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探索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早在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推动的戊戌变法,就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后来胡适评价:“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拉开了闸门。后来的五四运动实际上也是在探索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但由于中国连年陷入战争和动乱,“现代化”这个命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是停留在知识分子的话语中。

一、 “站起来”时代提出现代化目标

自1921年建党起,中国共产党就带领着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而不断努力。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提出“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党的最高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的理想,进一步明确了党的现代化理想目标。他在文章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他指出,没有工业,就没有巩固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富强。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明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发展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党掌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权,我国现代化开始从理想向实践转变,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翻开了新的篇章。

1952年底我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完成,党中央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我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把“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写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我国从1951年就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起一面开始实施,一面继续讨论修改;1954年形成草案。“一五”计划确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突出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的核心要点,掀起了全国人民参加和支援工业化建设的热潮。

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就提出了“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的发展道路构想。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强调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问题的重要性。周恩来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同年,党的八大召开,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满怀信心地说:“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

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正式宣告:“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这里所讲的“四个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已改为“科学技术”,强调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作用。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党中央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5年1月,在“文革”艰难的环境下,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重提:“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继党的八大之后,1977年党的十一大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再次写入党章。

在“站起来”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难曲折的发展环境中,逐步形成了现代化建设赖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1960年,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我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业绩,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保障。“站起来”时代,我国在“四个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 “富起来”时代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思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史性地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实现了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现代化事业迈出新步伐。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邓小平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中国式的现代化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现代化的起始条件受制于国情。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的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的谈话中指出:“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因此,“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

第三,“三步走”的现代化进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绘就的现代化蓝图,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里首次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概念,并明确了具体标准。“三步走”发展战略不仅明确了分步走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以人民切身感受的生活水平(温饱—小康—富裕)作为现代化的发展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力争经过20年的努力,使广东等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第四,改革开放。为了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认为中国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并且要善于吸收,善于使用,善于管理。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进入21世纪,得益于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任务即人民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第二个阶段任务也总体达成。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适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作为现代化的具体阶段来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创造。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我国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探索

在我国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快车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就现代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讲话反映了现代化新时代要求,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如果说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属于经济基础的现代化,那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属于上层建筑的现代化,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第五个现代化”建立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基础现代化向上层建筑现代化迈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是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现代化政府的构建及其作用发挥恰是市场经济深化和拓展的前提。现代政府的建构与政府对资源的动员能力,构成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动力。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安排,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宣布,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由此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决定性因素概括起来,一是中国的大国国情,二是社会主义要求,三是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时代后还有新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有五个特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五个方面的中国式现代化,亘古未有,史无前例,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奋斗和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论断,不仅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优势,更从开拓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崭新形态和广阔空间的高度,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性。以下主要根据习近平关于现代化的新思想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 ZmgGyCZUFoaIz4pb9CeacrZ72uwEApwsU65Re+okKCJwkBHovHT82yaK0jal6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