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东晋十六国佛教

法显所生活的东晋十六国时期,正是佛教在我国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年)的中国,南北分立,南方为东晋,北方则由匈奴、鲜卑、氐、羌、羯等民族或先或后地建立了五凉、四燕、三秦、两赵、一夏、一成等大小十六个政权。当时,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很多统治者都大力提倡佛教。

北方十六国的佛教,发轫于西域沙门佛图澄在后赵的弘法。后赵(319—351年)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政权,先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全盛时期基本上统一北方,疆域东滨大海,西至河西,北接燕代,隔淮河与东晋形成对峙。佛图澄(232—348年)为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以年近八十的高龄来到西晋都城洛阳传法,然而时值前赵刘渊、刘聪父子攻打洛阳,洛阳及周边地区惨遭战争破坏,于是潜居草野,静候时局变化;后看准石勒是能成气候之人,以神异方术,获得了石勒的信任。佛图澄经常劝解石勒少行杀戮,使很多即将被杀的人得以豁免一死。东晋咸和五年(330年),石勒称帝,尊称佛图澄为“大和上”,有事必定咨询后方才施行。石勒养子石虎即位后,对佛图澄更加推重,下诏称佛图澄为“国之大宝”,将其奉为国师,并敕令王公大臣定时前往探视。由于“二石”的尊崇,佛图澄在后赵大兴佛教,他道行高深,又精通医术,深受世人崇拜。教化所及,民众竞相信佛。所经州郡,兴建大小佛寺达八百九十三所,门下授业追随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累计达万人之多,其中道安、僧朗、法雅、法和、法汰、法首等均为一代高僧。

继后赵之后,北方佛教最盛的区域是前秦。前秦(351—394年)由氐人苻洪所创立,376年曾一度统一北方地区,疆域东至海,西抵葱岭,北极大漠,唯东南一隅与东晋形成对峙,可惜兵败于383年的淝水之战,原先归附的各民族纷纷乘机独立,北方地区再次陷入分裂。前秦创立者苻洪原本为石虎的部下,在后赵尊崇佛图澄的氛围下,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前秦第二代君主苻坚笃好佛教,他在位时佛教很是兴盛。苻坚先是礼遇在泰山金舆谷修行的僧朗,想征请其出山,被以年事已高、不便走动为理由婉拒;遗憾之余,却得到了更加名重天下的高僧道安。

道安(314—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人,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后云游天下,至邺城(今河北临漳)时师事佛图澄长达十几年,深受佛图澄的器重,经常辅助佛图澄讲学。在佛图澄去世后,道安离开邺城,继续在河北一带云游,凡“移居九次”,每到一处,便聚徒讲学,宣扬佛法。很多人受其影响而信佛,信徒几乎“中分河北”。大约在四十五岁时,道安回到邺城,但当时石虎已死,后赵政权岌岌可危,不久冉闵作乱,河北一带陷入纷争之中。东晋兴宁三年(365年),道安受到名士习凿齿的邀请,和弟子慧远等五百余人来到时属东晋管辖的襄阳,在这里一住十五年,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佛教领袖,受到东晋荆州刺史桓豁、襄阳镇守朱序、宣威将军郗超等人的高度礼遇外,东晋孝武帝还专门下诏褒奖,并以王公俸禄的标准予以优待。东晋太元四年(379年),襄阳被前秦军队攻陷,道安也被送往前秦的都城长安。由于道安当时已经是名重天下的高僧,因此受到笃信佛教的苻坚的高度礼遇,并被视为“神器”,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佛教领袖。道安在长安期间,居住在城内的五重寺,主持数千人的大道场,并组织人才进行佛典传译,直至去世。道安是佛图澄之后,当时北方中国最为知名的高僧,一生弘法不止,在各地宣法传教,培养了众多的弟子,其中的慧远,便是继他之后的东晋佛教领袖。道安组织翻译、整理和阐述经典,创立以“本无”为宗旨的学派,还制定了僧尼仪轨,决定沙门同以“释”为姓,定僧律,规范僧尼赴请、礼忏等仪式,为后来佛教丛林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后秦的佛教比前秦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后秦(384—417年)是由羌人姚苌在前秦因淝水之战失利而分裂后所创立的政权,统治地区大约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后秦第二代君主姚兴也笃好佛教,精研佛法,在吞并后凉时,得到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倾全力支持鸠摩罗什组织僧团、设立译场、翻译佛经,使后秦佛教繁盛一时。

鸠摩罗什(344—413年)为天竺人,父亲鸠摩罗炎出生于天竺世代为相的望族,母亲为龟兹王妹。鸠摩罗什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七岁随母出家,广究小乘大乘,尤精于般若性空的教义,在西域名重一时。前秦苻坚听闻其名,想得到他,于东晋太元七年(382年)派遣将军吕光等攻下龟兹。但是,当吕光带着鸠摩罗什及大量奇珍异宝经过凉州(今甘肃武威)时,苻坚兵败淝水,继而被姚苌所杀。吕光于是在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以凉州为根据地,建立了后凉政权。鸠摩罗什也随之在凉州居留了十余年之久,这也为他学习汉语,熟悉汉文化创造了条件。后秦弘始三年(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姚兴出兵攻灭凉州,鸠摩罗什才被迎至长安,姚兴待之以国师之礼。当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多信奉佛法,鸠摩罗什的到来可谓恰逢其时,受到热烈欢迎。鸠摩罗什在长安城的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了规模空前的佛典翻译工作。在鸠摩罗什之前,佛经翻译多不成系统,加之译者或语言不精,或对教义理解不透,译出的佛经往往朴拙粗劣,鸠摩罗什则精通佛理,又通晓汉、梵两种文字,因此他的翻译不仅能够准确表达梵文本意,而且行文流畅、语句达雅。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鸠摩罗什一共译出《大品般若》《法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阿弥陀经》《大智度论》等佛经三百余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盛举。在译经的同时,鸠摩罗什的门下,四方的僧众一时云集,累计达五六千人之多,其中僧肇、道生、道融、僧睿等都是十分著名的高僧。

前秦、后秦的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道安和鸠摩罗什的活动对后来佛教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前秦、后秦的都城长安,因处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要冲之地,在前有道安、后有鸠摩罗什的影响下,也一度成为当时北方的佛教中心。

南方东晋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时间内相对稳定,佛教传播中心主要集中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早在三国时期,高僧支谦和康僧会,便已先后来到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支谦本为大月氏人,至父辈始定居中土,他于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年)至武昌(今湖北鄂州),黄龙年间(229—231年)转至建业,专以译经为务,南方佛教由此而始。康僧会的祖先本为天竺人,其父因经商而移居交趾(今越南),他于孙吴赤乌十年(247年)由交趾经广州北上,来到建业,在孙权的支持下建立了建初寺,此为江南第一座佛寺。康僧会在建初寺弘法译经,最后终老于此。支谦和康僧会,从一北一南来到建业弘法,开佛法在南中国传播之先河。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立都建康,建立东晋,北方地区的名僧如帛尸梨蜜多罗、康僧渊、康法畅、支愍度、于法开、于道邃、竺法汰、竺法深等皆先后南下,将中原洛阳的佛法带到建康。建康的佛教由此而兴盛,并逐渐发展成能与北方洛阳、西安齐名的佛教中心。在北方战乱,洛阳、长安一度衰落的时候,建康在相对稳定的政权下继续发展,成为佛法在中国传播的重镇。

东晋时期,在建康活动的僧人有很多,这里仅举几例。帛尸梨蜜多罗,本是西域人,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来到中国,正值中原大乱,于是随众南下建康,住于建初寺。他与东晋的王公大臣多有交游,丞相王导一见而称奇,称为“吾之徒也”,引为同类,他由此声名大噪,被时人称为“高坐”。当时庾亮、周觊、谢琨、桓彝、卞壸等诸多名士,都与他情趣相投,交往密切。帛尸梨蜜多罗曾在石子冈(今南京雨花台)修头陀行,死后即葬于该地,后来有人在其地建寺,名为“高座寺”。又如康僧渊,也是西域人,出生于长安,东晋成帝时来到江南,常在街头行乞,不为人所知,后与名士殷浩谈论义理,言辞义旨,毫不逊色,于是声名闻达于建康。他长相深目高鼻,丞相王导拿这个与他开玩笑,他回答:“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机智的应答受到时人的赞赏。再如竺法汰(320—387年),东莞(今山东沂水)人,与道安同学,同师佛图澄,东晋太元三年(378年),襄阳危难之际,在道安的安排下,率弟子前往江南,住建康瓦官寺。东晋简文帝请他讲解《放光般若经》,并亲自聆听,王侯公卿莫不参加,学众千数。

东晋最著名的僧人为支遁。支遁(314—366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俗姓关,号道林,世称“支公”“林公”。他二十五岁出家,先后在吴(今江苏苏州)、剡山(今浙江嵊州)、石城山(今浙江绍兴)等地创立佛寺,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应征前往建康,在东安寺讲经三年,上书请求回山,哀帝应允并给予他极其优厚的馈赠和照顾,一年后(366年)去世。支遁在东晋玄学极盛之时,以僧人身份参与清谈,不仅是一代高僧,更成为一代名士。他一生高朋如星,与谢安、王羲之、孙绰、许询、郗超等社会一等名流均有交往,受到众人的推崇。他以善谈玄理而名噪一时,所注的《庄子·逍遥游》,以佛理解玄,令众人叹服;作《即色游玄论》《释即色本无义》,主张“即色本空”,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

支遁之外,慧远也是东晋时期一代高僧。慧远(334—416年),雁门楼烦(今山西原平)人。当年道安在太行恒山弘法的时候,声闻河北,他于是前往拜谒,一见而倍加倾心,于是随之出家,跟随道安约二十五年,成为道安得意高足和得力助手。东晋兴宁三年(365年),道安南下襄阳时,他亦追随南游。东晋太元三年(378年),襄阳遭前秦军队攻打,城池危在旦夕之际,慧远在道安的安排下,带着一批僧人往南弘法,至庐山时,见此地清静足以栖息,于是在东晋太元六年(381年),在庐山建造了著名的东林寺。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一住三十多年,聚众讲学,培养弟子,著述阐义,弘扬佛法。他阐发“因果报应”说和“神不灭”说,调和儒家名教和佛教教义的矛盾,宣扬“儒佛合明”论等,对后来佛教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南方佛教的流传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沙门僧伽提婆来到庐山,慧远对他深加推崇,请译《阿毗昙心论》和《三法度论》并分别为之作序,开南方毗昙学之始。东晋隆安五年(401年),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到达长安时,他便立即致书通好,交流学术,就经义往复问答。东晋义熙六年(410年),佛陀跋陀罗到庐山,慧远十分高兴,请他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并为之撰序。慧远的这些举动,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禅法、般若学、毗昙学等在南方的广泛流传,庐山也因此成为东晋后期继建康之后的又一佛教中心。 Yf2sA/IB8lfEWSruBBnUrUT3vTTb9R4VRotyELxuKzGK9/9EZCb4mB5IiwyD28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