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数字化进程的命脉。随着应用需求的增长,数据在不断增长中。IDC定义了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内容创建的3个主要位置:核心(传统和云数据中心)、边缘(由企业管理的基础设施,如基站和分支机构)和终端(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物联网设备)。被创建、采集或复制的数据集合称为全球数据圈。全球数据圈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并且还在经历急剧扩张,速度之快是以往所无法比拟的。
据IDC预测,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增至2026年的221ZB。你可能不明白这些数据是个什么概念,也可能对这些数据单位无感,但你一定能感受到身边数据的增长,无数的互联网终端、几十亿部手机以及计算机里存储的越来越多的游戏、电影和照片,工作室经年累月的邮件、资料和业务数据,路边随处可见的摄像头……
数据爆炸早已经从抽象概念进入现实,成为现实生活的写照。从能够记录文字开始到2003年,人类总共创造出的数据量并不多,差不多只相当于现在全世界两天创造出的数据量。
人类创造数据的能力愈发强大,硬盘是数据存储的重要载体,从硬盘的发展历程就可以一窥数据量的变化以及数据圈的膨胀。你可能难以想象,当第一款硬盘面世时,它有两个冰箱那么宽,内部安装了50个直径两英尺(ft,1ft≈0.3m)的磁盘,重量约1t,看到今天小如名片的硬盘,你可能很难想象怎么去使用两个冰箱那么大的硬盘。后来的硬盘一路“瘦身”,逐步从一个庞然大物变成直径从14英寸(in,1in=0.0254m)到8英寸、5.25英寸直至3.5英寸,然后又从2.5英寸到1.8英寸,再到1英寸和0.85英寸的小巧的存储产品。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硬盘的体积和容量在成反比发展,虽然硬盘的体积在一路收缩,但是硬盘的容量却一直在飙升。1980年,世界上5.25英寸硬盘ST-506由希捷科技制造,作为首款真正面向台式机的硬盘,其意义非常大。对于许多“80后”的计算机玩家来说,所接触到的第一块计算机硬盘大部分是从5.25英寸开始的,虽然容量仅有5MB,但它的出现却带动了一个时代,之后硬盘就开启了容量快速上涨但体积却越来越小的征程。进化到今天,希捷科技一个容量20TB的硬盘的重量仅为640g,长宽高分别“浓缩”到了147mm、101mm和26mm。而硬盘各种性能以及尺寸的演变也正是响应科技和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数据量的暴涨,存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当前,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以及无数个的边缘数据中心,让我们觉得曾经两台冰箱大的硬盘真的已经成为很遥远的历史。
在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你争我赶中,在国家政策前所未有的有力推动下,在个人数据越来越多的时代,数据圈成为了不断丰富的人类智慧的万花筒,涵盖生命攸关的紧急信息、历史知识、操作说明、制造流程、情感纪事、国家发展大计等。数据的确是一座不断扩增的宝藏,在等待着人类去合理地采掘和利用,它将以更加精彩纷呈的姿态,让我们感受其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