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的夏季世界是光明灿烂、生气勃勃、洋溢着生命的气息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首歌,如果是年轻的人,歌声就从嘴里唱出来了。每个人脸上都流露着喜色,每一个脚步都充满了活力。刺槐正在开花,空中弥漫着花香……梦一般的境界,安闲而诱人。”
同学们,看到上面一段描写,你是否也想走进这个光明灿烂的夏天,欣赏这个充满欣喜而又安闲美好的画面?这便是汤姆·索亚居住的圣彼得堡镇,他的成长与历险便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也是大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乡汉尼波尔镇的剪影,他正是按照故乡的样子,为汤姆·索亚提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活环境。
让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吧。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原名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这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所测河水深度的术语。马克·吐温1835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一个乡村律师家庭,十一岁丧父后,就踏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曾当过学徒,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当过记者,复杂的生活经历给予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1852年他开始正式发表作品,1865年因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一举成名。他的作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找寻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常通过描写底层人物的命运来讽刺和批判当时社会的阴暗,写作风格多样,用笔犀利,同时又不失幽默。代表作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这本《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自1876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这是一部充满童趣,略带惊险的儿童小说,书中的故事扣人心弦,情节紧凑,环境描写细致得当。
作品以19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为背景,描写了少年汤姆·索亚和他的伙伴们的冒险故事。他们为了摆脱刻板陈腐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枯燥乏味的生活,先后经历了坟场惨案、荒岛冒险、山洞被困……最终一步步成长为人们心目中的小英雄。小说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孤儿,由姨妈抚养。他聪明又调皮、敢于探险、富有正义感,是小说中的少年英雄。他在山洞被困时利用风筝线巧妙地带领伙伴走了出去;他鼓起勇气在法庭上指认真正的凶手……其实,在汤姆·索亚身上,每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小朋友打开书本,和汤姆·索亚共同开启一场时而轻松幽默,时而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在这本书中你不仅能够体会到自由的童年,还能够开阔视野,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一定了解。小说生动地展现了19世纪中期美国一座河畔小镇的生活景象,这个小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从小说中,你可以了解到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教堂和学校,宗教与犯罪等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这部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也独具特色。作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某些现象的厌恶与讽刺,揭露了宗教的虚假、教会人员的伪善,嘲讽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作家对环境的观察十分细致,在描写人物心理、事件进展时,往往不直接正面描写,而喜欢从环境描写着手,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刻画。
看到这里,热爱阅读的你一定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第一章,一睹为快了。不要着急,为了更好地阅读文本,老师送给同学们一些“小锦囊”,使你的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说中,汤姆这一人物形象是丰富立体的,想要真正认识他,需要联系前后章节对人物进行整体理解。因此在读书时,不仅要关注正在读的章节,还要回顾前面的章节,发现他的成长、变化。你可以用跳读的方法,标记出与汤姆相关的事件,将前后发生的故事情节关联起来思考,这样,你会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汤姆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历程及其个性特点。
读书时,你还可以关联生活体验,将书中的“汤姆”指向活泼的“我”。比如,思考这些问题:(1)你从小说的哪些情节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2)你打过哪些类似的小主意?(3)你做过哪些类似的恶作剧?由此,我们可以跟着汤姆·索亚去历险,从而发现这本书的主人公不仅是密西西比河边一个普通小镇上的男孩,也是童年时代的马克·吐温,更是成长中的你和我。
跨界阅读既可以指突破学科边界的学科互涉阅读,也可以指突破纸质媒介的综合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而且曾被拍摄为电影。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可以结合电影一同观看,比较电影与小说的差异,重点关注电影选取和删去的情节,并试着思考为什么,这有利于促进我们对小说的深入解读,在比较中生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理解。
阅读整部小说的过程中要专心,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感同身受。遇到精彩的情节可以出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小说内容,加深印象。同时,阅读时还要勤动手,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简单记录阅读感受,这样更能及时记录问题,形成深度理解。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随着汤姆·索亚,开启一场活泼有趣的探险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