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淑芳

整理者(根据前期群访录音整理,因述主年事已高,未及单独采集):吕正

1926年出生 退休大学教师
淮海中路1834号,1950年入住

:我们想请你聊聊刚刚住进来时和现在的变化。

:老伴1947年来到上海。电力公司招工,他考取了工程师。1950年二六轰炸 ,老伴在锅炉间实习,很幸运地躲过了,就过了(隔着)一条马路。(老伴)写信给市里(讲述生活困难),陈毅市长知道了,布置到房管系统,就特批给了我们武康大楼的住处。

黄女 :我父亲是在四七年来(上海)的,住在同乡家里,然后到了解放后。(国民党台湾空军)轰炸杨浦发电厂,上海一片漆黑,急需父亲这样的工程师。妈妈来了上海,他们没办法住同乡家,虽然有一点点金子,一点点钱,(想)在虹口订个房子,写信去申请。那时候陈毅市长很关心,亲笔批下来了。搬来(武康大楼)的时候,(我们)推了两个小车子,没有什么东西的。(武康大楼的新楼)是孔二小姐的房子(资产),就收为国家的了,所以父母进来的时候定金也不要。我们很感谢政府,不然都不知道到哪里租房子。我们这里只有120多平方米,九几年的时候,几万块就买了这个房子。我们老爷子(父亲)经常念叨这个事情。

:你第一次来武康大楼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四九年从厦门大学毕业,来到上海。看到(武康大楼)的时候,(大楼里)这边有外国人,那边也有外国人,经常看到外国小孩。(马路对面)宋庆龄还没有搬过来。我们的房子差一点(相比其他单元),但我们都忙于工作。

:你是哪里人?

:(我)是福建莆田人。他(老伴)学电机,我是数理毕业。我到(上海)有了小孩了,怀孕了。那个时候,看见(武康大楼)结构什么都比较好,我们(新楼)这边很简陋,(大楼)管理的人也住在这里,(新楼)是临时拦成了几间(单元),我们没怎么改造。我们刚来的时候,(武康大楼)电梯(乘坐)还是限制的,二楼以下的人不能坐,三楼以上的人才能坐电梯,反正那时候我们年纪轻,无所谓(爬楼梯)。(武康大楼)老楼是一个大电梯,新楼也有一个小电梯。最初的武康路,很小(窄)很挤。那时我们还不知道武康路这么名贵(特别),现在说是很多名人的住所,以前没什么印象。

:你在哪个学校任教?

:刚开始是助教,后来慢慢升了讲师,我是副教授退(休)的。我在华东师大待过13年。后来电力学院要办大专(从中专改大专),就去华东师大要人支援。1965年我还是讲师,被派到了电力学院,到65岁退休,算工作了40年。

:有时间在这座大楼和周边走一走吗?

:90年代开始我退休。基本(住)在这个大楼。附近走走,变化很大。我来的时候,正好黄宗英 在这里住一段时间,我们来了她搬到上面去了。黄宗英本来住这里,看到楼上(单元)好了,就搬到楼上。我都碰到好多次。

:邻居之间接触多吗?

:没什么接触,我们经常看到黄宗英,后来搬走了。郑君里住到六十年代中期,没有了。郑君里的儿子叫“郑大里”,(他)那时候蛮艰苦的,小学和我儿子是同学,世界小学,后来高中到大学就不知道怎么样。

王人艺 、王人美,我曾经看到过。还看到过周璇,看到过她一面,她来老楼。一直演老太太(角色)的演员吴茵,他们的小孩和我儿子也是一个小学的。反正这里住的演员名人不少。还有孙道临和王文娟,他们是晚搬进来的。

:你们从开始住到现在为止,那么漫长的时间,肯定会有很多变化。

黄女 :我们这边没什么资本家。七楼的基本上都搬掉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郑君里家。郑君里的儿子郑大里,高中是上海中学,我记得他是南模(南洋模范中学)的,后来去了上海中学,我们是去位育(中学),也叫五十一中学。武康路(上)有各式各样小摊头,都是烟纸店,感觉特别窄,搭在人行道上面。我们吃好饭也出去走走。以前这边有解放军的军营,能看到他们出操。那时候,周恩来去宋庆龄家,来欢迎外宾的,我们一直是看到的。莫妮卡公主 和西哈努克亲王一天到晚来的,他们总是到宋庆龄家去的。那时候宋庆龄家的保卫科科长住在2楼的201。好像保卫科(也)是在里面工作的,具体的我们也搞不清。

周恩来和郑君里很熟的,所以每次他都会朝上面看的,我们都看得很清楚,他们都会(相互)招手,他们很熟的。那时候文艺界天天唱得很热闹。

:是王盘声 等人在练嗓吗?

:主要不是他在练,是他的学生,还有他的大女儿,晚上很热闹的,唱得热火朝天。我们天天在外面上班。所以这些情况呢,小孩可能更清楚,这里有小孩的学习小组,小孩就在后面这地方做功课。

:就是说在大楼里进进出出还是看到很多人的?还有谁呢?

黄女 :(马路)对过(对面)后来是海军大院,里面我们也有同学的,后面一大片地,我们种向日葵的,就在宋庆龄故居旁边,看得到宋庆龄里面的围墙。现在(留下的)只有王人艺他们家,王勇住在那里。1976年后,房管所的所长自己搬进来。我们隔壁两家就换了。

:这个房里也有工人住的吗?

:原来是一个独户(独立单元),后来一家走了。1960年代以前工人不大有的。

以前这块街区生活很方便,当时武康路一条路上衣食住行都很全,现在反而(配套)我们普通老百姓需要的(店铺)倒少了。

黄女 :以前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家四个小孩,父母每周带一个小孩去店里吃点东西补一补,吃中餐,可以吃一点肉,我们算条件好的了,还有钞票去补。

1999年,(武康大楼)下面一塌糊涂,黄鱼摊……那时候没人管,这么好的大楼,楼下都是卖黄鱼(水产)的,脏得不得了,像“自由市场”(上海话里的“农贸菜场”)一样。(出国生活了一段时间)2001年回来时就好了。那时候觉得很可惜的是,好像因为(淮海路)扩路,汽车变成四条道,这边梧桐树都砍掉了,原来只有两条(车)道,老早我们都骑脚踏车的。

以前(楼)下面都乱得很,乱七八糟什么店都有,空调一会这里装一个,一会那里装一个,热气上来,(楼)上面弄得一塌糊涂,窗都不能开。后来写信给区长,那个区长真负责,收到信马上派人来,看到不合理就把它拆掉。现在空调放在哪都规定好的。

:原来武康大楼下面有个紫罗兰美发厅,你们在里面看到过什么人?

黄女 :我们自己也去的。我结婚的时候就是去那里(做发型)。但我们那时并不经常去,都是互相剪比较多。回来后,我先生很喜欢到那里去剪,很可惜现在没有了。我们九几年回来它还在,到哪一年没有了也记不清了。妈妈刚开始不大烫头发,后来在紫罗兰烫头发,时间很长,我们就下去玩,还记得看她烫头发,那电线圈卷着(头发)。

那时候,从我们楼下一直到兴国路,一路都有卖东西的,很多小摊头。但弄得特别嘈杂,卫生条件和味道让人受不了。我2001年回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觉得这个地方是我认识的上海,别的地方就不认识了。原来的楼梯窄窄的不好走,现在改成了有斜坡的、无障碍的楼梯。

武康大楼里住的并不都是上海本地人,很多外来的人,有湖南人、南京人。刚来的时候很多邻居不大看得到,交往不多。刚来的时候(大家)也不会讲上海话。大家都说都认识黄老师(黄淑芳),以前早上八点半在楼下领操,练功十八法。

采访后记

黄淑芳夫妇是1949年前毕业的老大学生。1950年就搬进来了,是访谈者中最早住进这幢楼的。查看户籍档案,他们是与赵丹一家同一年搬进来的。他们见证了这幢楼在解放前后住户的变迁:许多外国人走了,中国人进来了;见证了新中国政府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她丈夫就是在“二六”杨浦发电厂被炸以后,护厂有功,写信给陈毅市长要房,当即就批了。她是口述者中与文化名人相处最多的一位。黄宗英(赵丹)一家,郑君里、黄晨一家,孙道临、王文娟一家,还有周璇、王人艺、王盘升、吴茵她都见过。当然,她更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这幢楼和武康路一草一木、一店一铺是怎样一点点发生巨大变化的。她以一个普通的历史老人的视角看待周围近百年历史的演变,不溢美、不愤慨,总体是客观的。 laZE6z2YMfwZJjDoMZQQtN4tIA6u0TKkuylAuRYQeIU6Y0pNXW4GroSazKdYWB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