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余论:谶纬之分合是一个历史过程

“谶纬有别”和“谶纬无别”两种观点的共同缺陷,是历史维度的缺失——不是说历代学者在论说中完全没有关乎历史的言谈,而是说他们没有切实考察谶纬的本相及其发展演变的状况。实际上,谶、纬有别还是无别,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的。所以,泛泛谈论谶、纬有别或无别,企图以一种观点概括谶、纬的名义,是永远都会缠夹不清的。

谶、纬本来的状貌,就是“谶自谶,纬自纬”。“谶”起源甚早,根据它“神秘应验”的非理性的基本特性看,即使像刘师培《谶纬论》所说“起源太古”也并不为过(只是刘氏并未区分谶与纬) ;而“纬”则必然产生在经之后,无论其内容在今天看来多么不合科学不合逻辑,它最初都是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对经的理性阐释和发挥。所以,徐养原《纬候不起于哀平辨》的看法,可能是最为接近实际的:

盖纬之名,所以配经。故自六经、《论语》、《孝经》而外,无复别出。……若谶之依附六经者,惟《论语》有谶八卷,余皆别自为书,与纬体制迥别。……窃意纬书当起于西京之季,而图谶则自古有之。……要之,图谶乃术士之言,与经义初不相涉。至后人造作纬书,则因图谶而牵合于经义。

经、谶、纬三者原本各具义域,后来走向混融纠结,乃是多种机缘凑合的结果。择其要者概说如下:

第一,阴阳五行的思想文化传统,是谶、纬与经学交融的思想基础。学人往往会把阴阳五行思想归结到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实际上,此种思想的起源和基本成型要远早于此时 。仅从儒家经典而言,《周易》古经的核心理念便是阴阳,《尚书·洪范》是五行思想最早最系统的阐释,《左传》《国语》中记录比较系统的阴阳五行思想之实例非止一端。阴阳五行实际是我国文化传统中最古老的“原型”思想之一。阴阳五行思想本质上就是一种天人之学,带有神秘和预示的性质。正是由于神秘和预言特性,它便成为不同人群出于各种利益需要而经常使用的思想,因此也具有了极强的实用价值,历代久盛不衰。汉代兴盛的儒学,本来与阴阳五行思想就具有水乳相融关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评述儒家,即有“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之语。学人研究儒家,往往更多关注其“明教化”一面,而忽视其“顺阴阳”一面,是偏颇的。谶纬之学,与阴阳五行、与儒学交融,有着深厚的学理上的渊源。

第二,汉武帝之后,儒学取得了独尊的话语权,先秦以来的图谶之学若想生存并获得一定地位,就必须与儒学牵合,并为政治所用,此乃必然之趋势。不言而喻,此种思想的转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春秋时期即有作为预言的谶语流行,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文公、宣公、成公之世的童谣谶语 [2] ,预示鲁昭公出走的事件;《史记·赵世家》记载的“秦谶” ,预示晋国大乱。这类预言谶语,本甚粗陋而神秘。其后经过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融合,拥有了比较明确的学理内涵,成为“符命”一类谶语,为当权者所重视。汉代以后,更受到今文经学的强力制约,逐步与经学融合,谶与经、纬便纠结在一起了。

第三,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新儒学思想的极大成功,加速了谶、纬与经学的交融。四库馆臣说“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经部·易类六》附录《易纬》案语),以今天残存的《春秋繁露》核之,此说其实不无道理。卢文弨曾云“此书(按:指《春秋繁露》)之大旨在乎仁义,仁义本乎阴阳”(见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附录《春秋繁露考证》之《四库馆奏进书后》卢氏案语)。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乃是董仲舒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也是现当代学人的共识。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例言》指出“西汉书有两体”,一为“注经体”,一为“说经体”;《春秋繁露》属于后者,是“依经以敷义”的著作。因此,无论其思想之因缘,还是其著述之方式,都与谶纬书有思理相通之处。只不过,后世谶、纬纠结,又零散无统,学者已经很难把《春秋繁露》和以征验预言为主要特征的谶纬书联系起来了。而从历史思想演变的角度看,宣扬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董子思想的极大成功,无疑会加速谶、纬与经的融合进程。

第四,谶语预言在两汉之际的政权更替中,发挥了实际而有效的重要作用,显示了它巨大的现实力量。正由于此,王莽才于始建国元年(9)秋,“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汉书·王莽传中》),刘秀也于建武中元元年(56)“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刘秀对图谶的态度。作为开创刘汉王朝中兴局面的帝王,他使图谶之学按照自己的意志定型,并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化。在此种情势下,谶、纬与经融合,实为必然之趋势。

[1]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后汉书编次订正”条:“苏竟、杨厚、郎 、襄楷同卷,以其皆明于天文,能以之规切时政也。”可为旁证。

[2]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鲁大夫师己说:“吾闻文、成之世童谣有之,曰:‘ 之鹆之,公出辱之。 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 鹆跦跦,公在乾侯,征褰与襦。 鹆之巢,远哉遥遥。裯父丧劳,宋父以骄。 鹆,往歌来哭。’童谣有是。今 鹆来巢,其将及乎?” p4GgWRjbFeH1sol2aAXLs1NixAtm6RHMHIFoB51G6GPOW/hJq6/yOunu/icb5e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