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惊蛰

节气介绍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三个节气。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一、惊蛰节气养护特点

1.增强抵抗力

惊蛰后的天气日渐变暖,微生物也开始生长繁殖,易造成各类流行病的多发。家长要注意冷暖的变化,注意家庭、孩子个人的卫生,勤洗手,多开窗,少带孩子去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另外注意孩子的作息规律,合理饮食,使免疫力得到提高,从而预防感冒、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2.养肝健脾

中医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并且春属木应肝,惊蛰时节,肝木之气升发渐旺而克脾。因此春天在保持身体阳气升发之外,更要固护孩子的脾胃,可以选择百合薏米莲心粥、银耳芡实莲子羹等膳食来清补脾胃。

3.润燥

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患外感咳嗽。另外由于冬天吃过多的辛热食品,积郁的热毒惊蛰后要往外发散,所以孩子可以吃些雪梨、银耳、春笋等甘凉的食品来滋阴润肺。

二、惊蛰节气推拿组穴

1.补脾经100~500次

主治: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操作部位: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

手法:使孩子微屈拇指,术者自指尖推至指跟称补脾经。反之为清。

作用:中医将孩子厌食归结为脾胃问题,先补脾经,再配合清胃经、清大肠各100~500次,顺时针摩腹300~500次,捏脊3~6次,可调理孩子脾胃,增进孩子食欲。

图2-11 补脾经

2.清肝经100~5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操作部位:食指掌面末节。

手法:术者拇指自孩子食指掌面末节横纹起推至指尖,称清肝经。反之为补。

作用:肝经宜清不宜补。如果肝虚必须补,也应该补肝经后再清肝经,或者用补肾经代替,称为滋肾养肝法。

图2-12 清肝经

3.清天河水100~500次

主治:一切热证,内热,潮热,外感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痰咳,咳嗽。

操作部位: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手法:食、中二指指腹沿孩子前臂正中线,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

作用:对外感风寒的发热,用清天河水推100~500次后,孩子开始出汗,热开始退。若孩子高热,同样在本穴操作打马过天河20~30次,汗出热退。

图2-13 清天河水

4.摩腹300~500次

主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积便秘,厌食,伤乳食泻。

操作部位:腹部。

手法:用掌或四指摩腹部,逆时针摩为补,顺时针摩为泻,往返摩为平补平泻。

作用:对于脾虚、寒湿型的腹泻、伤乳食泻,逆时针摩能健脾止泻;对于便秘、腹胀、厌食等,顺时针摩能消食导滞通便。

图2-14 摩腹

5.揉外劳宫100~500次

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咳嗽,气喘,疝气等。

操作部位:在手背,中指与无名指掌骨(第3、4掌骨)中间,与内劳宫相对。

手法:用拇指指甲掐揉或中指端揉,掐3~5次,揉100~500次。

作用:孩子感冒时,揉100~500次可以祛寒。孩子年龄大或病情重,可以适当延长操作时间。

图2-15 揉外劳宫

三、惊蛰节气膳食调理

1.菠菜蛋花汤

食材:鸡蛋35克,菠菜30克,盐1克,酱油2克,豌豆淀粉3克。

做法:菠菜氽烫过后,挤干水分,切成1~2厘米长。将高汤倒入锅中,用开水煮,以盐和酱油调味,沸腾后,以一点高汤溶化淀粉后倒入锅内。再次煮滚后,以绕圈方式倒入蛋汁,加入菠菜。

功效: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入肠、胃经,有补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等功效。

2.冰糖雪梨银耳羹

食材:雪梨1个,冰糖少许,银耳少许,枸杞3克。

做法:银耳提前用温水泡软,洗净之后再撕成小朵。梨子无须削皮,切成大块,枸杞用温水浸泡10分钟。砂锅烧热,加入纯净水烧沸,然后下入银耳,小火炖煮30分钟。再放入梨子、枸杞、冰糖,小火煲煮1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功效:滋阴润肺、养气和血。 N7Oj6/U+NYvt7NtImDa4ZX5MKJj43D/ZBu9/3dHLUG2ouGrBOPlJlIRo9QMQvM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