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世界现代化进程

经典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变迁。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及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 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一种深刻变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它既发生在先行国家,也存在于后发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现代化进程最早发端于英国及西欧地区,随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国际上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多种说法,我国国内最有代表性的是罗荣渠教授的世界现代化三次浪潮说——每次现代化浪潮都是由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推动的。

18世纪,起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开启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这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散、发展,使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世界开始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马克思身处的时代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导致的英国的现代化阶段。“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这就指出了当时工业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方向。

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各国先后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跨进了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化学工业及其应用技术也有了重大突破。这次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电与钢铁,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带动的“电工技术革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生产单位规模扩大,技术和投资量增长,使银行和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工业化向整个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年轻的美国搭上了这班现代化列车,一跃超过英国成为最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同时非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序幕也已拉开。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影响是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欧美国家的产业结构开始由以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的高速发展还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进一步集中,使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适应性变化,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但是这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到陈旧设备和旧式资本主义的拖累,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新兴国家,新兴国家经济出现跳跃式发展。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加剧,促使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日趋尖锐化。

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现代化的新物质技术基础是石油能源、人工合成材料、微电子技术。高科技、新能源、新原材料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使科学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巨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则引起现代发展的结构性的重大变化。” 据“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提出者里夫金的描述 ,这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同时产生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场革命伴随着新科技革命,催生了新一次现代化浪潮:一方面继续延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另一方面产生了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在新的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发达工业国中开始工业换代,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升级。先行现代化的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在电子信息革命的推动下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向全球扩散,大批欠发达国家积极争取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明确地把“现代化”作为了发展的口号。他们利用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动现代化,并且由“被动性”现代化向“主动性”现代化转变,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东亚地区迅速崛起,日本紧接着韩国、新加坡等国搭上了现代化的列车,形成了“东亚经济奇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之后,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

二、 现代化的拉美模式及其教训

二战以后,一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并走上发展经济的道路。拉美地区一些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后开启了现代化进程。拉美国家一开始普遍采取国家主导型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由起初的普通工业消费品进口替代过渡到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最后实现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拉美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化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矛盾。为了保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拉美国家大多采用赤字财政和举借外债的政策,以至于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各国相继陷入严重债务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债务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拉美地区经济在二战后的增长期结束,进入持续的衰退期。

在严重的债务危机冲击下,拉美国家全盘接受“华盛顿共识”的政策建议,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内向发展战略转向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发展战略,从贸易保护向贸易自由化转变,从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向经济自由化转变。拉美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新自由主义的改革,不断开放国内市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行贸易自由化战略,基本取消了用行政手段控制进口的做法。拉美国家还降低了非关税壁垒。世界银行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墨西哥的非关税壁垒已低于西欧和日本的水平。同时,许多国家基本取消对经常项目的交易限制,对资本项目交易的限制也大大减少或者完全取消。二是国有企业私有化。其方式主要包括直接出售、公开上市、管理人员和雇员购买、与私人资本合资、特许经营和租赁等。阿根廷、墨西哥推行了较为激进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计划。经过10年的时间,墨西哥的国有企业从1150家下降到124家,原国家控制的60家银行也全部私有化。 三是金融市场自由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拉美国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其重点包括降低政府在银行信贷配置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放开存款和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阿根廷和墨西哥在金融业方面已全部开放,在通信、电力、石化等领域逐步扩大外资自由进入比重。四是税收制度改革。拉美国家税制改革的共同特点是努力实行税制的中性化,简化税收体系的法律程序和行政管理程序,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五是劳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劳工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减少解雇成本和简化招聘程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拉美经济摆脱了“失去的十年”的阴影,走上了复苏之路。 但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一是国家失去了经济的控制力。拉美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的制约,内部储蓄不足,产生了对外资的高度依赖,特别是对国外直接投资的依赖。在经济受到冲击时,政府无能为力,导致经济不稳定增长和经济危机频繁爆发。90年代后期起,拉美国家经历了三次经济衰退。二是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后,失业问题更为严重。国民经济的重大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加剧。一方面,新出现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缺乏知识密集型工人;另一方面,大批工人因得不到培训而只能沦为失业者。三是两极分化加剧,贫困化问题日益严重。据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ECLAC)发表的拉美社会展望报告,2021年拉美国家贫困人口总数为2.01亿,贫困率从33%下降到32.1%;极端贫困人口增加500万人,再次攀升至8600万人,倒退27年,极端贫困率从2020年的13.1%增加到13.8%。四是社会发展被忽视,社会问题非常严重。国家经济结构出现新的不平衡,涉外经济部门、服务部门发展迅速,大公司财团对经济的垄断程度提高,农业、基础工业发展滞后。政府贪污腐败现象日趋严重,贩毒、恐怖、暴力事件增多,社会治安混乱,民众情绪不满。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发现,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长期挣扎在中等收入阶段,见不到上升到高收入阶段的动力和希望。典型案例就是拉美国家。其基本原因是,低收入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所推动的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后,如延续原先在低收入阶段的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将导致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后果,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同时,经济快速增长所积累的社会矛盾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后会集中爆发。这些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人均GDP难以突破1万美元,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虽然进入2010年以后,这些国家的人均GDP也有突破1万美元的年份,但总体上还是没有能够逃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原因就在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当然在拉美国家发生的“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在所有国家都会发生,如在新加坡、韩国等东亚国家就没有发生,它们通过其推动的现代化进程跨过了这个阶段。但是“中等收入陷阱”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lgJfL7BFyDptmRA4vYqdtz5V0J7xkvdahBx2txFtByO26JN1eRe/+XA+nQiB65s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