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三个名人的人生境界故事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我们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例子是北京大学的冯友兰先生,前面我已提到他。冯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在写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他对学生说,即使现在眼睛不好了,要想翻书、看新的材料不行了,也还要写书,可以在过去读过的书、已经掌握的材料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他说自己好像一头老黄牛,懒洋洋地卧在那里,把已经吃到胃里的草料,再吐出来,细嚼慢咽,不仅津津有味,而且其味无穷,其乐也无穷,大概就是古人所谓“乐道”。“乐道”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精神的享受,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接下去冯先生又讲了一段话,这段话非常好,非常重要!冯先生说,人类的文明就好似一笼真火,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作为燃料,添加进去,才把这真火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些人为什么要呕出心肝呢?他们是欲罢不能。这就好像一条蚕,它既生而为蚕,就只有吐丝,“春蚕到死丝方尽”,它也是欲罢不能。冯先生说的“欲罢不能”这四个字非常好,就是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一种献身精神,就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一种超越,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懈的追求。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另一个例子也是北京大学的,朱光潜先生。朱光潜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加以批斗。但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不到三年,朱先生就连续翻译了好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黑格尔的《美学》,涉及的西方文化艺术极其广泛,所以很难翻译。当年周恩来总理曾经说,翻译黑格尔《美学》这样的书,只有朱光潜先生才能“胜任愉快”。除了黑格尔的《美学》,朱先生还翻译了《歌德谈话录》,也是很有名的一本书;还有莱辛的《拉奥孔》,莱辛是德国的一位美学家,《拉奥孔》也是一本很有名的书。几本书加在一起有一百二十万字,这个时候朱先生已是八十岁的高龄了。这是何等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和他的人生境界联系在一起的。朱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来悼念,在文章里头举了我小时候看到的丰子恺先生的一幅画作为朱先生的写照。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呢?画面上有一棵大树,被拦腰砍断,但从树的四周抽出很多的枝条,枝条上萌发出嫩芽。树边有一个小姑娘,正把这棵树指给她的小弟弟看。画的右上方题了一首诗,我小时候看的,至今只记得这四句:“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我想丰子恺的这幅画和这首诗不正是朱光潜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和他的人生境界的一种极好的写照吗?

还有一个例子,是苏联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当年苏联有一位作家叫格拉宁,他写了一本小说,是写真人真事的传记小说,书名叫《奇特的一生》,讲的就是这位柳比歇夫的故事。这位昆虫学家最叫人吃惊的是,他有一种超出常人一倍甚至几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他一生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他写了篇幅达12500张打印稿的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哲学、无神论等学科。他在20世纪30年代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实地研究果树的害虫、玉米的害虫、黄鼠……他用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收集了35箱地蚤的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他做了器官的切片。你看,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不仅如此,他学术兴趣之广泛,也令人吃惊。他研究古希腊罗马史,研究英国政治史,研究宗教,研究康德的哲学。他的研究达到了专业的水准。研究古希腊罗马史的专家找他讨论古希腊罗马史的学术问题,外交部的官员也向他请教英国政治史的某些问题。他在一篇题为《多数和单数》的文章中,提出了关于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的问题、发展理论的问题、天体生物学的问题、控制进化过程的规律的问题。柳比歇夫学术研究的领域这么广泛,取得这么多的成果,并不表明他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他一样要经历战争时期的苦难和政治运动的折磨。他一样要花很多时间去跑商店,去排队买煤油和其他东西。他也有应酬。照他自己的记录,1969年一年,他收到419封信,其中98封是从国外来的;共写了283封信,发出69件印刷品。他的有些书信简直达到了专题论文和学术论文的水平。普通的应酬在他那里变成了带有创造性的学术活动。柳比歇夫在一生中也没有忽略审美的层面。他和朋友讨论但丁的《神曲》,写过关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文,在晚上经常去听音乐会。柳比歇夫超越了平常人认为无法超越的极限,将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惊人的地步。他在生活中享受到的乐趣也比平常人多得多。

冯友兰、朱光潜以及柳比歇夫的例子十分典型。他们的人生是创造的人生,是五彩缤纷的人生。他们一生所做的事情要比普通人多得多。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说过,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力的很小的部分,和应该成为的人相比,他们只苏醒了一半。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绝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因为我们都有未被利用或者发展不充分的潜力。刚才提到的那位传记文学家格拉宁也说,大多数人从来不想超越自己可能性的局限,很多人是以不到自己极限一半的效率在生活。而冯友兰、朱光潜和柳比歇夫都是在他们的极限上生活着的。他们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说,“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是同义语,“创造性”和“充分的人性”是同义语。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这样的人几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是一些已经走到,或者正在走向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的人。 fJBh/gJnp+3QH1ot+SBgULbNDR/bb8E2jrSOWGhFOOQEkxGJqQPw+n68FzoLDp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