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书院是清代学术与文学发展的重要依托,故书院相关文献也成为考察其变迁的可靠凭据。徐雁平在《清代书院研究的价值、现状及问题:以江南地区为讨论范围》一文中曾提到书院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其一即书院文献的进一步搜辑。书院基本文献包括书院志、课艺、地方志中的“学校志”和书院人物传记资料等 ,其中又以前两种最为直接和关键。关于这方面文献的搜集整理,学界近年来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如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收录相关文献20种,其中包括《诂经精舍文集》、《学海堂集》等课艺总集17种;又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一书下编《清代东南书院课艺提要》,收录并撰写提要86种;另外李兆华主编《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稿》(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三章第二节列举算学相关课艺、课程、讲义等28种,并对其中8种作了解题性的说明。而其中最为全面的,当属鲁小俊《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叙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此书凡著录清代现存课艺总集196种,以地区编排,并从书院简介、版本序跋、课艺内容、作者考略(兼及入选篇数)等四个方面,对各总集作了较为系统的叙录,堪为集成性的成果。以上诸书所涉均属结集性的文献,事实上,在清代众多的别集、笔记、日记、报刊中,尚有大量散见的文献亟待搜罗,其中《申报》即为可资利用的大宗。

《申报》,创刊于同治十一年(1872),终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连续出版时间长达七十六年,几乎贯穿整个晚清、民国,所涉内容涵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风情民俗等方方面面,堪称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和资料宝库。近年来,依靠《申报》这宗丰富的史料,陆续出版的辑录性成果即有:《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中华书局,1994年)、《〈申报〉康梁事迹汇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申报〉嘉兴史料集萃》(中国党史出版社,2008年)、陈琥《上海京剧连台本戏简表——〈申报〉演出广告辑录》(《中华戏曲》2008年第1期)、黄振南、蒋钦挥《〈申报〉广西辛亥革命资料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张亚红、张卓群《〈申报〉通信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等 。但所涉有限,利用显然还很不充分。

本书即有意于对《申报》所涉晚清书院考课(包括课题、课案),作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搜罗,为从事于晚清书院教育、晚清民国学术与文学转型的学者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结集性成果。为了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在辑录过程中,采用了主题性搜索方法,对于散见的书院史料,暂时未加甄别采集,因此所录大体集中在上海求志书院、宁波辨志文会(精舍)、上海格致书院等三所书院上,另外附录了所能见到的龙门、蕊珠、敬业等书院相关文献。其中涵括了上海求志书院自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三十年(1904)的95份课题、79份课案(其中包括部分舆地案);宁波辨志文会自光绪五年(1879)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课题110份、课案76份;上海格致自光绪十二年(1886)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125份课题及118份课案。虽并非全貌,但大体已经具备。如此丰富的直接史料,对于研究晚清书院与学术、文学以及教育的变迁,价值当不容低估。

大体而言,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可供挖掘:

其一,可根据课案中的“名人”身影,考察某些著名学者,如章炳麟、胡玉缙、陈汉章、唐文治、曹元弼、陈庆年、于鬯等的早期学习历程及其师友范围。如章炳麟,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始,其名字开始在求志、辨志、格致等书院的课案中出现:

《上海求志书院癸巳冬季课案》(1895.1.6《申报》第7801号第三版):

经学 超等:章炳麟、金承熙、汤鞠荣、邹福伟、汪开祉、吴国藩;特等:……;一等:施世杰、刘毅、许文蔚……费廷璜、杨鸿书、施赞唐……孙国仁。

《上海求志书院甲午春季课案》(1895.2.8《申报》第7801号第三版):

经学 超等:章炳麟、彭述古、许克勤、刘邦霖、杨誉龙、于鬲;特等:施元福、费廷璜、王元文、……孙德准;一等:……

《宁郡辨志精舍甲午冬季课案》(1895.4.11《申报》第7891号第二版):

汉学 超等:郑熙、王亨彦、郑钰、梅鼎恩、章炳麟……;特等:……许克勤、费廷璜、冯定夑、赵文蘅;一等:……

《上海求志书院甲午夏季课案》(1895.5.28《申报》第7938年第三版):

经学 超六:尤桐、彭述古、章炳麟、杨誉龙、刘毅、陈锡恩;特六:刘煌、于鬲、许克勤、丁同方、顾倓基、刘邦霖;一等:……

《宁郡辨志精舍乙未夏季课案》(1895.11.18《申报》第8112号第二版):

汉学 超等:范麟、王亨彦、章炳麟、江起鹏、胡玉缙、钱人龙、赵文稀、王康、孙可萃、孙海环;一等:……

《上海求志书院甲午秋季课案》(1896.2.4《申报》第8190号第三版):

经学 超等:刘邦霖、章炳麟、彭述古、金宏淦、杨誉龙、许文蔚……;特等:……

《上海求志书院甲午冬季课案》(1896.2.4《申报》第8190号第三版):

经学 超等:杨誉龙、曹心怡、汤鞠荣、彭述古、金宏淦、章炳麟;特等:蒋善荫、费廷璜……

《宁郡辨志六斋丙申夏季课案》(1896.11.9《申报》第8465号第二版):

史学 超等:章炳麟、陈铎忻……夏启瑞、周震隆、吴佐清、李凤翔、项藻馨……

舆地 超等:章炳麟、赵文衡、吴廷采、费廷璜、张德容、吴有容、汪开祉、孙维城……

《上海求志书院丙申春季课案》(1897.1.12《申报》第8529号第三版):

经学 超等:冯玉昆、施世杰、戴姜福、章炳麟、杨誉龙、彭述古……

《上海求志书院丙申夏季课案》(1897.1.12《申报》第8529号)

史学 超等:章炳麟、刘邦霖、戴姜福……孙国仁、刘鼎臣;特等:……

舆地 超等六名:章炳麟、施世杰、潘敦先……储桂山;特等四名:……

《上海格致书院丙申春季正课出案》(1897.1.28第8545号第三版):

超等十名:

特等十二名:

一等四十二名:丁逢甲……耿觐文、丁桂琪、孙廷魁、罗峻、张锡瑛、黄尔谦、章炳麟……李芳照。

《上海格致书院丙申夏季课卷出案》(1897.1.27第8544号第三版):

超等八名:李经邦、陈翼为、杨毓辉、许克勤、夏敬观……

一等四十二名:施景徽、吴佐清……沈恩培、万祖荫、丁桂琪、王辅才……章炳麟、张天爵……

《宁郡辨志精舍丙申秋季课案》(1897.1.30第8547号第二版):

汉学 超等:胡玉缙、戴姜福、江家驹、施世杰、陈汉章……;特等:钱人龙、章炳麟、金体选……唐继盛、秦锡光、王亨兆、金士奎。

《上海格致书院北洋春季特课案》(1897.3.26《申报》第8597号第二版):

超等十二名:张一鹏、赵鸿仪、潘敦先……李经邦……杨毓辉、孙奎、李鼎颐、夏敬观;

一等十六名:张锡琪、张恩祺、耿吉林、陶师韩……章炳麟……耿觐文、杨仁俊、潘彬。

《宁波辨志精舍丙申冬季课案》(1897.4.8《申报》第8610号第一版):

汉学 超等:郑钰、胡玉缙、唐继盛……;特等:余宏淦、王序宾、许文蔚、黄德照、章炳麟……黄祥黼、吴仁纶;

史学 超等:李凤翔、章炳麟……李煜祥、夏启瑞。

从以上史料的排列可知,自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间,章炳麟共参与了宁波辨志、上海求志与格致书院的考课15次 ,范围涉及经学、史学、舆地等多门,且分别获得经学超等8次,史学超等3次,舆地超等2次,可见其早年擅长的范围即主要集中在经史之学。 另外,从名单还可以看出,章氏还曾与胡玉缙、陈汉章、许克勤、夏敬观、钱人龙、费廷璜等参与同一次考课。如宁郡辨志文会光绪二十一年(1895)夏季课,章炳麟为汉学超等第三,胡玉缙第五、钱人龙第六;又光绪二十二年秋季课,胡玉缙汉学超等第一,陈汉章第五,钱人龙特等第一,章炳麟特等第二。凡此种种,都是考察其人早年读书历程及交游群体的重要史料。

其二,可通过书院优奖及奖额,考察晚清书院的激励制度与寒士的课读生活。清代的书院具有养士性质,一批读书人以书院考课所得奖金维持生计。到了晚清,在格致、辨志等新型书院中,此种激励表现得更为优渥,优奖之外另有加奖。费有容《杭酒襟痕录》云:“肄业各书院,岁约得膏火费四百元有奇。而廪保之舆膳、生徒之修脯,以至各项卖文之值,并计亦逾五六百,家用外绰绰余裕。” 寒士生涯,于此诚不无小补。以许克勤为例,根据所辑课案作初步统计,可知许氏自光绪六年(1880)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十八年前间,在求志、格致、辨志三书院的114次考课中,获得程度不同的奖赏。因许氏在考课中,有时不止参与一门,有些场次甚至达到四门,因此获奖总数达196次之多(考虑到有些书院特等、一等不在优奖之内,此数字估计要偏低些)。 根据考课等级及各书院奖励额度,可以得出许克勤在宁波辨志文会共获得奖助235元 ;格致书院则包括奖银47.7两,加奖88元。 求志书院则多达236两。 最多的年份为光绪十九年(1893),在宁波辨志获得29元,在上海格致获得正奖银20两,加奖33元,又求志16两,则三书院所获奖额达银36两又62洋元,年收入将近100两。《海宁州志稿》云:“(许克勤)膏奖岁入千金,悉购书籍,手自雠校,丹黄满目。” 虽不无夸大,但书院奖励对于寒士课读与学术进益的激励,当是不言而喻的。类此者还有陈汉章、于鬯等。

其三,可通过书院经史、词章以及西学课题,考察晚清学术与文学的变迁,以及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求志、辨志、格致三书院均设立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经世致用、西学东渐等时代风气,必然会影响到书院考课的试题。其中以格致书院最为突出,其题大多关涉到中西学比较,以及当时面临之急切问题。与格致相比,求志、辨志在考课的门类设置及课题的拟定上,都更为接近。一是门类稍广,经史、词章、舆地、算学并进;二是时务的色彩更淡。如果说通过格致试题可窥探西学东渐的风气,那归纳总结求志、辨志的出题则可观当时学术之趋向。如宁波辨志书院在经学考课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汉、宋并举,但戊戌(1898)以后则摒除汉学,专考宋学;而求志则大部分时间专考汉学,到壬寅(1902)却又增添性理一门。其中缘由为何?另外,如史学掌故一门中的人物论、时务策,舆地一门中对西北地理的关注,都是值得综合考量的。不仅如此,若能对词章一门中的拟效对象作一统计分析,虽题不出一手,但同处一代,总应当能看到一点独特的文学风向。

其四,课题、课案中所呈现的年代及相关信息,还可以与其他存世文献,如课艺集、别集、日记等,形成对照,互为应证、补充。如鲁小俊《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叙录》(上)收录有上海求志书院的一份“春季课艺”,云“不知何年”。若与《申报》所录两相参照,可知为光绪二年(1876)丙子春季课艺。此次考课凡经学十二题,史学十二题,掌故学八题,算学十题,舆地十二题,词章八题,可见单凭《课艺》并不能呈现一次考课的全貌。另外在入选名单上亦有所出入,《课艺》共选录了十七人的33篇课文,但课案中经学超等第一的宗汝诚、舆地超等第一的范本礼及词章超等第一的徐琪,却不在入选之列。 另外,根据课题还可以考察出别集中收录课艺的情况。当然,由于课题、课案仅仅只是一串名单,有些具体的信息没法得到呈现。如求志书院、辨志文会各斋的命题人,课题、课案中都无格致书院那样的具体信息,但也可通过其他文献的应证得知一二。南图所藏稿本谭献《复堂日记》中,几乎完整记录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至光绪二十七年夏季的课题及评阅信息,可知期间的考课题目为谭献所命。而陈汉章日记,则更详细记录了光绪十二年、十三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辨志考课作文的详细情形,有些课艺后来甚至又收入文集。如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八日日记,有作《申郑莫春节注义》、《申郑市廛而不征遗义》、《申先郑伯男也遗义》的记载,而此正是当年辨志的冬季课题。三文后来都收入于《缀学堂初稿》中,然题目有所改动。这些都是可供对读、比勘的绝好材料。

当然,《申报》算不得是“稀见”,晚清书院课题、课案也并非世人莫知,但无可否认,以往并没有相对集中的整合成果,其体量大小也没有一个确切的估量。以至于如此大宗的书院史料,一直处于零散、边缘的状态。本次将其辑录,即希望在整合中将其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新型文献,为观照晚清学术转型及学人课读生活,提供一些确实的纪录。 s00EWUzw9PQUEyGwVmmLbpd3CYUk14+wtVOZ2PTkfbe6u5sFlXCoySpwbb3yLTi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