 薛福成撰《张君家传》云:“君与瑛益讲儒者实学,尝慕震川归氏,及桐城诸先辈之为文也。” 与朱琦、冯志沂友善。

2. 现存撰述

张璐诗文集二种:一是《白圭榭古文遗稿》凡一册,不分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其子张祖仁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前有光绪二十三年同邑学人邵松年、咸丰八年(1858)太仓李锡畴《序》各一首。录古文二十三首。后有其弟张瑛撰《诰授朝议大夫伯兄子佩述》、薛福成撰《刑部湖广司主事张君家传》各一首。又有张瑛《哀辞》《小传》。末有张祖仁《跋》云:“是集曾于咸丰八年付梓,未及印订,即毁于兵。”二是《白圭榭试律》一卷 ,辑入清钱禄泰辑刻《虞山七家试律钞》,常熟市图书馆藏。

张璐编纂地方文献总集一种:《唐市征献续录》二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常熟亭林书院刻本。是书续常熟倪赐辑《唐市征献录》而作。

(十)华翼纶

1. 生平与师承

1816—1887,原名国成 ,字赞卿,号篴秋,一作笛秋 ,江苏金匮(今属无锡市)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顺天举人。以太平军战保知县,授江西永新知县。光绪间主东林书院讲席。性直,邑有义举,劳怨不辞。工诗、古文,私淑归有光、方苞、刘大櫆、姚鼐诸人,好桐城文字,复与侯桢、秦缃业等以古文相切摩,刘声木谓“其为文原本诸子,折衷宋儒,理奥以精,文闳以肆”(《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一)。精鉴别,寓收藏,善山水,师王原祁。

2. 现存撰述

华翼纶史部撰述一种:《锡金团练始末记》一卷。清稿本,一册,南京图书馆藏。又常熟图书馆藏钞本,一册。卷首有作者华翼纶《自序》。卷末朱笔题记:“据湘芙夫人所藏原稿校一过。”未知钞者何人。此记咸丰十年(1860)清军江南大营溃败后,无锡地区团练事,所记颇为真切。

华翼纶子部撰述一种:《画说》一卷。该书成于1851年后的咸丰年间,凡二十六则。杂论画派,赏鉴,各种画法以及纸墨等,并针对时风,言自己对学画之道的真切体会,认为“画本士大夫陶情适性之具”,“但以自娱可耳”,“既不求名,又何能求得利” ,多心得之谈,不拾前人牙慧。收入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册,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华翼纶集部撰述三种:一是《荔雨轩文集》六卷,光绪九年(1883)梁溪华氏刻本。“荔雨轩”为华翼纶所居书室,有记,存此集中。卷首有秦缃业《序》曰:“光绪辛巳,同校刊亡友杨利叔《汲庵文存》,君始出其文稿百余篇相示,余得毕读之。论辨原本诸子,折衷宋儒,其理奥以精,其文闳而肆矣。纪粤中山水,忘军行之苦,极探讨之胜,笔意亦雅近柳州。所为诸将传,皆得之身历目击,足为史氏张本,而模神寓慨酷似太史公。至善道家常,不嫌琐屑,则又伯仲归熙甫,盖熙甫本得之史迁也。间有牵率应酬及体例未合者,余为芟薙而绳削之。得文九十余首,名之曰《荔雨轩文集》。”第一卷为杂著二十一首;第二卷为论五首、说一首、议二首、记五首、书后四首、跋二首;第三、四卷为传三十首;第五卷为序六首、赠序三首、寿序一首、书七首;第六卷为墓表一首、墓碣一首、述略二首、行略二首、祭文二首、哀词二首,凡文九十七首。咸丰元年(1851年)华翼纶随天津镇总兵长瑞攻太平军于广西,故集中颇多记录此时战况者。二是《荔雨轩文续集》二卷,光绪九年梁溪华氏刻本。卷首录薛福成《知府衔分发补用同知前知江西永新县华君家传》。卷上为传十四首;卷下为书后、跋、序、寿序、记、书、碑文等二十六首。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52册据此本影印。三是《荔雨轩诗集》三卷,光绪九年梁溪华氏刻本。卷首有光绪三年春华翼纶《自叙》谓:“余诗大半皆纪事之作,而缘事生情,缘情感事,不过自述其事,自写其情,非有意为诗也。……故自北行为始,有《纪游草》《西粤纪游草》;从戎则为《磨盾吟》;将归自粤西则为《怀归吟》《近乡吟》;复出则为《磨砖吟》;及知永新县,遭粤寇来失职,则为《墮厓吟》;归后为《螘磨吟》;在乡团练为《挈瓶吟》;至上海为《海角吟》;归为《归舟吟》;贼平为《刈草吟》;嗣家居无事,偶有所作,皆为《偶存草》。……自壮至老,历历可数,不编年而隐寓编年意焉。”卷上为《北行纪游草》九首、《粤行游草》二十三首、《磨盾吟》十八首、《怀归吟》十八首、《轻肋吟》六首、《近乡吟》十六首;卷中为《磨砖吟》十六首、《墮崖吟》十五首、《螘磨吟》十六首、《挈瓶吟》十七首、《海角吟》十八首、《归舟吟》九首、《刈草吟》十七首;卷下为《偶存草》。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52册据此本影印。

(十一)程茂

1.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字莼江,一字蒪江,先世新安人,系籍淮安之安东(今属江苏淮安)。补安东博士弟子员,贡入太学。其学于古文最深,与方苞友善,方苞曾携其文章至朝堂,示诸僚友曰:“此程莼江文也,吾无间然矣。”其文“以隽杰廉悍之文,别树一帜” ,其诗纵横排奥,得杜、韩之遗。精鉴赏,嗜书画。晚年归乡,于曲江楼之南筑园林,名之曰“晚甘园”,著述自娱。年六十有九卒。

2. 存目著作

据程晋芳《晚甘先生传》著录其撰有《吟晖楼遗文》三卷、《晚甘园诗》六卷、《曲江楼制艺》□卷,谓“藏于家”。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二亦有著录,谓“未刊”。

(十二)范希曾

1. 生平与师承

1899—1930,字耒研,号穉露,江苏淮阴(今属淮安市)人。出身书香门第。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曾在中等学校任教两年。1927年,业师柳诒徵出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聘请范希曾任职于南京国学图书馆。自学为桐城古文,王焕镳《范君墓志铭》谓其“为文渊懿渟畜,以桐城方、姚为则” 。殚力学问,广搜公私书目,悉心于目录校雠之学。生平事迹参见王焕镳《范君墓志铭》(见《书目答问补正》卷末)。

2. 现存撰述

范希曾撰述五种:一是《校雠学杂述》一卷。1929年3月《史学杂志》第一卷第一期载录。此书主要讨论“校雠学”的内涵,将其界定为:“细辨乎一字之微,广极夫古今内外载籍浩翰,其事以校勘始,以分类终,明其体用,得其 理,斯称校雠学。”二是《评清史稿艺文志》一卷,载《史学杂志》1929年7月一卷三期。民国初年设立清史馆,编写《清史稿》,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一百多人。1914年开馆至1927年大致完成,历时十四载。其中《艺文志》四卷为吴士鑑、章钰所编,由朱师辙复辑。范希曾认为此志稿失误与脱漏较多,提出批评,并一一加以订正。三是《天问校语》二卷,1931年家刻本。此书为校勘屈原《天问》之作,颇多新见,给人以启迪。四是《南献遗徵笺》一卷,1931年范氏家刻本。《南献遗徵》一书是近代学者郑文焯于光绪十三年(1887)所撰,一卷,原名为《国朝未刊书目》,专门辑录有清学人未刊之作,以期待有力者访刻。至范希曾为此书作笺时,已历四十年,诸书颇多刊行,范氏笺此目,亦在分别已刊、未刊。卷首有范氏《自序》。五是《书目答问补正》,五卷,1931年国学图书馆铅印本,1935年重印本。是书在1929年就发表在《国学图书馆第二年刊》上,仅载史部一卷,其后又陆续刊于《史学杂志》一卷六期、二卷一期上,正式单行本是范氏卒后一年即1931年刊行。《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为指导生童读书,提供治学门径的辅导书目,张氏聘请缪荃孙编纂而成。范希曾为国学图书馆编制图书总目,翻读《书目答问》一书随时就所亲知的新刊精本加以补充校正。范氏自跋云:“某案头初置此书一部,辄就知见,随手以朱笔补注眉上,积久上下眉无隙地,更置一部注之,如是者两三部,窃自比于《桥西杂记》所载邵位西标注简明目录故事。丁卯闲居,遂取数部审择迻录,合为一帙,成补正五卷。”此书又有中华书局1963年重印本,卷首柴德赓《序》谓范希曾“一人出力,众人得益,不仅可称《书目答问》的功臣,实在也是对近代学术的一种贡献”。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重新再版此书,由上海图书馆瞿凤起先生校点,以1935年国学图书馆重印本为底本,以《答问》的贵阳本(王秉恩光绪五年刻本)对校,兼采江人度《书目答问笺补》的内容。卷首有徐鹏《前言》、柳诒徵《补正序》。书末附范希曾《跋》,王焕镳撰《范君墓志铭》,赵曾俦、柳诒徵挽范希曾诗等。此本可称是目前较好的完本。

三 续传弟子

(一)诸洛

1. 生平与师承

1714—1792,字杏程,一字颍城,江苏无锡人。诸生。少师事秦道然、顾栋高为古文,既而与徐流芳交,得方苞古文义法。与同邑邹方锷有名于时。晚年杜门撰述,藏书甚富,皆手定。

2. 存目著作

据《贩书偶记》卷十五著录:诸洛撰《类谷居近稿》一卷,乾隆十七年(1752)精刻本 ,原书今未见。又《梁溪文钞》卷三十四收其古文五篇

(二)王昶

1. 生平与师承

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因有兰泉书屋、琴德居,故时亦以为号,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本姓孙,与孙星衍同族。乾隆十九(1754)年进士。二十二年乾隆帝南巡,召试一等第一,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入军机处,当时有国士之称。官至刑部右侍郎。历主娄东、敷文两书院讲席。师事沈彤,受古文法。在京时与朱筠主文坛,并称“北朱南王”,与钱大昕、王鸣盛、毕沅、纪晓岚、姚鼐等著名文人学者往来密切,交谊颇深,经常诗酒唱和,进行学术切磋。姚鼐称:“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 鲁嗣光也云:“其宗法一出于醇正,不袭古人之形貌,而神、理、气、味无不与之符合。”

2. 现存撰述

王昶撰金石著作一种:《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凡六十四册,嘉庆十年(1805)刻本。内封署记镌“青浦述庵王昶著/金石萃编/经训堂藏板”。有嘉庆十年王昶《序》,又钱侗、朱文藻《跋》各一。是书集有一千多种碑刻文字,兼具存目、录文、摹写、跋尾之长,所收以石刻为主,青铜器铭文和其他金属器物铭文仅三十七种。全书依时代编次,每种于标题之下,记形制、尺寸、今所在地点,其后录以铭文,其中秦、汉、三国、六朝的篆、隶之书,都摹写点画,加以训释,铭文之后集录各家专著、文集的有关论述。

王昶诗文集六种:一是《履二斋集》二卷。沈德潜于乾隆间刻入《七子诗选》,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全书十四卷,选收乾隆年间“吴中七子”各体诗作,人各一集,各集二卷,王昶《履二斋集》二卷即其之一。二是《述庵诗钞》十二卷。乾隆五十五年经训堂刻本,钱世锡编校,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钤“丰华堂书库宝藏印”“赤堇山人”“诗是吾家事”诸印。装订六册,吴骞《跋》。三是《春融堂集》六十八卷,嘉庆十二年(1807)塾南书舍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王昶以其室号“春融堂”为集名,计《诗集》二十四卷、《文集》四十卷、《词集》四卷。卷首嘉庆四年新城鲁嗣光《总序》曰:“先生重来京师,嗣光亦以试礼部至京,先生示以《春融堂集》,且命之序。”知《春融堂集》在嘉庆四年之前既已编定。武进赵怀玉《文集序》曰:“盖数十寒暑于兹门下士,定其所为《春融堂文集》四十卷,怀玉受而读之,其考古也核,其尚论也严,其扶奖人伦也力,其摅发性情也挚。”知《文集》为其门人所定。《诗集》前分别有吴泰来和王鸣盛《序》。《词集》又名《琴画楼词》,共三百零四首。钱大昕《序》曰:“吾友述庵以诗名闻吴会间……间复倚声乐府,偷声减字慢词促拍一一叶于律吕,其选言也新,其立意也醇,缘情体物之作,清新婉约,出入风雅,有一唱三叹之音。”卷六十八终曰:“男肇和、侄孙绍成谨校。”末附子肇和《跋》。《续四库提要三种》谓此书:“昶学问淹贯、生极盛之世,又享大年,足迹几遍天下,故其诗文不名一体,屹然为东南一大宗。诗分《兰泉书屋集》《琴德居集》等目,其师承出于沈德潜,而实视德潜为胜。卷一至六皆未出仕以前所作,得于山水之趣者居多,虽气格稍弱,而醇雅清切,几于首首可诵,律绝尤有风致。卷七至九则召试官中书、直军机房后所作,不免尘滞冗沓。卷十至十四乃罢官后从征缅甸、金川时之作,雄奇悲壮,特为出色。卷十五以后则凯旋晋秩,自此扬历中外,致位九卿,诗学日退,往往率易,而《论诗绝句》四十六首,遥情胜概,犹是吴下七子面目。词亦清新婉约,意境于朱彝尊、厉鹗为近。” 又有光绪十八年(1892)钱怡甫补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四是《春融堂杂记》八种,清嘉庆十三年塾南书舍刻本,南京图书馆藏。收《滇行日录》三卷、《征缅纪闻》三卷、《征缅纪略》二卷、《蜀徼纪闻》四卷、《商洛行程记》一卷、《雪鸿再录》二卷、《使楚丛谭》一卷、《台怀随笔》一卷。皆为昶随军征缅甸、大小金川所作,除记战事大略、道里形势外,还详叙古迹景物沿革,飒飒有风致,间附诗文,清绝可喜。五是《述庵论文别录》一卷,清道光年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卷首金学莲《序》曰:“吾师述庵先生以经术、诗古文名海内……每见辄以学问之源流、诗文之得失前席请示,口讲指画,苦不能尽也。学莲等因取先生集中论文诸作汇为一编,以示门下士。”又,扉页无名氏题注曰:“所论尚属精确可嘉之至,留览以备座有之资。”末附《娄东书院浅说》,多讲时文作法,颇为精确。六是《蒲褐山房诗话》二卷。道光三十年(1850),吴县毛庆善氏仿《列朝诗集小传》及《静志居诗话》例,抽录《湖海诗传》中附载小传、诗话为《蒲褐山房诗话》稿,起于康熙末年,讫至嘉庆初年,得六百余家,可窥乾隆一代诗人之大概。惜未付梓,私家抄录,罕为人知。今有《蒲褐山房诗话新编》(周维德校辑,齐鲁书社1988年版),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明清文学理论丛书》之一种。原载《湖海诗传》的为上卷,原载《青浦诗传》的为下卷。《湖海诗传》以嘉庆八年三柳渔庄藏本为底本,校以同治四年(1865)重校刊绿荫堂藏本和《国学基本丛书》本。《青浦诗传》以乾隆五十九年刊本为底本,校以有关资料。并编有《蒲褐山房诗话人名四角号码索引》《蒲渴山房诗话姓氏笔画索引》附录。

王昶编纂总集三种:一是《同岑诗选》十二卷,凡四册。为王昶与顾光合编诗集。嘉庆五年(1800)刻本。内封署记镌“青浦王述庵/古杭顾涑园两先生同选/同岑诗选/板存抱山堂”。书前有嘉庆五年王昶、顾光、朱彭撰《序》各一。是书所辑为黄孙灿、朱棫、李方湛、陈傅经、徐 、黄孙瀛、施绍培、李绍城、姜宁、李堂、朱壬、蒋炯之诗稿。朱彭《序》云:“李生方湛持同学十二人所作就正,即邀点定,叹为宗法之正,足继前哲,因合两先生所选,编为行卷,以付剞劂,名曰《同岑诗选》。”十二人每人诗各一卷:卷一为仁和黄孙灿之《听雪楼稿》,卷二为仁和朱棫《芸夫诗草》,卷三为仁和李方湛《小石梁山馆稿》,卷四为海宁陈傅经《静啸山房稿》,卷五为仁和徐 《竹光楼稿》,卷六为仁和黄孙瀛《古栎山房稿》,卷七为钱塘施绍培《灵石山房稿》,卷八为仁和李绍城《淡畦吟草》,卷九为钱塘姜宁《怡亭诗草》,卷十为仁和李堂《冬荣草堂稿》,卷十一为钱塘朱壬《画舫斋稿》,卷十二钱塘蒋炯《蒋村草堂稿》。二是《明词综》十二卷,凡二册,嘉庆七年刻本。内封署记镌“王述庵少司寇续选/明词综/三泖渔庄藏板”。卷首有嘉庆七年王昶《序》。是书以目录所列明代词人计三百九十家,选词六百零一首。王昶《序》谓:“国初,朱竹垞太史集三唐五代宋金元之词,汰其芜杂,简其精粹,成《词综》三十六卷,汪氏晋贤刻之,为后世言词者之准则。予尚以其不及明词为憾。盖明初词人,犹沿虞伯生、张仲举之旧,不乖于风雅。及永乐以后,南宋诸名家词皆不显于世,惟《花间》《草堂》诸集盛行。至杨用修、王元美诸公,小令、中调颇有可取,而长调则均杂于俚俗矣。然一代之词,亦有不可尽废者。故《御选历代诗余》撷取者一百六十余家。予友桐乡汪康古,又谓竹垞太史于明词曾选有数卷,未及刊行。今其本尚存,汪氏频访之而不得。嘉庆庚申,遇汪小海于武林,则太史未刻之本在焉。于是即其所有,合以生平所搜辑,得三百八十家,共成十二卷,汇而镌之,以附《词综》之后。选择大旨,亦悉以南宋名家为宗,庶成太史之志云尔。”三是《湖海文传》七十五卷,凡十六册,道光十七年(1837)刻同治五年(1866)印本。内封署记镌“道光丁酉年镌/湖海文传/经训堂藏板”。卷首有道光十九年朱珔《序》、道光十七年姚椿《序》、阮元撰《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述庵王公神道碑》、同治五年应宝时《跋》、同治五年王绍基《胡海文传归板缘起》、道光十九年王绍基《序》、阮元《后序》,又嘉庆十年(1805)王昶撰《凡例》十五则。王绍基《胡海文传归板缘起》曰:“《文传》之开雕也,为道光丁酉岁而设局于邑城,以就同人雠校之助,陈孝廉 实襄厥成,谋刷以行世,板遂留于城中之尊经阁,久之未归。岁庚申,烽烟告警,孝廉已前卒,其犹子作霖作楫两茂才运板出,避顿于他所。旋两茂才皆以奔难死,质板济急,绍基事后始知,方以不克取归为憾。今蒙李肃毅伯函致应敏斋观察,助金赎还,俾得板藏家塾,传播艺林。不独为绍基一家祖孙幸,当亦海内文人观此书而兴大雅扶轮之颂也。”是书辑录康熙中叶至嘉庆间百余名家之散文七百余篇,所收各家均为编者交游所及者。因编者一生游历四方,师友门生遍布各地,故以“湖海”名之,旨在“征文献、重实学”。共分七十五卷,卷一至二为“赋”十五篇,卷三“颂文”九篇,卷四“讲义”十五篇,卷五至七“论”三十二篇,卷八“释”五篇,卷九至十“解”十四篇,卷十一至十二“考”十八篇,卷十三“辨”十三篇,卷十四“议”十五篇,卷十五至十八“说”四十一篇,卷十九至三十三“序”二百一十篇,卷三十四至三十九“记”五十八篇,卷四十至四十六“书”九十篇,卷四十七至五十“碑”四十篇,卷五十一“墓表、墓碣”八篇,卷五十二至五十七“墓志”四十四篇,卷五十八“墓志、墓铭”八卷,卷五十九“行状”九篇,卷六十“行状、述”七篇,卷六十一至六十五“传”四十篇,卷六十六“传、书事”十四篇,卷六十七“祭文、哀词、咏”六篇、卷六十八“赞铭”六十四篇,卷六十九至七十“书后”三十篇,卷七十一至七十四“跋”四十三篇,卷七十五“杂著”八篇。

3. 存目著作

据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卷一著录,王昶另撰有《群经揭橥》(注曰“未成”)、《五代史注》(注曰“未成”)、《塾南书库目录》(若干卷)、《朝闻录》、《陕西旧案成编》。

(三)潘昶

1.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字景昶,号涤汀,吴江(今属江苏苏州市)人。颖悟过人,读书通大义。攻举业,不肯从俗戳骰。弱冠,补县学生。后学为诗,就正于计默、钱云二人,尝作《历朝宫词》一千首。又学为古文词,与沈彤、沈訚相切磋。中年后,读杨园张氏《五十自警》诗,益奋志于学。乾隆九年(1744),吴江令陈葜 聘修邑志,所撰名宦、文学、艺能、列女诸传,风俗、御寇诸志,悉有体要。卒前一月,得李光地理学书,大喜,每日必读。卒年五十五。

2. 存目著作

据《平望志》卷八载:“盖昶锐志于学,虽老病犹然。向学之始也,尝恨世俗丧礼诸仪不合《礼》,因居丧反覆《朱子家礼》,录其切要,并附载《礼》所当补与俗礼所当去者,名曰《家礼居行录》。”又谓其著“有《求生录》《志学编》《四书质疑》及诗古文若干卷”。

(四)潘欲仁

1. 生平与师承

1830?—1891,字子昭,又作止韶,江苏昭文(今属苏州市)人。潘栻之侄。曾朴老师。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副榜,官沛县教谕。工诗、古文辞,师事张璐,授以归、方古文“义法”,致力于宋儒之学。又与方宗诚交游甚密,以古文相切劘。

2. 现存撰述

潘欲仁经学著作三种:一是《易像一说》二卷 。二是《疏瀹论》一卷。三是《理学辨似》一卷,三书皆虞山潘氏丛书本,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其中《理学辨似》一书专就宗理学者似是而非处加以辨析,强调程、朱之道就在日用事物之间,如谓:“程门立教最是敬之一字有力,所谓修己以敬是也。然云修己以敬者,犹云熟食以火。盖必有米有水有灶有釜有甑,而火以熟食之。今但曰敬,曰敬而于日用事物、当行之理冥然罔觉,悍然不顾,是徒有火耳。”又谓:“敬者,戒慎恐惧,随处小心之谓。故无论为士大夫,为农工,为商贾,为仆隶,为兵人,皆可行也。或峨冠博带,或沾体涂足,或审曲面试,或提絜负担,或被发缨冠,或擐甲执兵,无不宜也。若以正襟危坐为敬,则在人惟士大夫能之,在事惟从容几席时能之,而猥欲其无人不然,无事不然,则农夫必垂裳而担粪,兵人必拱手而杀贼矣,岂非迂腐之甚哉。”所辨析内容,皆能理清义明。

3. 存目著作

据王绍曾主编、程远芬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经部礼类》著录其撰有《读周礼随笔》二卷,谓“潘氏藏稿本”。又《重修常昭合志》卷十八著录其撰有《读论斋杂著》谓有“潘氏藏稿本”。又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卷一著录其撰有《易传集说》三卷,《国书肄》一卷,《惟是堂四书文》(卷数不清)。

(五)侯佺

1. 生平与师承

1748—1779,一作侯洤,字青溪,江苏无锡人,取陈抟语名曰“留云邑人”。报恩道院道士。善古文,师事徐流芳,得古文义法。喜为诗,五言学唐韦应物,近体仿高启。又好藏书,多经校雠。勇于为善,性至则驾舟泛游太湖。秦瀛谓其“以山水诗文朋友为性命,所居留云斋庋书数百卷,丹黄甲乙,签帙恒满。兴至则驾小舠,放浪于具区之滨”。

2. 存目著作

据秦瀛《小岘山人文集》卷一《三友传》著录其撰有《青溪诗草》,二卷。原书今未见。又《江苏诗征》卷一百八十三收其诗一首。法式善《梧门诗话》卷九载其乾隆丙申(1776)秋赠秦瀛诗一首。

(六)蒋同元

1.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字会绎,江苏金坛(今属常州市)人。《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二谓其“师事徐流芳,受古文法”。

2. 存目著作

据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二载其“撰《缀锦轩诗》一卷”,谓其“学诗颇识门径,才思浩瀚,不可遏抑”

(七)张宝熔

1.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 。原名崇敬,字花农,号冶所,又号农老,江苏娄县(今属上海市)人。诸生。张孝锳子。师事沈大成,受古文法。其诗有超思清远之韵。姚鼐《张花农诗题辞》谓:“吾家春木持其同里张君花农遗诗两卷见示,余最爱其‘溪行无杂树,人声出丛竹’十字,及‘白下人初去’‘寒食清明连上巳’两章,为有超远之韵。其余亦多有清思,诚近来诗人一好手也。”

2. 存目著作

据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一著录:张宝熔撰《床山堂诗钞》二卷。姚鼐撰有《张花农诗题辞》谓:“吾家春木持其同里张君花农遗诗两卷见示……其人终身困厄,不见知于世。至于将死,传语春木,必为流传其所作。” 又吴锡麒撰有《张花农床山堂诗集序》 一篇。

四 别省再传江苏籍桐城派弟子

(一)黄钟

1.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字律阳,号止观,江苏昆山(今属苏州市)人。诸生。幼负异禀,有神童之目,为诸生,名鹊起。游学靖江,受古文法于新安程崟 ,学有本源,下笔千言,一出之于“义法”。生平洁白自矢,读书课徒,门墙称极盛。晚以乾隆三十五年(1770)岁贡授阜宁县训导。阜宁学官向分理民事资河润,钟以非分辞,课诸生如平时。乞归。卒年七十三。

2. 存目著作

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十著录:黄钟撰有《止观文集》,有顾树德刻本。

(二)王芑孙

1. 生平与师承

1775—1817,字念丰,号德甫、铁夫、惕甫,别号楞伽山人,江苏长洲(今属苏州市)人。有诗名,以五言古诗最工。复以书法称显于世。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赐会试不第,久困屋场。补成安宫教习,又官华亭县教谕。与馆阁之士游,其时学人文士之知名者,多是其友人。嘉庆七年(1802),主讲仪征乐仪书院。身短而瘠,负气甚高,不屑从谀。早年浸淫东京、六朝之学,以词赋倾动一时。后刊落浮华,肆力古文。从钟晼学,钟氏康、雍间亲炙方苞,传其经说与为文之法,王芑孙为钟氏高足。生平与秦瀛、鲁九皋、武亿、龚景瀚交游甚密,常以古文切磋。

2. 现存撰述

王芑孙诗文集五种:一是《渊雅堂全集》五十八卷附二卷,凡二十四册,嘉庆八年(1803)至嘉庆二十五年陆续刊成,家刻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前有嘉庆甲子冬铁保《序》,又有《自序》。嘉庆九年甲子门人汪荣光、戴衍等初编,嘉庆十一年、十二年沈慈重编,作者手定。自嘉庆甲子书成之后,所得诗次第续刊,文则依类附入。嘉庆二十年乙亥作者与门人将诗文集二次编定。嘉庆二十五年,作者去世后其子与门人续刊诗文,有《渊雅堂编年诗稿》二十卷、《惕甫未定稿》二十六卷、《渊雅堂外集》七卷、《渊雅堂诗文续集》二卷。《渊雅堂编年诗稿》二十卷,凡七册。是书内封右镌书名,左镌“嘉庆八年中秋刊版”。作者自行编定。首有嘉庆三年秋八月朔王芑孙《自序》,次有嘉庆八年秋八月门人汪荣光等《序》。前十六卷为嘉庆八年癸亥初刊,编年诗始于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终于嘉庆八年癸亥,凡一千一百余首。嗣后于嘉庆二十年补入四卷,编年诗始自嘉庆八年癸亥,终于嘉庆十九年甲戌。《惕甫未定稿》二十六卷,凡十册,内封右镌书名,左镌“嘉庆甲子端午刊版”。首有嘉庆九年春三月朔门人汪荣光等《序》。次有嘉庆三年秋八月朔后三日《自序》。序后为目次:卷一录赋,卷二至五录序,卷六、七录记,卷八录书,卷九录传,卷十录碑铭,卷十一录墓表,卷十二至十四录志铭,卷十五录状,卷十六录事状、书事,卷十七录行实,卷十八录论、说,卷十九录铭、箴,卷二十录颂、赞,卷二十一录赞,卷二十二录祭文,卷二十三、二十四录书后,卷二十五、二十六录题跋。所收皆嘉庆八年前王芑孙所作古文辞。《渊雅堂外集》七卷,凡三册,嘉庆八年癸亥刊板。其中《渊雅堂诗外集》二卷,书前内封右携“渊雅堂外集”,左镌“嘉庆八年夏日樗园刊版”,版心上镌“渊雅堂诗外集”。卷首有门人汪荣光等《序》。所收皆历年所作试帖诗,凡二百零八首,序后有详目,分赋得诗一、赋得诗二。《惕甫少作》一卷录《读赋卮言》,嘉庆八年(1803)秋扬州刻本。是书内封右上镌“惕甫少作”,中镌书名,左镌“嘉厦癸亥秋刊于邗上”。是书亦《外集》之一,版心上镌“渊雅堂外集”。首有沈清瑞所撰旧《序》一首,其后有门人汪荣光《序》。《序》后为目次,分导源、审体、立意、谋篇、造句、小赋、律赋、献赋、试赋、序例、注例、和赋例、韵例、官韵例、押虚字例、总指十六条。是书成于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为王芑孙二十七岁时所作赋论。论首有自序。是书尚有另外两种版本:一是清光绪五年上海淞隐阁铅印《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一是今人何沛雄所编《赋话六种》本 。《渊雅堂文外集》四卷,嘉庆九年三月扬州刻本。是书乃门人汇集王芑孙骈体文,及居京代公卿达官所作应奉文字。首有门人汪荣光等《序》,次有嘉庆三年八月朔后三日王芑孙《原序》,次有嘉庆九年夏六月吴锡麒《序》。卷一、卷二录赋二十首,卷三录序五首,卷四录考、序、古文十一首。又《瑶想词》一卷,嘉庆九年(1804)扬州刻本。《渊雅堂外集》之一种,版心上镌“渊雅堂外集”,中镌“瑶想词”。收王芑孙词作三十二首。前无目录及序,惟卷首有乾隆四十七年沈清瑞《题词》。《渊雅堂诗文续集》二卷,凡一册,嘉庆二十五年庚辰仲春刊行。《文续稿》《编年诗续稿》各一卷。据作者之子王嘉洋识语,“先君遗集,乙亥秋手自编定,《诗》二十卷,《文》二十六卷均至六十岁止。”此录诗、文六十以后所作。又末附其妇曹贞秀《写韵轩小稿》二卷,凡一册,嘉庆九年甲子孟夏刊成。题“长洲女史曹贞秀墨琴”。卷一录诗九十余题,卷二录文三十六首。王芑孙《序》云:“楞伽山人既自编诗文集若干卷,并录其妇墨琴所作诗赋杂文为二卷,附其后。”王芑孙弟王翼孙著《波余遗稿》四卷,凡一册,嘉庆九年甲子夏五月刊成。翼孙原任湖北襄阳吕堰驿巡检,骂贼不屈被贼戕害。《闽游草》录诗四十六首,《寒游草》录诗二十九首,杂著四首。又编辑《附录》二卷,凡一册。录行状,袁枚所作之《墓志铭》,洪亮吉所作之《坟前石表辞》,王昶所作之《墓表》及杂诗。二是《沤波舫文近稿》不分卷。稿本,二册,上海图书馆藏。前有王芑孙手书《题记》曰:“附记前刻目录于此,以便异日按卷增入,填注版心。”题记后列已刻文之卷次及页码,页码后又题曰:“自此以上各文应存者,已于丙寅冬日续刊入集。其余皆删去之作,不足更存。腊月朔日题襟馆重记。”其后列“乙丑正月以后未刻文目录”二十三条,其中“书崇真宫道士祖德傅”等十六条上,铃有“选”字小圆红印,“先七世祖承天府君早朝图赞”等十三条下有墨点。末王芑孙手书云:“以上未刻各文,又于乙丑岁杪补刊入集,皆以选字小印记之。其无印者皆删去不刻。丙寅正月八日又记。”又云:“题下有墨点者,刻版已经印出。二月十二日记。”其后又列“丙寅正月以后新增文目”十二条,末云:“丙寅冬腊,重至题襟馆,删定续刊入集讫。”三是《楞伽山人尺牍》二卷,王芑孙书信集。稿本,国家图书馆藏。卷轴装,二轴,上、下卷各一轴。所收皆嘉庆间王芑孙致江阴王苏之书,后为王苏之婿季之昌所得,其子季念诒于光绪中装订成卷。上下卷皆有陆懋宗题签:“楞伽山人尺牍”。上卷收尺牍十七函,下卷收尺牍十三函。卷末有陆懋宗、邵松年《跋》。四是《惕甫时文稿》一卷,稿本,一册,国家图书馆藏。有徐嵩、洪亮吉、何道生、石韫玉、秦瀛、程同文等跋。所收时文,一为王芑孙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会试落卷;一为王芑孙乾隆五十七年壬子顺天乡试拟墨。卷末有莫有芝《题识》云:“同治己巳暮春观于吴门书局,莫有芝。”五是《渊雅堂朋旧诗钞》不分卷,稿本,二册,国家图书馆藏。卷端题:“朋旧诗钞,长王芑孙惕甫辑录。”卷首有“渊雅堂朋旧诗钞目”,收叶绍楏等六十四人诗作,诗前每人各系小传。

王芑孙编撰总集三种:一是《泖东近课》五卷,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是书为王芑孙所辑门人及幼子嘉禄诗词合集。诗四卷,词一卷。诗所收十六家:钦善二十三首、顾鸿声二首、顾子瀛一首、何其伟十二首、梅春十四首、高崇瑚二十六首、殷瑞三首、夏璿三十五首、高崇瑞三十四首、毛遇顺六首、姜皋三十首、何其章一首、潘兆熊二首、冯承辉五首、顾恒二十七首、王嘉禄十四首。词仅一家,改琦四十八首。二是《古赋识小录》八卷,嘉庆二十一年彭氏衣言堂校刻本。卷端题:“长洲王芑孙惕甫辑录,同县彭蕴章泳莪校刊”。每卷之末镌“王嘉禄井叔参校”。卷首有王芑孙《自序》。三是《碑版文广例》十卷,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又名《碑版广例》《金石碑版广例》。王芑孙于嘉庆十二年自扬州归里后始作是书。是书由王芑孙长子王嘉祥付元文缮写成卷,族弟王瑬等任剞劂之资而成。卷首有道光二十年王瑬《叙》,王芑孙《自叙》,末有道光二十一年江元文《跋》,卷十尾行镌“江元文校写”。是书取秦汉至唐代已见著录之碑版200余种,探讨碑版文字作法及体例,并详加考证,辑而成书。全书非仅言碑版之例,亦欲示学者所以为古文之法,王芑孙撰有《绪论》申明尊韩欧文章正统,其在《自叙》中说:“元潘昂霄《金石例》,明王止仲《墓铭举例》,其论皆主韩欧,秀水朱氏尝欲胪举鄱阳洪氏《隶释》《隶续》所述汉碑版以补潘氏、王氏两家之阙而未及也。吾今不自揣量,辄又旁推秀水之言,上追秦汉,下讫宋元明,作《碑版文广例》若干卷。”是书目录:卷一论秦、汉之例,卷二至六论汉例,卷七论三国例,卷八至十论唐例。是书还有国家图书馆藏清钞本、清光绪间吴县朱记荣刻《行素草堂金石丛编》本、清光绪间吴县朱记荣汇印《金石全例》本。

3. 存目著作

据徐世昌《清儒学案小传》卷二十《诸儒学案》四谓王芑孙撰有《四书通故》若干卷。王氏文集《惕甫未定稿》卷二录有《论语通故自序》《孟子通故自序》《大学通故自序》《中庸通故自序》,盖即指此。其中《大学通故自序》有谓:“及是杜门巷处,乃克终之,写付家塾,作幼子嘉禄日课。区区晼晚舐犊之私,传业而已,无足问世。”据此可知,是书乃王芑孙晚年课子之用,实未付梓,故其卷次、行款均无从考知。又《惕甫未定稿》有《翰林赋得诗钞序》云:“选赋得诗,有广备题目,近乎类书者;有专讲作法,近乎时文者。比岁蒙古法庶子所刻《同馆试律》,则无二者之弊矣,而其书又为掌故而设,读者常苦其繁。予今删取三百篇,别为《翰林赋得诗钞》。”知其又编撰有总集《翰林赋得诗钞》。又任兆麟《有竹居集》卷首载王芑孙编撰有总集《国朝十家文钞》,云:“《国朝十家文钞》,长洲王芑孙选。”并列有十家之目,依次是:宁都魏禧《叔子文集》、昆山顾炎武《亭林集》、商邱侯方域《壮悔堂集》、长洲汪琬《尧峰文钞》、慈溪姜宸英《湛园集》、秀水朱彝尊《曝书亭集》、武进邵长蘅《青门文稿》、桐城方苞《望溪集》、漳浦蓝鼎元《鹿洲初集》、震泽任兆麟《有竹居集·有竹居文钞》一百二十篇。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卷一著录王芑孙撰《写韵轩小稿》二卷。按:此书盖为王芑孙继室曹贞秀(墨琴)的诗文集,由王芑孙整理而成,并撰写序文,附录于自己的文集《渊雅堂集》后。

(三)王东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字震青,号勉亭,江南阜宁(今属江苏盐城)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师事韩梦周 ,受古文法。与王枫齐名,时呼为“阜宁二王”。笃好韩梦周诗文,手录成帙,复致力于经学。撰述多散佚。

五 吴江柳氏族属桐城派弟子

(一)柳树芳

1. 生平与师承

1787—1850,字湄生,号古槎,晚号胜溪居士,又号粥粥翁,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嘉庆间诸生。笃好方苞、刘大櫆古文 ,与姚椿、沈曰富、郭麐以文学、道义相切磋。沈曰富授之以古文“义法”。绩学不仕,专意撰述,尤好《古文辞类纂》。郭麐《序》称其诗“能树风骨,有风人志士之思” 。钦善《荆 集序》云:“吴江柳君之诗,主性情而有一泻之势者也,其神动,其气直,其抱坦然于世,其驶也奋往自纵,藉抒其所蓄之不平。” [2]

2. 现存撰述

柳树芳纂地方志著作一种:《分湖小识》六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纂二十七年胜溪草堂柳氏刻本。内封有牌记,题“道光丁未年镌/分湖小识/胜溪草堂藏板”。卷首有道光二十二年柳树芳《自序》、《凡例》六则。《自序》云:“分湖地属吴江,去县治东南六十里,唐宋以来,代有闻人,其得登邑乘者,未易更仆数。然自乾隆丁卯年沈征君修志后,迄今将及百年,邑中诸镇若同里、盛泽、黄溪、黎里,均有人焉刻其里志以备采访,独分湖无闻焉。生其地者,忍听其文献无传,废坠而不知举耶?抑或尚有待于来者,谓此事非我责耶?树芳志在搜罗,阅二十余年矣,家庭多故,岁月少闲,惟兹一事,拳拳于寝兴食息之余而不忍释。……今年夏,杜门养疴,罕接人事,爰将未竟之业重加补辑,得若干卷。其大略悉见诸凡例中,然其见闻未及,与见闻虽及而无文字可征者,尚少登录。日月逝矣,老之将至,不急出而公诸世,恐同志日尠,将并此而忘之。”是书据叶绍袁《湖隐外史》、沈刚中《分湖志》及各家谱牒、同人闻见等采录纂辑而成,一一注明资料来源。人物略仿《松陵献集》体。名曰“小识”,盖识其小者也。卷一古迹,卷二、三、四人物,卷五、六别录。多登录邑志所未登录者。

柳树芳自撰年谱一种:《胜溪居士自撰年谱》一卷,道光中胜溪草堂刊本《养馀斋全集》附《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后。此谱有辛卯郭麐《跋》、壬辰平翰《跋》。

柳树芳编撰家谱一种:《分湖柳氏家谱》十卷,道光二十一年(1841)胜溪草堂刊本。前有《家谱自序》,自柳树芳始修分湖柳氏的家谱,其后,柳兆薰续修《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

柳树芳诗集二种:一是《养馀斋诗初刻》,八卷,道光十二年(1832)胜溪草堂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内收《得闲集》 四卷,录古今体诗二百三十八首,起嘉庆庚午(1810)至戊寅(1818)。道光二年郭麐《序》称:“往从陈君梦琴所得见柳君湄生诗数首……今年归里,梦琴过访为言湄生深感相知之雅,辄抄录所为《得闲集》四卷,乞为点定……乃为删存如干首。”又,《孤唱集》 二卷,录诗一百十一首,起嘉庆己卯(1819)至道光辛巳(1821)。嘉庆庚辰(1820)顾日新《序》云:“予既为柳子作诗序,甫一年而柳子有悼亡之事。柳子挚于伦纪,而其偶沈孺人淑德婉嫕,事柳子……今者激于一恸而以‘孤唱’名其集也。”又,《胜溪竹枝词》一卷,录诗五十首,起嘉庆甲戌(1814)至丙子(1816)。卷首道光元年翁广平《序》云:“今读柳君古槎之《胜溪竹枝词》……古槎居胜溪累世矣……于是遍阅郡县诸志、近时记载之书,凡有涉于胜溪者,皆考核而按索之成《胜溪竹枝词》数十首以示予。”又有道光元年顾日新、迮鹤寿《弁言》及秦清锡《题词》。卷末柳树芳嘉庆庚辰(1820)《书后》曰:“予少时喜谭里中旧事,往往囿于闻见,及长稍事搜辑而同志者寡。丙子岁顾丈三坻下榻予家,因以此意相属,三坻辄为予征文考献,孜孜不倦。又得吴君柯亭网罗遗轶,抄撮无余,故见诸吟咏者,两君采访之力。居多年欲辑一书未成稿,及将前后所作先付剞劂,以备遗忘。”又,《荆 集》一卷,录诗九十九首,起道光壬午(1822)至丙戌(1826)。道光甲申(1824)郭麐《序》称:“柳君湄生以去年所为诗寄予点定,名曰《荆 集》,盖痛其仲兄之亡……予既为删存若干首,凡一年之作皆在。”二是《养馀斋诗集》十四卷,道光二十七年胜溪草堂重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卷首道光二十七年《自序》曰:“仆性不耐苦吟,有得即书,每多率易之作,数年来屡改屡删,去取各半。今夏复将丙戌(1826)以前刻出之诗,删存四卷,名曰《初集》,重付手民。而以丁亥(1827)至丙午(1846)编成《二集》四卷、《三集》六卷,续刊于后,以俟知我者加选择焉。”《初集》四卷,起嘉庆庚午至道光丙戌,录古今体诗四百七首。卷一、二为《得闲集》,其《自序》云:“爰自庚午至戊寅,凡九易寒暑,得诗若干首,删存二卷,名曰《得闲集》,盖取苏髯翁诗意云尔。”卷三为《孤唱集》,其《自序》曰:“予自己卯年遭亡妇之戚,一时触景伤怀,哀感之作十居其七。今年春当亡妇终制之后,乃重加删薙,厘为一卷,名曰《孤唱集》。”卷四为《荆 集》,其《自序》云:“尝读《诗》至《常棣》,知古人之惓惓于兄弟间者,多在忧患之余……此昔人所为咨嗟悼叹,而不能自解者也。予今者适类于是,故以‘荆 ’名其集。”《二集》四卷,起道光丁亥至乙未,录古今体诗四百八十四首,其中有《黄杨集》《知误集》等。《三集》六卷,起道光丙申(1836)至丙午(1846),录古今体诗六百十七首。卷一、二、三为《汰存集》,起道光十六年止二十二年,《自序》云:“昔人云‘多作不如多改’,近松江姚子寿尝为予言之,深有味乎其言。在前者不及簸飏,在后者急宜沙汰,因以汰存名其集云。”卷四、五、六为《后得闲集》,起道光二十三年止二十六年,《自序》云:“自惟年且老荣悴得失之故,久已恬然于胸中,区区横逆之来,何竟不能漠然置之乎?管子有言:‘止怒莫如诗’,嗣后有作,汇成一集,仍以‘得闲’名之,非徒志感,亦以示惩。”

柳树芳辑诗歌总集一种:《分湖诗苑》一卷,凡一册,吴江柳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卷首有柳亚子民国十五年(1926)八月题记曰:“《分湖诗苑》一卷已付梓人,此其副册也,盖剞劂时用为底本者耳。”又有民国十三年柳亚子刊本。首有民国十三年沈昌眉序,末有柳亚子《跋》。沈《序》云:“昔人辑诗话,谓收拾前人零章断句,功甚于掩骼埋胔,痛哉此言。此吾乡柳古槎先生所以有《分湖诗苑》之辑也。先生绩学不仕,专事著述,尤留意故乡文献。所为《分湖小识》,凡已载于邑志及他镇志者不录,《诗苑》之辑犹此志也。……惜采录未竟,列籍中者仅得二十五家。贤裔亚子缵承遗绪,又复恢张而弘大之,为《分湖诗征》,广事网罗,十载于兹,鲍家坟头庶不复闻鬼唱乎。不忘所自,先刊此卷,且以见古槎先生尚友古人,急急于存恤贫贱者如此。刊既成,命眉为之序。”柳亚子《跋》云:“先高祖(按:指柳树芳)此辑未著录志传中,弃疾搜故箧得之。案其内容,论时代不越康、乾三朝,论地域不踰芦、莘一隅,殆为未竟之稿。……弃疾无似,曩有《分湖诗征》之辑,造端弘大,削简无期,爰先取斯卷刊布之,以公当世。”是书收录当地作者二十五人,诗前各有小传,乃搜讨乡邦文献之作。

3. 存目著作

据柳树芳《养馀斋诗集》末附其子撰《行略》载柳树芳撰有《养馀斋散体文存》若干卷。据柳亚子、薛凤昌编《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卷二著录柳树芳撰《金陵游记》《白门游记》《近游日记》各一卷,皆钞本。又据同治《苏州府志·艺文志》著录柳树芳撰《经史撷华》《三通汇论》《读史随笔》《读杜笔记》《读韩随笔》《读柳随笔》《读苏随笔》若干卷及《尺牍》六卷、《太平庄杂录》十卷 。又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卷一著录柳树芳撰有《河东世乘》四卷,《养馀斋杂录》十卷。

(二)柳兆薰

1. 生平与师承

1819—1891,字咏南,号时安,又号莳庵,晚号悟因生、胜溪钓隐,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柳树芳子、柳亚子曾祖。同治六年(1867)副榜,内阁中书衔,试用训导,署丹徒县学教谕。能世其父诗、古文词。后居家不仕,著述养晦。

2. 现存撰述

柳兆薰续修家谱一种:《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光绪七年(1881)刻本。其父柳树芳编撰家谱一种《分湖柳氏家谱》十卷,道光二十一年(1841)胜溪草堂刊本。自柳树芳始修分湖柳氏的家谱,其后柳兆薰续修,卷目:卷一宗图、续支图、世系,卷二至六世系,卷七墓域考,卷八墓域续考,卷九、十家乘,卷十一、十二续家乘。

日记一种:《柳兆薰日记》不分卷。苏州市文管会藏稿本。日记起自咸丰九年(1859),止于同治五年(1866)。其中同治二年、同治三年、同治四年等残缺不全,咸丰十年、咸丰十一年、同治元年完整无缺。详记太平军在吴江芦墟、黎里活动情况和经济税收政策,以及清军掳掠情形。对研究太平天国时期苏、沪地区社会状况,特别是土地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太平天国史料专辑》据此录入。

3. 存目著作

据《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油印本)卷四著录:柳兆薰撰《东坡词编年笺注》二卷,钞本。

(三)柳以蕃

1. 生平与师承

1835—1892,字价人,一字子屏,号弢庐,一作韬庐,又号髠柳,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诗人柳清源之子、柳应墀兄。诸生。少好为诗,清澄淡远。中年后兼好古文,与沈曰富、陈寿熊友善,以古文相砥砺。师事薛时雨,通医术。晚年主讲切问书院。长洲诸福坤《柳君价人墓表》称其:“为文缜密高雅,宗桐城姚氏,诗追逐苏、黄二家,雄处入韩。”

2. 现存撰述

柳以蕃诗文集三种:一是《食古斋诗录》四卷,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首《序》,同邑凌泗撰,曰:“子屏病革时,费君芸舫自吴门往示出手稿授之。及会弔,芸舫遗言属编为之序……其诗乃澄淡孤夐,深得古人意旨。”《食古斋诗录》盖为凌泗据手稿本编定,《食古斋诗录》稿本,前有李龄寿咸丰十一年(1861)《序》。二是《食古斋诗余》一卷,光绪十八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附《食古斋诗录》后,有沈曰富《题词》两则、凌泗《跋》一篇,《跋》曰:“余编子屏《遗稿》,用《惜抱轩集》例,存词若干阙,以沈先生(曰富)《题词》弁其首。”三是《食古斋文录》一卷,光绪十九年谢家福刻本,南京图书馆藏。附《食古斋诗录》后,凌泗与费芸舫编定。卷首光绪壬辰(1892)凌泗《序》曰:“五月二十三日,余示子屏病……至榻前强起告余曰:‘昨芸舫来索诗古文稿付梓编校之事,将以累子。’”后附费延厘《柳君子屏家传》、诸福坤《柳君价人墓表》、沈成章《祭文》、沈景修《哭柳子屏六首》。

(四)柳应墀

1. 生平与师承

1842—1877,原名应迟,字子范,号笠云,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柳树芳孙、柳兆薰子。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岁贡生,就职训导。幼承家学,又师事从兄柳以蕃,受古文法。

2. 存目著作

据《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卷十一著录其撰有《笠云文稿》《笠云赋稿》《笠云杂识》,谓“未梓”。

(五)柳念曾

1. 生平与师承

1865—1912,字幼云,又字研贻,亦作砚贻,号寅伯,别署钝斋,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柳亚子之父。好学能文,师事诸福坤,受古文法,执经受业,称高第弟子。从事教育工作。精研词赋、训诂,知医,嗜弈。工书法,名驰一时。

2. 存目著作

据柳亚子《自传·年谱·日记》称其“著有《钝斋诗文存》各一卷,未梓。……诗采入薛凤昌《松陵诗征三编》”

(六)柳慕曾

1. 生平与师承

1869—19l8,字幼卿,一字翰臣,号巳仲,晚署自讼,别号无涯、了庵、亦作无瑕、了憨,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柳念曾弟、柳亚子叔父。好学能文,师事诸福坤,受古文法,执经受业,称高第弟子。乐于培育人才,曾任吴江县议会会员、吴江沈氏庄初等小学教员兼代校长职、吴江县教育局款产经理、吴江县县志局主任。工书法,尤善汉隶,又精钢笔书法。通岐黄,旁及天算、舆地之学。

2. 存目著作

据柳亚子《自传·年谱·日记》称其“著有《了庵诗文词存》各一卷,未梓。……诗采入薛凤昌《松陵诗征三编》;《诗余》采入顾元咎《笠泽词征补编》” ,又《了庵日记》若干卷,稿本,原书今未见。

(七)柳亚子

1. 生平与师承

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更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号稼轩,又号亚子,后为统一名号,常用亚子。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柳树芳元孙,幼承家学。师事俞焕章 ,受古文法,又从蔡元培、章太炎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宣统元年(1909)与陈去病等人创立南社,任南社社长。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江苏省党部常委兼宣传部长等职。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柳亚子一生创作诗篇计七千余首,词二百首,多神情激越、意气风发之作,一洗靡靡之音。陈声聪《兼于阁诗话》谓其“以诗人而为革命,以革命而为诗,堪称为革命诗人者,莫柳亚子先生若也”。

2. 现存撰述

柳亚子全集一种:《柳亚子文集》,由柳亚子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编委有钱昌照、萨空了、赵朴初、甘祠森、顾廷龙、董谦、丁志刚、陈迩冬、尹瘦石、柳无忌、柳无非。1983年是柳亚子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为了纪念他,由柳亚子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辑《柳亚子文集》,计有《磨剑室诗词集》(上、下,1985年)、《磨剑室文录》(上、下,1993年)、《南社纪略》(1983年)、《书信辑录》(1985年)、《自传·年谱·日记》(1986年)、《苏曼殊研究》(1987年)、《南明史纲·史料》(1994年)七种。《磨剑室诗词集》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凡十一辑:诗九辑,词一辑,诗词补编一辑,收录目前所能见到的柳亚子自1903年至1951年间所作诗词五千余首。主要根据馆藏柳亚子手订稿整理而成,编排也按其生前自订顺序,新收集的诗词,作为补编,单独成一辑。诗词原有注释全部保留,是比较完善的本子。诗有《磨剑室诗初集》十卷,《磨剑室诗二集》十卷,《湖隐集》一卷,《岁寒集》一卷,《仗剑集》一卷,《乘桴前集》一卷,《乘桴后集》一卷,《秣陵集》一卷,《浙游集》一卷,《方壶集》一卷,《松寥集》一卷,《玫瑰集》一卷,《横流集》一卷,《新春集》一卷,《结夏集》一卷,《长谣集》一卷,《丹青集》一卷,《大风集》一卷,《浙游后集》一卷,《东沟集》一卷,《河山集》一卷,《萧艾集》一卷,《北行集》一卷,《鲁游集》一卷,《系马集》一卷,《沧桑集》一卷,《南游集》一卷,《北归集》一卷,《秋颦集》一卷,《丽华集》一卷,《鸿毛集》一卷,《墨馨集》一卷,《图南集》一卷,《流亡集》一卷,《骖鸾集》十卷,《八步集》一卷,《巴山集》五卷,《小休集》一卷,《卷土集》一卷,《新生集》一卷,《光明集》十六卷,《北长集》四卷。词有《磨剑室词》初集、二集、三集,《剑头词》,《巴山集》,《北长集》。《磨剑室文录》由中国革命博物馆、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此书以中国革命博物馆馆藏柳亚子先生的文稿为基础,并补充散见于各地书刊及未曾公开发表的著作汇辑成集。全书有上、下两册,分磨剑室文初集(1902—1909年)、二集(1910—1916年)、三集(1917—1926年)、四集(1928—1954年)等四大部分。最后附一补遗(1906—1951年),将以前未及收入《柳亚子文集》的诗词、书信各辑一组。文章、诗词、书信均按照写作或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月年不清者,置年末或集尾。此书系《柳亚子文集》之一种。《南社纪略》,1940年上海开华书局印本。据《柳亚子自撰年谱》知该书是柳亚子1940年离开上海去香港前,交付开华书局主任高尔松、高尔柏兄弟排印。书中《我和南社的关系》一文最长,有八万七千字,占全书篇幅的十分之七,此文于1936年初写起,至1938年十一月完成。其他七篇,自《读南社补记后答张破浪先生》至《南社大事记》,均作于1935年底至1936年初。后附录两篇,其中《南社社员姓氏录》,曾由高氏兄弟协助编订。1983年柳亚子子柳无忌重编《南社纪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加附录四篇:胡怀琛《南社的始末》、蒋慎吾《新南社第二次雅集》《南社纪念会之史的回溯》、曹聚仁《南社、新南社》。《书信辑录》为柳亚子书信集,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书信自1908年至1952年,共计三百余封。顾廷龙先生于1984年5月为此书作《序》,谓这些书信“内容丰富,具见先生在各个时期的思想、生活及学术活动等方面的情况,是我们深入了解先生的最好材料。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这些书信也可从一个侧面提供中国现代史上的若干史实,颇资参考” 。《柳亚子自传、年谱、日记》由柳无忌、柳无非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是书收录柳亚子1932年撰写的《自传》,此文曾收入《蔡柳二先生寿辰纪念集》第19至23页 。《自撰年谱》刊载于1941年4月至5月出版的《宇宙风》乙刊第四十二(1941年4月1日)第10至13页;第四十三期(1941年4月16日)第1至137页;第四十四期(1941年5月1日)第11至14页。1943年至1944年撰写的《五十七年》。1945年撰写的《八年回忆》。1927年5月15日至1928年4月6日撰写的《乘桴日记》。1949年1月1日至5月27日、6月16日至7月26日、1950年9月11日至10月29日的《北行日记》。后有附录五篇:柳无忌制《分湖胜溪柳氏世系表(插页)》、柳无忌摘录《分湖柳氏祖先谱传》、傅専撰《柳公钝斋墓志铭》、柳无忌撰《柳亚子传记(英文)》《柳亚子(英文)》。《苏曼殊研究》,先有手稿本,原名《曼殊馀集》,所称“馀集”,系指此集为北新本《曼殊全集》之余,因此分正文与附录二大类。此十二册手稿,内正文一册,附录十一册,存国家图书馆。1987年柳无忌重编是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四部分:一是年表、传略类;二是作品、书目类;三是专著、研评类;四是题序、通讯类。书后有附录五篇。柳亚子对他的好友苏曼殊的研究、考证,持续有十四年(1926—1940)之久,此书是有关苏曼殊研究的各种文章的总集,包括若干极其重要的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南明史纲·史料》由柳无忌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全书有三个部分:一是南明史纲初稿(八编);二是南明人物志(上下编);三是南明史料研究。后有附录五篇。各集都有廖承志先生题签。《文集》前有《出版说明》。

又,《柳亚子诗词选》,由柳亚子后人柳无非、柳无垢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书前有作者像、南社第一次雅集合影、柳亚子诗稿和词稿手迹各一幅、1959年郭沫若《序》。正文分“诗选”“词选”两部分,均按年代编排。“诗选”部分收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1951年之诗约600余首。“词选”部分收光绪三十三年至1950年之词约40首。此书是柳亚子诗词的首次结集出版。

柳亚子编辑诗歌总集一种:《分湖诗钞》,稿本,上海图书馆藏。凡二十三册,装订两函。每册封面皆有柳亚子亲笔题签的“分湖诗钞”四字,全稿用印有“南社丛刻编辑用纸”的红格稿纸誊抄,大部分是柳亚子的手迹。前十九册以作者姓氏分册,后四册分别为“杂姓”“闺秀”“方外”及“寓贤”。此书共辑录作者387人,诗作2546首,是一部起自唐代以元、明、清三朝为主的分湖流域的作者(包括寓贤)的诗作总集。稿本中辑录的每位作者的诗作前面,有柳亚子撰写的作者小传,有的还加按语,或对其经历、性格、诗作的特点略作交代;或据乡邦典籍,对有关史实进行考证。

(八)柳受璜

生平与师承

1876—1913,原名受祺,字寿甫,号瑞叔,别号讷庵,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柳应陞第三子。国学生,候选府经历。师事沈成章,受古文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侨寓黎里,后迁寓平望。撰述多散佚。

(九)陶惟坻

1. 生平与师承

1855—1930,字砥流,号小沚,江苏昆山周庄镇(今属苏州市)人。陶煦子。师事柳以蕃,受古文法。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在河南候补,主持招股开矿事宜。三十一年回乡创办元江两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任江苏省咨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议会议员兼乡议会议长。1923年参加柳亚子、叶楚伧在苏州发起的新南社。1927年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1929年应聘为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纂《职官志》,次年卒。

2. 现存撰述

陶惟坻小学著作一种:《说文集释》,此书实陶惟坻二十岁时的撰述,为众人推颂。今存稿本,苏州市图书馆藏;又此稿分刊于《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 第一、二期。

陶惟坻主修方志一种:《相城小志》六卷,1930年上艺斋活字印本。相城,一名湘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在此“相水尝土”欲建城,故名。此书由施兆麟主纂,分六卷:卷一市镇、乡都图圩(村庄附)、川泽津梁(圩岸附);卷二古迹坊匾、寺观祠庙(附第宅)、冢墓、金石;卷三学校、兵防(庄仓局所各种社会附)、田赋、户口、物产、风俗(方言、占验附);卷四人物(流寓附);卷五人物(列女)、释道、选举、杂记祥异;卷六艺文(诗词序记)。前有纂志职员姓名表,湘城镇全囹、相城区图、沿革、凡例,后附收支报告。记事至民国十五年(1926)。卷末陶惟坻《跋》云:“已已(1929)夏历元旦后,感寒咳作,懒于出门,承姚仲芳(舫)君以《相城小志》诚恳委为重正,爰先取下册,率鄙臆而随读随绳之,一旬始毕,就心之觉其所不安者,略求其安,亦不自决,以为果合否也,幸仲芳君还为鉴酌定之。”

(十)陶善镇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江苏元和(今属苏州市)人。陶惟坻从子。师事沈成章 ,受古文法。撰述多散佚。

(十一)俞焕章

1. 生平与师承

生卒年不详,字文伯,号钝庵,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俞岳孙,柳亚子师。师事沈成章,受古文法,极为相契,勤于撰述,希古作者。

2. 现存撰述

俞焕章诗文集一种:《钝庵遗稿》,稿本,上海图书馆藏。一卷,又名《感旧怀人诗》。封面有安如手题“钝庵遗稿”;又柳亚子(弃疾)记:“此题签字为余廿年前所书,涂雅画蚓,存之识小时情味耳。”卷首有民国八年二月十二夜弟子柳弃疾题记:“《感旧怀人诗》一卷,先师俞钝庵先生(焕章)原稿也,删改既过,别抄人定本,此帙将付字簏。弃疾偶得之,今二十余年矣。先师《味书斋全集》拟付梓行,尚未集事,此帙亦先师遗墨,应永宝之焉。”“安如手题”后有“□□”印;“弃疾又记”字上钤“弃疾”印,“弟子柳弃疾谨记”亦同。

附 方苞弟子江苏承传谱系表

[1] 生平事迹参见秦缃业纂:《(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九,光绪七年(1881)刻本;顾光旭编:《梁溪诗钞》卷三十八“徐流芳小传”,1911年重印本;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二小传等。又,本书作家生平与著述查检,多参考赵国璋:《江苏艺文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1996年版,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李 年与杨忠等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等前辈撰述,不再赘注。

[2] 钦善:《荆 集序》,见柳树芳:《养馀斋诗初刻》之《荆 集》卷首,道光十二年(1832)胜溪草堂刻本。生平事迹参见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清诗纪事》(嘉庆卷)等。 hXJciwa/toaSarhaSOJQ4/dlmDnfjiPtyEmPMIhj1s56ZHCBs14EJCddKzMtxvA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