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Web 3.0的发展历程

1960年互联网诞生以后,互联网技术经历了数次迭代。从门户搜索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现在的物联网概念,人们的生活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Web 3.0被认为是互联网技术的下一次革命,它的构建依托于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在了解Web 3.0时代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万维网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对Web 1.0到Web 3.0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Web 1.0是Web的“可读”阶段,用户之间的互动有限;Web 2.0是Web的“可交互”阶段,用户可以在这个阶段与站点进行交互,也可以在用户之间进行交互;Web3.0是Web的“可执行”阶段,计算机可以像人类一样解释信息,然后为用户生成个性化的内容。

互联网始于20世纪60年代,起初,是政府研究人员共享信息的一种方式。20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体积庞大,难以移动,为了能够使用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信息,就必须前往计算机所在地或者通过传统的邮政系统邮寄计算机磁带。

互联网形成的另一个催化剂是冷战的升温。在苏联发射了Sputnik卫星后,美国国防部开始考虑如何在核攻击后仍然可以顺利传播信息,这促使了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ARPANet,阿帕网)的形成。该网络最终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互联网。ARPANet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最初,阿帕网仅有4个节点,分布在与美国国防部有合作的四所大学内

图1.8展示了万维网的诞生历程。1980年,美国国防部为所有军用计算机网络制定了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1983年1月1日,TCP/IP协议成为阿帕网的标准协议,互联网由此诞生。在此之前,各种计算机网络并没有标准的相互通信的方式。TCP/IP的创立标志着不同网络上的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可以相互传递信息。1991年,蒂姆·伯纳斯·李首次提到了HTML语言;1993年,实现了HTML语言的功能标准化,这标志着万维网的诞生。HTML的出现,使Web访问更加便捷,也使得互联网的普及度大幅提升。

图1.8 万维网的诞生历程

1.2.1 Web 1.0与静态互联网

为了理解“Web 3.0”的含义,我们需要回到Web 1.0时期,Web 1.0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2005年,也就是最初的万维网。它建立在开源(如Linux)、免许可开发(如个人电脑软件)和开放标准(如HTML/HTTP)之上。现有的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如亚马逊、谷歌)就是建立在这个生态系统上,或者扩展到这个生态系统中从而获利(如微软、苹果)。在Web 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网景(Netscape)、雅虎(Yahoo)和谷歌(Google)。Netscape研发出了第一个大规模商用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在Web 1.0时期,网页是静态的,内容是由服务器的文件系统提供的。此外,这些页面没有交互性。用户无法对带有评论或喜欢的帖子做出任何“回应”。如图1.9所示,在Web 1.0时代,用户利用Web浏览器,通过门户网站单向获取内容,主要进行浏览、搜索等操作,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图1. 9 Web 1.0时期

1.2.2 Web 2.0与平台互联网

Web 1.0的下一代互联网就是Web 2.0,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网络。大多数Web 2.0是建立在Web 1.0技术上的,Web 2.0生态下的互联网公司建立在与Web 1.0生态相同的开放环境上,但创建了“围墙花园”生态系统以实现社交联系和内容创建。典型的例子是Meta和YouTube等社交平台,它们为社交网络和用户生成的内容创建了“围墙花园”。

如图1.10所示,此时的网络不再是静态内容,而是动态的内容,用户可以与发布在网络上的内容进行交互。由于JavaScript、HTML和CSS等技术的发明,使用户交互成为可能,这些技术使得开发人员可以构建出用户与内容进行实时交互的应用程序。Web 2.0的兴起主要是由三个核心创新层推动的,即移动、社交和云服务。

图1.10 Web 2.0时期

苹果手机(iPhone)等智能手机的推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极大地方便了网络的使用,从台式机拨号上网转变为可以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网络浏览器和各种移动应用程序携带在每个人的口袋里。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博客和播客,都基于交互来运作。这些社交网络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通过评论来参与互动,并可以轻松地与其他人分享文本、图像和音乐等内容。在Web 2.0中蓬勃发展的著名应用程序有微博、Instagram、YouTube、Meta 和微信。因此,这个网络时代也被称为“社交网络”时代。

Web 2.0作为互联网发展过渡的阶段,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它让人们可以更多地参与到互联网的创造劳动中,特别是内容上的创造。人们在互联网创造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社交认同、荣誉,包括财富和地位。正是因为更多的人参与了有价值的创造劳动,那么“要求互联网价值的重新分配”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因而必然促成新一代互联网的产生,这就是Web 3.0。

1.2.3 Web 3.0新世界

Web 2.0之于Web 1.0,是互联网新生事物的成长,是技术进步;而Web 3.0之于Web 2.0,目前并不是非此即彼、逐步替代的关系,两者更像并存的平行世界,同时也需要连接。虽然Web 2.0浪潮仍在继续,但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下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即Web 3.0。Web 3.0是一种更为彻底的颠覆,它将带领我们向开放、可信和无须许可的网络迈进一大步。Web 3.0的网络允许参与者在没有受信任第三方的情况下公开或私下进行交互。任何人(包括用户和供应商)都可以在未经管理机构授权的情况下参与。

如图1.11所示,Web 3.0是一个语义网。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根据关键字来搜索内容,还可以使用AI来理解网络内容的语义(即其内在含义)。这将允许机器像人类一样理解和解释信息。语义网的主要任务是使用户能够更轻松地查找、共享和组合信息。然而如今,“Web 3.0”一词已经不仅仅意味着语义网络。更确切地说,区块链爱好者使用术语“Web 3.0”来描述在一个开放的和去中心化的架构上构建应用程序的想法。

图1.11 Web 3.0时期

图1.12对Web 1.0、Web 2.0和Web 3.0进行了时间、技术、属性、媒介、基础设施和模式的多维度比较。Web 1.0敲响了互联网用户的大门,让人们接触到现代网络技术;Web 2.0吸引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社交互动与内容创作;Web 3.0的首要目标是使互联网更加智能、自主和开放。Web 1.0是基于个人电脑(PC)端的超文本,用户在只读模式下被动地接收静态文本内容;Web 2.0是由移动、社交和云服务的出现推动的,用户在云和移动设备上通过互动内容产生连接;而Web 3.0主要建立在新的技术层面上:加密货币、虚拟和增强现实、边缘计算、分布式数据网络及人工智能等,在新技术的推动下,Web 3.0是一个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所有的互联网。

图1.12 Web 1.0、Web 2.0和Web 3.0的比较 z61tSUeE254eFjfDw88KOwaop26YDQDki7JMwjnnLN0IO+XRQaTmv4ZoQCfFfw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