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构想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桐城派从其创始人到末代传人,不仅有着共通并发展着的学术主张和文章风格,而且代代之间有着明晰的师承或私淑关系,《丛考》以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为线索,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之、扩大之 ,成员主要包括师传和私淑于桐城派的作家。

《丛考》取《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屈原之属”“陆贾之属”“荀卿之属”名义,依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十三卷所确定桐城派“宗师级”人物,列出方苞之门属、刘大櫆之门属、姚鼐之门属,入“桐城派三祖之苏籍弟子”章;张惠言之门属、恽敬之门属、吴德旋之门属、姚椿之门属、梅曾亮之门属、李兆洛之门属,入“苏籍宗师之苏籍弟子”章;张裕钊与吴汝纶之门属、方东树之门属、朱仕琇之门属,入“非苏籍宗师之苏籍弟子”章;其他私淑弟子之属,入“私淑桐城文学之苏籍弟子”章。

《丛考》仿《学案》体撰述体例,首先条其渊源流派,都若干人为专门门属,门属中首及门弟子,再私淑弟子、再续传弟子。每一门属之末必有一承传谱系表,以明其渊源出入,瓜蔓系联。以桐城派三祖居前,仅略叙其与江苏之关系,重在考察其江苏之教授生徒情况。归有光与桐城派的渊源关系尚存争议,一般认为“桐城学派始于望溪” ,故归有光及其门属弟子,《丛考》从略。

今“江苏”区域在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至民国16年(1927)析置江宁县设立南京特别市,析置上海县、宝山县设立上海特别市,分出江苏省,直隶于国民政府行政院,称院辖市。故今上海籍的桐城派作家也纳入《丛考》范围。

籍贯、地名表述原则为:江苏建省(1667年)后,直接表述为“江苏××人”,精确到县或市,但不加“县”“市”字样;建省前,则表述为历史地名加“(今江苏××)”,如“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吴江(今属江苏)人”。原为市县,后区划调整改为区,则需调整到市,如“江苏江都(今扬州)人”“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江苏六合(今南京)人”等。

作家排序,基本以作者生年为据,生年相同的再参考卒年;生卒年不详者,则根据诗文集的序跋资料以及同时代交往人士,大致确定生活年代。诸家传略取材于《清史稿》《清史列传》《桐城文学渊源考》以及相关地方志撰述。

家学濡染亦是桐城派承传的一个重要机制,故形成了诸多“家族式”桐城派作家群,如“吴江柳氏家族桐城派弟子”“无锡秦氏家族桐城派弟子”“阳湖张氏族属桐城派弟子”“宜兴吴氏族属桐城派弟子”“通州范氏族属桐城派弟子”等。

甄录“撰述”主要为江苏籍桐城派作家的撰述,包含经解、史志、文集、诗(词)集、诗文集,兼及尺牍、笔记、杂著、全集等。采纂撰述,略依经、史、子、集、丛书排比考述。

凡所著录的作家及其撰述,均应有可靠的材料根据:“现存撰述”为可查考到的存世著作,依据原书叙录;“存目著作”为已佚或存佚情况不详著作,须注明出自何书著录,并尽可能以多种著录加以参校核实。

在每一门属之后,附录编制江苏籍“桐城派”弟子承传谱系表,考镜源流。

二 研究的主要构想

本研究首次系统、全面地对江苏籍桐城派作家及其撰述做一个研查、考析,探寻清代江苏古文的创作情况和文学主张,明晰江苏的区域文学与清代文坛桐城派的渊源关系,编制江苏籍桐城派弟子承传谱系表,为后来的研究做必要的基础性文献工作。

江苏籍桐城派作家有着较为严格的师承关系,薪火相传,伴随桐城派始终,发掘占据桐城派作家总人数近四分之一的江苏作家群的学术主张与内涵关联,力图将江苏的桐城学术独具个性的文化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

“桐城派”在地理与学理层面葆有“小桐城”与“大桐城”属性 。“小桐城”的诸多望姓大族从宋元时期的学术高地江西、徽州迁徙而来,携来理学与辞章学的深厚艺术传统,并继续向东播迁至江苏,构成学理上的“大桐城”,此为中国东西向学术交融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展现这一案例的文献基础和深厚底蕴,力图彰显江苏在“南学”一脉中的突出地位。 wZRS3/AiEydMBIsYD91atWPgq8FVGKVyqVrAnd4a1SEeNfRRiY1V8/sSTQv0u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