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时代新人铸魂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召唤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更需要培育铸魂。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体,是时代新人的培育铸魂对象。因此,培育时代新人就是要打牢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价值基础、道德基础,把广大人民群众培育铸魂成时代新人。

如何铸魂培育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简言之,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作为文明实践的主体,其时代内涵更加丰富,无论是文明城市建设、文明社区建设、文明家庭建设,还是文明校园建设,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培育锻造。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自信的种子播撒进人民群众的心里。需要持续筑牢理想信念基石,优化思想道德建设生态,不断播撒新时代火种等等。

一、持续筑牢群众理想信念基石

筑牢理想信念基石,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通过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强化自己,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此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实现以思想上强筋健骨克服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软骨病”,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稳得住心神、守得住底线、耐得住寂寞。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和规律基础上的信仰,是因“真”而信,追求的是基于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信仰是人对理想社会的肯定和期许,它能够赋予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安顿人们对圆满性和理想性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体系,它不仅包含着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发展规律的探求,而且体现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终极关怀的憧憬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信仰信念信心是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精神支柱,信仰信念信心是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精神指引,信仰信念信心是领航新时代伟大征程的精神风帆。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还必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等等,努力把时代新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担当大任的现代化时代新人。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精神文明的先导和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有利于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激发广大群众蕴藏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 只有遵从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才能破除封建迷信,培养、教育、锻造时代新人。

二、优化基层思想道德建设生态

思想道德建设生态指的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而言的一种社会思想道德状态,即社会思想道德生活现状和思想道德发展环境的各因素综合性的有机系统,是社会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将公民道德建设作“生态化”的考量,才能促进其不断优化、有效、良性地运行,从而营造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生态”。思想道德建设生态的主要特征是动态性、开放性、平衡性和交互性。因为人为的因素对思想道德建设生态产生时时刻刻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社会某个阶段的道德状况变化,使得思想道德建设生态的内在生长机制的形成和作用不再是一个自然过程。正因为如此,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生态形成非一日之功,却又有可能毁于一旦。思想道德建设生态优化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各种因素,必须从社会制度层面、公共生活层面、个体层面加以全方位强化刚性约束、构筑实践平台、优化主体落实。

(一)新时代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恩格斯曾指出,人们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实际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离开了生动的道德实践,就中断了社会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这些价值理性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范式的根本链条,道德教育的得失成败也难以检验和衡量。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思想道德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是关于人类社会“应当怎样”的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和道德教育。没有价值引领和道德教育形成的道德精神,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将无法实现,人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将无从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无法实现。

中央文明委印发的《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就指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人包括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际关系缺乏信任感,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甚至黄赌毒等不良现象、不良风气、不良习俗还在一定范围禁而不绝等等。

这就说明,面对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不断优化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建设生态。从接受文明思想,形成文明价值观,到文明道德情操上的自觉,外化思想、外化思维逻辑,转化为内在思维自觉的升华。

(二)增强核心价值观引领力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三个层面进行了明确,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追求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层次最高,统领其他两个层次的价值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追求,为实现共同的理想,中华儿女思想内聚与融合,能够为自我发展提供持久不竭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其引领力不仅仅是以“力”的观念形式存在,而是可以凭借具体方式或载体转化为看得见的“现实的力”来实现引领。思想统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结合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现实需要和思想实际,统合社会群体和个体的思想观念,形成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下的多样化社会思想观念并存的和谐局面。利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加快医疗教育改革、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加强社会保障和救助,引领社会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新的探索实践,向世界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分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历史转变。

(三)提升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是新时代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的催化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持续力量输出。通过新时代公民道德塑造的人,最终会达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齐头并进发展。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重点在于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把握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打牢信仰信念的思想理论根基;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进认知认同、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以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在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化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华文明史教育,弘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观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三、不断播撒新时代“火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火种是一种形象比喻,可延伸为起模范作用的个人和集体,对后人或社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播撒火种可比喻宣传正确的理想、思想,传授本领、能力和担当,使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时代新人就像一粒粒火种,发挥火种的作用,把它们播撒出去,就是发挥时代新人的影响和传播作用,培育和造就更多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只有播撒新时代的火种,造就培育一批又一批时代新人,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是火种播撒的直接有效方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任务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点方向是做实思想政治工作,为树立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创造条件。

培养时代新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广大青年师生座谈时寄语广大青年学子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只有厚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才能激励自己将“小我”的成长成才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紧密结合,激发为祖国富强、为民族振兴、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的内生动力和磅礴力量;要坚持实践创新,引导时代新人问奋斗之道。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也需要奋斗,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

播撒新时代的火种,要激发对我们党和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投身改革发展的宏伟事业,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

播撒新时代的火种,要增强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寄语广大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总书记对青年的深切关怀和殷殷期许,需要我们教育引导时代新人学深悟透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在大风大浪考验中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

播撒新时代的火种,要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的理解,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强党报国之行。时代新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不懈怠、不骄傲,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奋勇向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具体的、实践的,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始终锐意开拓进取,勇于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和风险挑战,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造福。 2e6v1vGuE6mMnbPpERrxXARLT9IE+m0gjl1ZpOL3n+haq+9j8BwrVveRvOQYMHB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