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置志

学校 公署 仓场 坊表 邮递 乡约 祠庙 寺观 桥渡

学 校书院、学田附

学校,考旧址,在唐武德元年建于旧县治东,即今之城隍庙西也。至宋熙宁间,知县关起移建于大东门里,今之香山观地也。历元,历明,修者再,而址无改。至嘉靖十七年废于水患,知县陈光华迁于京兆馆东,旧香山观地,知县谢廷 绩成之。而其地勿广,至三十九年复迁今大西门里,旧朝元观地,知县曾震、教谕叶露新创,继以知县周之屏、署县推官程学颜共成之。崇祯间,知县游应龙谋迁于县东潭子村后之东,以鼎革故未果。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闵派鲁同教谕吴鼎玫、训导纪甲第仍旧贯而鼎新焉。

文庙,以地形为东向,圣殿五间,左右两庑。前为庙门,又前为棂星门,又前为泮宫坊。崇祯间废,义民萧渡等秉县命督工重建,未几毁于烈风。泮池跨以三石桥,万历五年主簿邓霑修,今存二。隔水为屏墙,有大屏墙蔽其外。万历五年知县吴仕(铨)[诠]、教谕高汝梅、训导阮化、敖琇同建。启圣祠邻文庙之左,亦东向,祠后为尊经阁。知县李作楫、训导程之望、县丞张联芳同建。又前为敬一亭,中立明世宗敬一箴,程颐四箴,范竣一箴,凡六碑。庙傍为乡贤、名宦二祠。详《祀典志》。庙右一门与左门对,入此是为儒学。

儒学,在文庙右,亦东向。中为明伦堂,五间。堂久圮,知县闵派鲁捐俸倡建。左右为两斋,曰进德,曰修业,各五间。两斋之侧左有周士仓,明天启间建。教谕许用卿有记,今废。右有神库。前为仪门,五间。左右附文昌、土地二祠。又前为学门,又前为“洙泗源流”坊。国朝康熙间县丞张联芳捐俸重建。外向者曰“云涌蛟门”,内向者曰“文辉天汉”。庠生萧秉晋题。今废。坊前为泮水,跨石桥为屏墙,墙之外为大屏墙。即庙前墙,知县栾尚约筑。有二坊,左曰“腾蛟”,右曰“起凤”。明伦堂后,中为教谕宅,两傍为训导宅。明设两训导,国朝裁其一。今右宅已圮,合于教谕宅。左依圣殿,后负城垣,颇高。阜有余地,水木清华,宜为尊经阁、射圃,以诎于力,而有待焉。始建无记,万历七年知县吴仕(铨)[诠]惧久而无稽,立石为记,详《艺文志》。

书院,明万历二十七年,前令徐公必达以修学羡金构书院于学宫之右隙地,堂曰“浩然”。堂左一楹为庖。堂南有轩,曰“试春轩”。后凿地为池,池上有轩,曰“凤池别馆”。轩前之东有亭,曰“玉莲亭”。亭前有台,曰“钓鳌台”。今皆废,惟址存。

学田附列于左。明邑人黄志达有碑记,嘉兴徐公必达有檄文,并载《艺文志》。

田一百八亩二分。嘉靖间几废田修学,巡台董公鲲给其费,而田复存。

地二十三亩三分。

田六十亩。隆庆间知县贺一桂增置。

田十亩。万历间知县傅应祯增置。

田三十八亩。万历间知县吴仕(铨)[诠]增置。

田二十七亩。万历间徐公必达增置。

以上各田租入,皆以给士之砥行而贫者,诸有司勿与焉。一应杂办差徭尽从蠲免。

县置于隋,其址未详。唐时故址即今城隍庙也。元和间改县为白侯庙,而遂为城隍。县则移建于庙西数十武。至元升为州,而址仍其旧。明洪武元年,知州顾登始创于今所。次年复为县,知县郭云重建。自建县来,增修者屡,皆无考,所可考者仅樵楼一记耳。

县正堂五间,左壁有知县栾尚约《题名记》,国朝顺治二年,堂碑俱毁于火,至十一年知县闵派鲁允(议)[义]民朱邦义、丁启贤、毛尚德、胡可辅、章经纶、马自骧、周启臣、姚光祚、丁盛朝、朱应达、陈日隆、萧自经、王培、张冲斗、韩一旸、韦尚正、丁日大、杨长发、王应麟、任其宿、邵一祯、甘□鹏、朱自茂、谢文宰、薛仕玉等请,始重建如旧制,有碑记,载《艺文志》。前为戒石亭,明知县王从善建。又前为仪门五间,仪门内左右翼者为六房及承发、税粮、马政、驿传、铺舍五科。仪门外之左为土地祠,又左为寅宾馆,明万历五年知县吴仕(铨)[诠]、县丞胡行谦同建。右为狱凡十六间,明嘉靖年间知县(鲁)[曾]震修。万历七年吴仕(铨)[诠]重修女狱三间。明万历间官生王辟疆创。前为谯楼三间,即县门也。明天顺间知县萧通修,自为记,载于后。嘉靖间知县王从善重修,置钟撰铭。正堂后为川堂,夹以二库,左曰册库,右曰银库。明正德间县丞周礼建,国朝顺治二年毁于火,今已重建。后为后堂。明万历七年知县吴任(铨)[诠]修堂外墙垣,并增高之。国朝顺治二年毁于火,十一年知县闵派鲁重建。

又后而左为知县宅,正门一间,左右房五间,内厅三间。穿廊二间,后为寝室四间,西一间,顺治十一年知县闵派鲁添造。倒坐一间,东厢三间,西厢一间,东楼三间,楼前小屋三间,西楼三间,西园亭三间,明天启元年知县张锡命建,有《园亭小记》载《艺文》。亭右楼桑馆三间,顺治十一年知县闵派鲁建,有楼桑馆诗载《艺文》。园亭后庖厨三间,旧在寝室西偏,已圮颓,顺治十一年知县闵派鲁改造于此。凡三十八间。

宅左为县丞宅。正门一间,贴堂公署门楼一座,卷屋三间,清军官厅三间,右书班房三间,后堂三间,内室三间,耳房二间,厨房三间,偏房二间,三义阁一座,前绕以池水,隔水为一坊。右内书房二间,凡二十七间。

知县宅之右而隙者,旧为主簿宅。幕厅三间,在正堂之左,厅之前而左者,又为主簿宅,凡十六间。俱以裁革废。

厅之后而左者,为典史宅。赞政捕署三间,退居三间,内宅五间,卉圃三间,左右耳房五间,凡十九间。

右为先斯仓,明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今废。其傍旧有俸给仓。今废。

西吏舍十七间,在先斯仓后。东吏舍十四间。在主簿宅前。

夹县门之外有二亭,左曰“申明”,右曰“旌善”。明洪武八年高谦甫于每里各建二亭,刻邑民善恶。今废。门之前为屏墙,有二坊,左曰“承流”,右曰“宣化”。明正德间知县陈宪建,万历间知县傅应祯修,因设门。去宣(北)[化]坊右若干步为藏恕亭。明嘉靖间知县张问行建,使有事于县者蔽风雨焉。

龙亭库,附后堂,今废。

龙亭仪仗,附列于左:

龙亭一座 香亭一座 万岁牌位一尊 太子牌位一尊 金瓜一对 钺斧一对 仪仗二根 铜拳一对 铁掌一对 宫扇一对 黄伞二把 宫灯一对 宝剑二把 黄布幔帐一顶

阴阳学,旧在澄清坊北。明洪武二十四年训术翟源建,嘉靖四年知县王从善徙创县治东南八十步。设训术一员,阴阳生五名。今学已废,而训术阴阳生间有以邑民补者。基为义民陈譿所让。

医学,旧在永安街西。明洪武十七年训术柳全建,嘉靖四年知县王从善徙创县治东南八十步。设训术一员,医生五名。今学已废,而训术医生无复补矣。基为义民陈譿所让。

僧会司,在关帝庙。旧建专司在开福寺,明洪武十五年僧会道原建,正德八年县丞许芳修,嘉靖间僧会善迁重建。今废。

道会司,在香山观。洪武十五年道会王成建,随道房为司事,原无专设。

察院,在城隍庙西。考旧址,在大西门里。明洪武间知县高谦甫建,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宁贤移建今所,弘治三年知县李文盛增修。中为正堂五间;前为仪门五间,公馆三间,头门三间。后为川堂三间,后堂三间,皂隶房各三间,写本房、厨二,共五间,厕浴室共四间。最后为丛桂轩,前有古桂一株,多名人题咏。古桂见诗,载《艺文》。嘉靖间知县王从善建,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闵派鲁重修。

西察院,在北门外望京街。明嘉靖间知县包桐建,今废。

京兆馆,在城隍庙东。景泰间户部侍郎周忱建,成化乙未知县燕寿修。近年为过兵毁拆,惟存其【址云。

仓 场

粮廒,在洪蓝埠,十五里。顺治七年知县安应睟建,十一年,知县闵派鲁重修,有碑记,载《艺文志》。按,明嘉靖乙酉,知县王从善奉巡抚檄,曾建惠民仓于此,万历间仓废。至崇祯间,知县邝洪照以梅梁仓不便看守,暂移于此,今遂沿其旧址,而厥廒鼎新云。

便民新仓,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梅梁渡。明隆庆间知县贺一桂建,万历间知县傅应祯、吴仕铨相继修增。旧在高淳水阳镇,名永丰仓,盖未析高淳时兑粮处也。贺令以邑民秦仁所称不便状闻于上,移建于此,邑民时甚德之。太常卿许穀有记。至万历四十四年,知县董懋中以地势洼下,又孤僻之处不便看守,因择地于洪蓝埠重建一仓。顺治十一年知县闵派鲁修葺鼎新,今始完固,有碑记。

演武场,在寻仙门外半里。按,明正德时在东南五】 里,县丞许芳建,至嘉靖四年,知县王从善移建今所。正堂三间,堂之右为迎春馆一间,后堂三间,旗台一座,阅武坊一座,檄县丞孙麓建。考功郎、越人丰坊撰记并书。顺治八年知县安应睟重为鼎新,习练乡勇于此。

坊 表

畿南首镇坊旧曰“山邑弦歌”,在县东。

江左雄邦坊旧曰“江城雨露”,在县西。

泮宫坊 洙泗源流坊 腾蛟、起凤二坊以上在学校。

敬安、诚求二坊县署前。康熙八年典史丁文耀捐俸重建。先是,县城南隅倾圮,丁捐俸修筑,又捐修柘塘路五里。皆补前人所不逮,邑民颂之。

状元坊二一为俞栗立,一为吴潜立。表孝坊为宋孝子伊小乙立。

表忠坊为齐泰立。 登瀛坊为任兰立。

绣衣坊为茆钦立。 冠英坊为朱杲立。

进士坊四一为王鲁立,一为范祺立,一为丁沂立,一为黄志达立。

阅武坊见演武场。 尚义坊在蒲塘镇,为义民赵琪立。

最闲坊在兴教寺。 双凤鸣阳坊为孙玣、徐守正立。

乡贡坊为张儒立。 清琐谏臣坊为武尚耕立。

兄弟同科坊为武尚训、武尚宾立。 登云坊为张璠立。

文魁坊为武峕立。 鹏搏坊为王希仁立。

义民坊为任义立。 贞烈坊为经国猷妻管氏立。

孝子坊为汤学绅立。 天齐宫坊东岳庙前。

礼玄坊香山观前。 城隍庙坊庙前。

奕世犹生坊在城隍庙内。 长春坊开福寺前。

邮 递

县前总铺旧在北门外、通济街南。嘉靖间暂借河泊所官居,之后裁革,所官铺亦废。

胜水铺县北十五里。 乌山铺北三十里。

柘塘铺北四十五里。 尚书铺东十里。

茭塘铺县东二十里。 段家铺东三十里。

杨塘铺东四十五里。 庙塘铺南十里。

石堆铺南二十里。 三角铺南三十里。

孔镇铺南四十里。 土山铺南五十里。

毛公铺南六十里。 塘西铺西二十里。

埭东铺西四十里。 新安铺北十五里。

上店铺北三十里。

以上十八铺,俱明正德间知县何东莱建,每铺置一坊,书路之远近。嘉靖间知县张问行修,万历五年知县吴仕诠重修,国朝顺治十年知县闵派鲁重修。

乡 约

明初每里设乡约堂一所,奉太祖谕牌,集里人讲解之;设木铎循行道路,以教万民。岁久弛废,虚名徒存,不知敦俗化民此其首务。嘉靖间知县王从善行之,后无继者。万历间知县傅应祯复行之,每乡设乡约堂一所,立约长副,置二簿登记善恶,间行劝惩。崇祯戊寅,知县陈汝益再行之,尤重其事。至我国朝,司风化者皆能力持,至今不废云。

上原乡一所思鹤乡一所赞贤乡一所白鹿乡一所

丰庆乡一所归政乡一所崇贤乡一所长寿乡一所

山阳乡一所仙坛乡一所仪凤乡一所在城一所

以上十二约所,俱明万历间知县傅应祯建。

祠 庙见《祀典》者不复志

唐刘公祠县北三十五里方墟村。公名太真,唐时人,历官礼部侍郎。杜子源有记,见《艺文》。

遗爱祠西四十里。万历间刘侯应雷既去,而卒于道,邑民德之不忘。黄山人汝金立约倡义建祠,义民黄子成捐地共成焉。详见前侍御傅应祯记中,见《艺文》。

三贤祠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梅梁渡,邑民建。合祀贺公一桂、傅公应祯、吴公仕诠,万历初时创。山阴张元忭有记,见《艺文》。

徐公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万历间邑民建,祀嘉兴徐公必达。邑人王守素有记。至三十四年重修,县令徐良彦有记。按公独于邑有五祠。

徐公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万历间邑民建,祀豫章徐公良彦。

陈公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万历时邑民建,祀豫章陈公子贞。有记,见《艺文》。

张公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万历间邑民建,祀西蜀张公锡命。

董公祠在北门外望京街。明万历间邑民建,祀董公懋中。

朱公祠在北门里。明万历间邑民建,祀豫章朱公身修。

宗公祠在大西门内角尺湾。明万历时建,祀教谕宗公君贤。

吴公祠在文庙前之右侧。明崇祯十一年建,祀教谕淳安吴公世济。

汪公祠在南门内。明天启二年汪公为户部尚书,允溧民复折,邑人德之,建祠祀。今废。

安公祠一在大东门内,一在城隍庙左,今改为乡约所。顺治八年邑民建,祀安公应睟。

乌龙庙去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名张将军庙,人皆呼神为张将军,而莫知张将军为谁也,盖必以功德食其土者。相传汉元狩间,父老方募材祀神于他所,一日失其材,寻迹之,则今庙所也。傍郡祷雨者皆赴焉。而庙以乌龙名者,志灵耳,或庙在乌龙山,故因之也。旧志谓,有女子感乌龙而妊,产一鲤,弃水中,卒不去。后母死,岁一至墓上,祷雨者随应,故俗呼庙曰乌鲤。此说疑诞,若果尔,则庙以张将军名者,何居?因并存之,以竢考云。元时有知州张衡,两以祷雨应,遂重新之。邑人许愉记其事,勒石于庙。

圣母庙东一十里。盖中山神,俗号俞母。元丰间祷雨应,邑人胡无竞有记,载《艺文》。

楼子冈庙成化间训导郭 有记,见《艺文》。

曹山庙西北一里。嘉靖间旱,诸祷弗应,闻东南六十里溧阳界有曹姥神,长吏遣迎之甚谨,果祷而应,及他祷雨者至,罔不应,是岁远近大穰,遂立庙祀之。《建康志》云,姥独居曹山,卒石室中,后人称圣母云。故庙名曹山者,以此。

东岳庙在城隍庙西。元至正元年建,明成化间县令王弼修,嘉靖甲寅主簿孙禄重修,县令栾尚约有记。今邑民马自骧方议修,未落成。

张真君庙大西门外半里。

玄坛庙在乐安坊。创于明,嘉靖间修。崇祯十三年邑民马继桂、道士陈尚坤倡募重建。

三公庙小西门外。

准提殿僧观生募建。

都天降福庙望京街。

八仙庙小西门外,俗名眼香庙。

五显庙在南门内,永安街东。

木下庙唐朝巷。

吴童庙在大东门外演武场侧,东晋升平元年创。相传晋时,水大发,有一木匣溯流而上,至庙后旋转不去,里人异之,发匣得一童子木像,长尺许,遂立庙祀之。有祷辄应,像至今存。邑民马自骧倡募重修于顺治十二年。

蒲神庙县南五里,今存其址。旧志作杜城,误。

竹塘庙县东南八里。

晏公庙县南二十里。

祠山大帝龙王庙县南仙坛乡十九图。久圮,嘉靖间祈雨应,白鹿乡陈凤山重建。

祠山庙县北三十里,在杭村。崇祯间造。

杨塘庙县东南四十里。

关王庙县南六十里,邰村市。一名为崇宁观。建于唐垂拱五年,宋孝宗甲辰岁修,明万历初重修。

楚平王庙详见《古固城》。宋知县周邦彦有诗,载《艺文志》。

荆将军庙县南四十五里,孔镇南大路西古城内。旧志未详何时人,见《羊左墓》下。

左伯桃、羊角哀庙县南七十五里。左羊事详《墓》下。庙因墓而立,中侑以介子推像,莫知其故。旧志云:地名介墟者,有子推墓,像亦因之耳。今其地、其墓皆无考,况子推晋人,而自焚死于晋者,安得墓在此乎?刘向又谓介以仙去。

东岳庙县东南四十五里吴村桥。

五显庙俱在邰村市。岁久倾圮,嘉靖间居民、商贾共修建之,每以祷雨有应。

关圣庙万历四十四年建,在河东岸,与永寿寺斜峙。督工耆民萧济,出赀知县董懋中,有记。

祠山庙在大西门外,开福寺后。嘉靖六年陈璋、陈灌建,万历丙辰年何桂、陈文熊增山门三间。

大山庙在县北四十五里崇贤乡柘塘市。南唐时造,顺治十年重建。

三官庙在城南南渡桥右。万历甲辰年建,道士王德迁募造前门、正殿,僧碧天增佛殿于后。

东平王庙县东北三里。邑庠章星文施基,崇祯间建。

花马庙县东一十里,国朝顺治十一年重建。

七郎庙县东三里。

鲁塘庙县西北一十二里。

丞烈庙东五里,陈有序募建。

娘娘庙在汤村,明万历二十六年建。

昌福祠西二十五里石湫坝。明万历间邑人王知充建,有顾起元碑记。今改为净云禅院。

文昌祠在北门外,永寿寺内。

寺 观庵附

开福寺在县南门外,万寿桥西。旧名天兴寺,唐开元二十二年大义禅师建,宋太平兴国五年改今额,明永乐间重建。为僧会司习仪处,岁久圮坏。嘉靖间僧会善迁等捐己赀修建,知县贺一桂设扁方丈,曰“归儒堂”,有记,载《艺文》。国朝顺治十年,僧起元募建地藏殿,在正殿之右,知县闵派鲁题曰“铁围金藏”。

华胜寺在县南三里。宋教授陈振孙有记,见《艺文》。

兴教寺大西门外。唐天复时僧敦宥创,宋崇宁时重修,明景泰时邑民王时又修。嘉靖间僧会惠明创方丈五楹,县令王从善扁曰“又得堂”,榜诸衢曰“最闲处”,有记并诗,载《艺文》。基为邑人王师文施。故老相传寺后即王导祖墓,今高阜处有形焉。

无想寺邑南十八里,即杜城山麓。寺未审创于何时,相传唐武德时重建无想禅院,历五代废,宋咸淳间有僧道甄复兴大刹,寺僧近千人,邑人赵参政请于朝,改赐名禅寂禅寺。寺门外有唐时古柏二株。有石观音像,宋时掘土所得,万历间县令徐必达命造小阁供之。寺后又有招云亭,元时建,今废。谢瑛有记,见《艺文》。有凤泉亭,嘉靖间县令王从善建,今亦废,唯观音岩石凿有“凤泉”二字,尚可摩藓读也。寺西有南唐韩熙载读书台,今亦废。又有环翠阁,周丛茂竹,绕叠古松,今止存其址。寺颇为游览之胜,多名人题咏,具载后。甄公藏骨有塔,邑人向太林为之志。寺后有百步石梯,僧弘定凿。寺左有白莲池,顺治十年僧崇全凿。

广严寺北四十里。唐天复三年创,初名仪成,宋治平三年赐今额。后毁于李成之乱,重建至绍定间,县丞祖大武为作记,见《艺文》。明万历丁未重修,白下焦竑有记。

明觉寺西四十里。唐咸通十年僧德昭创,名正觉寺。宋嘉定十六年修,元大顺间改今额。后废,正统间复建。至崇祯时圮,邑民马继桂、僧性兰捐募重建,乡耆黄继昌、黄正坤督工。前令栾尚约、巡按龚文选、西吴韩敬俱有诗。

上方寺西二十五里,旧传为孙钟种瓜处。旧志:“孙钟,富春人,吴孙权祖也。早孤,事母孝。尝流寓于此,种瓜为业。一日,有三少年造钟乞瓜,钟事之惟谨,三少年曰,‘山下有善地,可葬君,望我行有异状,即其所也。’三少年行数百步,即化鹤去。后钟子孙果昌,至今其乡曰思鹤,有井曰孙井。”宋知县史弥巩有诗,见《艺文》。

崇庆寺东南八里。梁大通间鸿鹤禅师在东庐山建道场,后至中山西建寺,唐大中二年立大觉寺额,至太平兴国五年改今额。建炎兵毁,余枯桧二株。

马占寺东三十里。宋咸淳十年傅净端创。旧传马尚书读书于此,故名。明永乐间修。

兴化寺东北三十里。唐为延安寺,大中时建,至宋改为丰安寺。明洪武时修,景泰时更今名,万历四十二年重修。邑人夏鉴有诗,见《艺文》。

寿国寺东二十里,在庐山麓。元时建。明初有古拙和尚名真果者居之,有戒行,能诗文,详《传》。明东阁大学士、淮南吴甡有记。

永成寺西北二十五里。宋绍兴二年僧善文建。

妙果寺东三十五里。唐时建,大清康熙三年僧宗玺重募造。

兴善寺西四十里,左山中,旧传即黄初平牧羊处。唐时建,历宋元,至明万历三十六年重修。寺有古井,上镌“大唐甲子开山”六字。寺前乔松古柏、老栗枫楸,共七十三株,义民武 买存。

般若寺南四十五里。

接待寺南四十五里孔镇,即新华寺。宋元丰间创,为接待院。向高淳隶于本邑,去县甚远,凡县长贰有事往返咸憩宿于此,后高淳既析,因改为寺。

大通寺东北十五里。

长峰寺南七十里,旧名长山庵。

永寿寺万历三十六年知县徐良彦建。邑东南山皆环合,独西北当县治水去处,地坦平无山,堪舆家病焉,谓邑少科第,咸由于是。故徐公创塔寺塞之,以补地缺。初名永昌,后勅改今名。旧有佛经一藏,徐公为南大理时,因寺僧不谨于守,复取去。至大清顺治五年,有永泰和尚来自浙,倡明宗教,僧众常数十百人,重兴颓圮,焕然一新,始甲于一邑矣。县令闵派鲁以上李村、常山岗、大凤岗官田归于寺,俾为永业,以司祀文昌,为邑之文人佑,盖与徐公营寺之意同。徐公有记。顺治戊子邑民马自骧、周□□复于文昌祠后建方丈。

灵应寺南三十里,万历三年建。

泰安寺北三十里。创于唐,废于隋 。明万历三十年有僧性泰、望松精医理,道大行,得金重造。

长峰寺县南六十里。唐时敕建,中和二年修,明嘉靖间重修,崇祯四年僧弘澄募化重建,今顺治十年再修。

香山观在县治东。初名崇真道院,(宋)[元]延祐 间创于京兆馆东。明洪武初重修,易今名。嘉靖间,知县王从善构无功亭于其隙地。戊戌年水荡城郭,学宫圮,县令陈光华易其址建焉,乃迁观于今所。神殿前有古柏十二株,学宫旧物也,为邑民武 所买存者。观前池一,石桥一,向为旧学泮水。后没民家,万历五年县令吴仕诠赎归本观。崇祯六年,邑民马继桂与道会徐时周捐赀劝募,重建神殿。观前有石甬道,继桂子马自骧 。观前横街,道会陈时亨偕道士刘玄易、周自修募 。形家言,观前宜建屏墙,未果。邑人范祺有记,载《艺文》。

寻仙观在县东南四十三里仙杏山。建于梁,有石坛、古三门基、仙人迹、洗眼池诸迹。按记中,山一名仙坛,唐周垂拱间,道士宋文干因山自然形似,修立仙坛三,琢石为茅君像。县令王通遂以名乡。圣历二年,县令岑仲林 有《石坛铭》。宋宣和中重建三清殿,咸淳七年修之,县令虞国庆有记,见《艺文》。

白石观在东南六十五里荆山中。《金陵志》云,旧传卞和获玉之地。殿有卞和塑像。观有方池,李白诗云“白石分金井,丹砂布玉田”是也。井仅三四尺,投之以石,则水上沸如珠。田可七亩,井水溉之,俱属观内。观为邑人陈譿重建。

景福观在南三十五里卞家村。旧志名景福庵,建自唐垂拱五年。

又玄观西三十里白莲山。明万历间庠生王知益建,徽郡司理龙膺常游于此,大书曰“白云深壑”。

广济庵在县东白鹿乡,离城四十里。不知建于何年,至明崇祯十四年僧本瑞修。

广惠庵南十五里。

迎真庵南四十五里。

莲塘庵东南二十五里。

罗山庵南五十里。唐时建,元至正间修,明隆庆六年重修。国朝顺治十二年,僧乘祥劝募鼎新,规拓于旧云。其地深谷纡回,湖水绕侧,更有茂林修竹,颇堪胜览。

许埠庵南五十里。明隆庆元年创建,万历四十五年修。

玦山庵南五里。崇祯十年建,旧有庵,止存其址。僧达燃募工重造。

云鹤庵南五十里。元大德年创,明崇祯七年重建。

庐峰庵东十五里。

徐溪庵东十五里。邑民马自骧于崇祯十五年建茶亭三间于庵前,施田三亩,以其租为施茶费。

徐林庵南四十里。宋宝祐三年创建。

时思庵南六十里。宋宝祐三年建,明景泰年修,大清顺治八年重建。

掘塘庵南五十里。元至正二年造,明万历四十年修。

乌山庵北二十五里。明万历四十年僧大宏创。

梅山庵北四十五里,柘塘市西。

观音庵北四十五里,柘塘市。

拉山庵南六十五里。

朱庄庵南三十里。

琛山庵西二十里,琛山上,名为三茅行宫。明嘉靖时邑民武 重建,有记,见《艺文》。庵有三清殿、玉皇阁、玄帝殿、文昌殿、保生殿、眼香庙、痘圣殿、拜章台、阅湖轩,颇多名人留咏。

仙游庵南六十里。

观音庵在西七里天生桥。蒲村武氏创。

永寿庵东二十五里官塘。崇祯三年创建,邑进士李蔚有记。

段庄庵东三十里。宋咸淳间创于道士段永宁,崇祯十七年道士张自俭重建。

普济庵在小东门外。明万历时,邑民丁敷艰于嗣,梦观音与语,敷遂施地捐赀倡建。及庵成,果产二子。至顺治六年,僧海潮重修。

黄塘庵在县东三十里上聂村。

荆山庵在东三十里荆山麓。明成化七年创。

竹山庵西南五里。明万历十二年邑民陈景福建。

斋堂庵东南四十五里李巷村。

杨舫庵西一十五里梨园村。邑民萧秉谦施山,僧超达募建。

松雨庵南四十五里孔镇。邑民张宗道捐赀倡建,明万历二年,邑令徐必达题曰“松雨”。

甘露庵在邑北贩车桥。明万历四十二年创,邑民马自骏施山,僧如果募建。

巢云庵南十二里杜城山。崇祯年间僧传恩结茅相鼎,邑人任超等倡建本庵。

偶憩庵县南一十五里。

种福庵在城南南渡桥左,耆民朱邦义建。明崇祯十四年大旱,有僧祈雨济民,县令邝洪照 居此庵,因名。

观山庵县东南五十里。

乳山庵县西三十里。

石柱庵县西三十里。正殿三间皆用大石柱,故名。嘉靖间秦 村吴和尚一家造。

地藏庵在大西门外三里。

双峰庵在县南二十里。

平安山庵名净土庵。在平安山上,山顶平广,可数百亩。明天启四年,有僧华岩建庵说法,僧众多倾赴之,常数十百人,遂构大刹。植松种竹,幽清绝尘,独擅南山之胜。因正殿卑隘,邑民马自骧同僧传善于顺治十三年募建。

新庵在安阜门外。国朝顺治十二年建,邑民马自骧施基。

张巷庵东南四十五里。

花盛庵东南四十里,明崇祯间曹世元建。

新塘庵东南五十里。

倪村桥庵东南二十五里。

大地庵东南五十里。

饮露庵南五里华胜岗。有茶亭三楹,顺治十三年新造。

茎草庵南二十五里蒲塘镇。

发祥庵东南十五里。明天启二年庠生朱守中造。

古佛庵东南三十五里,黄山岭。唐贞观七年僧优昙创,明崇祯十三年乡民陈继亨重建。

神山庵南二十五里。

性海庵北三十里。

亭山庵西三十五里。

万缘庵僧海震重造。

永福庵东北十里,梁山冈。崇祯十四年造。

李溪庵南七十里。

极乐庵城西五里。

东陵庵南四十里。

长山庵南七十里,今改长峰寺。

石塔庵东南六十里。

松隐庵西二十五里。

憩庵天生桥僧照慧重修。

饴露庵北五里杨林桥。顺治三年僧性乘募建。前有茶亭三楹。通省大路。

演塘庵东南二十五里演塘。崇祯四年邑人韦一韩、一范建。

龙霖庵东南二十五里,青洪山北。明崇祯十五年邑人韦一范倡建。

青洪庵东南二十五里,青洪山。唐时建。

中山庵东南二十五里,明天启元年建。

天兴庵南七十里,僧海源重募造。

桥 渡

惠政桥在东门外,即临淮桥。嘉靖间桥圮,知县曾震以筑城余工重修。崇祯十六年,邑民马继桂捐赀倡建。

秦淮桥在小西门外。旧志云临淮者,误。

万寿桥南门外西街。一名万岁桥,以通开福寺祝延圣寿,故名。皇祐间邑人刘应之建石桥,僧从雅有碑记,今无考。

通济桥北门外。明嘉靖戊戌桥圮于水,知县陈光华倡义民武 重建。崇祯十六年又圮于水,邑人出赀,姚宗显、甘继龙督建。

唐家桥在县治西,宋时建。

通京桥南门外,一名南门。旧志疑即南渡桥,宋高宗时建。

望京桥在望京街。

破军桥在县北三里。一名募军桥,明嘉靖间李佛保与倭战,死于桥上,因名。

杨林桥在县北五里,通省官路。旧志云无考,误。

胜水桥在县北一十五里胜水铺。

乌刹桥在县北四十五里,河水经其下。旧志云无考,误。

午干桥在县东三十里丰庆乡午干村。旧志云无考,误。

倪村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嘉靖间邑人汤永亨重建。旧志云无考,误。

贩车桥在县东北三里。万历间邑民姚守元重修。

陈沛桥在寻仙门外二里。正德间邑民朱用文重建。

栖贤桥在南门外。

巫家桥在小东门外。旧名夹家桥,以字讹也。

大桥东七里,中山下。

马家桥演武场前。

尚书桥东一十里。以齐尚书有庄于此得名。

天生桥西一十里。高十二丈,阔七丈五尺。旧有南北二桥,今所存者北桥也。明洪武二十五年,太祖命崇山侯李新凿河,通苏浙运道,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父老相传云,李新尝私于民家,舍平陆,焚石凿之,役而死者万人。太祖微行至,立诛之,以报役死者。知县王弼有诗。嘉靖间义士武 、武濬重修,员外黄志达有记,见《艺文》。

尚义桥在赞贤乡,去县二十五里。始名蒲塘,邑人赵琪兄弟独建,邑令陈宪义之,为更今名,而为之记。桥凡九泓,为一邑冠。

段亭桥县东六里。

黄坡桥东四十里。

九涧桥东三十五里。以有九涧之水汇此,故名。旧志作苟涧,误。

利涉桥北三里,俗呼为虎捍桥。

马沉桥南三十里。

大觉桥东南八里,旧名六和桥。

俞初桥南十里,旧名余母桥。

戴公桥南一十里。

白马桥东四十里。

汤桥西四十里,邑民黄善十造。

圩东桥西三十五里。

竹塘桥西南一十八里,路达便民新仓。

贾经桥东四十里,邑民周金、薛道宏、陈冕建。

土山桥南五十里,邑民茆珏造。

祠润桥南一十五里。

石洛桥西三十五里,知县包桐建。

遇仙桥西三十五里,赵坚四、赵坚六造。

花溪桥西四十五里。

六家桥西三十里,邑民王实造。

积庆桥在县南三角铺前,即旧志所载自家桥。顺治八年邑民萧士经重建,高淳令崔抡奇过而义之,为易名曰积庆。

长乐桥东北二十五里,邑民刘政重造。有碑,桥傍有庵。

小桥大东门外三里。旧志云无考,亦误。

张墅桥东北三十里。

板阁桥东二十五里。

神龙桥县东四十五里。旧名神靖,宋知县李朝正易今名。相传,昔有女子洗菜与龙交,有孕,后产一小蛇,惧弃之溪中,遂成小龙。后妇临水龙辄来附,女大骇,因投之以刃,伤其尾,乃跃去。龙去时顾恋其母,每一折则成一湾,凡四十九湾,俗称为望娘湾。母死溪畔,迄今清明前数日内,溪率暴有鱼,居人争操罾罶取之。皆云龙自湖来祭母,故鱼从之而上云。桥以此得名。

徐家桥县北三十五里,大人山侧。会元顾起元有记。

青龙桥东二十五里。旧志未载。

油坊桥东北一十五里。旧志未载。

永昌桥在永寿寺侧。万历间邑民萧济监造,康熙间重造。

沙河桥县西七里。邑民萧济等万历间造。

曹涧桥东南四十里。旧志未载。

吴村桥东南四十五里吴村渡。旧志未载。

新桥东南三十里,路达仙杏山。旧志未载。

五安桥西七里。旧志遗。

刘李桥东三里。以二姓合造名。旧志遗。

洪济桥在洪蓝埠。初为渡,明崇祯庚午年埠民始即渡建桥,康熙间重造。

柯涧桥南五里。邑民任孚重造。

齐家桥东二里。为齐司马庄居,故名。明万历四十一年圮,邑民王涵捐赀重建。随以水圮,涵侄王懋梧复倡建。

大沛桥南七十里,段家山东。

韩胡桥东南十五里。

永安桥南二十五里,芮起渭等造。

王师桥 碑亭桥 千金桥 安政桥 市北桥 娄家桥 白沛桥

石埭桥 孟 桥 李墅桥 钱埭桥 许村桥 谢家桥 窑塘桥

独山桥 五里(排)[牌]桥 前山桥

以上十七桥,旧志云前载而无考者,今亦存之。

毛家渡北二十里。

黄家渡北二十五里。

何庄渡西北四十五里。

梁村渡北四十里。

塔山渡西北五十里。旧志未载。

地墟渡西北五十里。旧志未载,今建桥。

蒲塘渡南二十五里。今建尚义桥。

赵庄渡西南三十五里。

清墅渡南四十里。

谢家渡南四十里。

吴村渡东南四十五里。今建桥。

刘家渡东南四十里。今建桥。

梅梁渡西南二十五里。 n0TvVgIQd1K+zcS0+FIGz1J2Zs9m6Gtz9sSflggC0SvuW1g0KEOzVvDp8IUFBkB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